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有机化学基础期中试卷
通榆一中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试题(化学)试卷命题人:黄修利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2、本试卷各试题答案必须在答题纸上规定的答题区域作答,否则无效。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量:H1C12O16第Ⅰ卷(40分)一、单项选择(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1、下列五种烷烃:①2—甲基丁烷②2,2一二甲基丙烷③戊烷④丙烷⑤丁烷,它们的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⑤④①C.④⑤②①③D.③①②⑤④2.下列有机物的命名正确的是A.1,2─二甲基戊烷B.2─乙基戊烷C.3,4─二甲基戊烷D.3─甲基己烷3、C3H8的分子中有两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可能的同分异构体有A.3种B.4种C.5种D.6种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①化学性质相似的有机物是同系物②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是同系物③若烃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它们必定是同系物④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两种有机物的物理性质有差别,但化学性质必定相似A.①②③④B.只有②③C.只有③④D.只有①②③5、某单烯烃与H2加成后的产物是,则该烯烃的结构式可能有A.1种B.2种C.3种D.4种6、国家决定全面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作为发动机燃料,即在汽油中掺入一定比例的乙醇,以代替一部分汽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乙醇汽油是一种清洁能源,燃烧不会产生污染B.乙醇与汽油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成分相似C.乙醇汽油燃烧时,耗氧量高于等质量的汽油D.乙醇可通过淀粉转化制得,是一种可再生的燃料7、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A.甲醛→甲醇B.乙醛→乙酸C.乙醇→乙酸乙酯D.乙醇→乙烯8、32克某饱和一元醇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得11.2L(标况下)H2,该醇是A、CH3OHB、C2H5OHC、C3H7OHD、C4H9OH9、下列各组物质中,全部属于纯净物的是A、福尔马林、白酒、醋B、丙三醇、氯仿、乙醇钠C、苯、汽油、无水酒精D、甘油、冰醋酸、煤10、下列除杂方法正确的是A、乙烷气体中混有乙烯,通入氢气,使乙烯发生加成反应B、氯化钠溶液中混有少量硫酸钠,加入适量硝酸钡溶液,过滤C、乙醇中混有乙酸,加入氢氧化钠后,分液D、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少量的二氧化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11.下列5个有机化合物中,能够发生酯化、加成和氧化3种反应的是①CH2=CHCOOH②CH2=CHCOOCH3③CH2=CHCH2OH④.CH3CH2CH2OH⑤A.①③④B.②④⑤C.①③⑤D.①②⑤12.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贡献之一是发明了对有机物分子进行结构分析的质谱法。其方法是让极少量的(10-9g)化合物通过质谱仪的离子化室使样品分子大量离子化,少量分子碎裂成更小的离子。如C2H6离子化后可得到C2H6+、C2H5+、C2H4+……,然后测定其质荷比。某有机物样品的质荷比如下图所示(假设离子均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信号强度与该离子的多少有关),则该有机物可能是A.甲醇B.甲烷C.丙烷D.乙烯13.关于溴乙烷与NaOH的乙醇溶液反应的现象和产物检验,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中观察不到有气体生成B.往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检验是否有Br-生成C.生成的气体可直接通入到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检验是否有乙烯生成D.生成的气体可直接通入到溴水中检验是否有乙烯生成14.制取一氯乙烷,采用的最佳方法是A.乙烷和氯气取代反应B.乙烯和氯气加成反应C.乙烯和HCl加成反应D.乙烷和HCl作用15.某学生用2ml1mol/L的CuSO4溶液4ml0.5mol/L的NaOH溶液混合,然后加入0.5ml4%的HCHO溶液,加热至沸腾,未见红色沉淀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A.甲醛量太少B.硫酸铜量少C.NaOH量少D.加热时间短16、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了两项成果,其中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在化学上经常使用的是氢核磁共振谱,它是根据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在氢核磁共振谱中给出的信号不同来确定有机物分子中氢原子种类的。下列有机物分子中,在氢核磁共振谱中只给出一种信号的是A.CH3CH2OHB.CH3OCH3C.CH3COOHD.CH3COOCH317.已知丁基共有四种,试确定分子式为C5H10O的醛应有A.3种B.4种C.5种D.6种18.某有机物的结构式如图所示,它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的反应有①加成②水解③酯化④氧化⑤中和⑥消去A.②③④B.①③⑤⑥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⑥19.医学家最近合成了一种具有抗癌活性的化合物Depudecin,该物质也曾从真菌里分离出来,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12H16O4B.该化合物属于有机酯类C.该化合物既可发生消去反应,也可被催化氧化生成醛D.该化合物的分子中处于同一平面的原子可能有6个20.已知乙炔(C2H2)、苯(C6H6)、乙醛(C2H4O)的混合气体中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则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84%B.60%C.91%D.42%第II卷(60分)二、填空21、(18分)(1)写出下列基团(或官能团)的名称或结构简式:-CH2CH3、碳碳双键、醛基羧基、—COOR(2)写出下列微粒的电子式:羟基氢氧根乙醇甲基(3)按系统命名法命名.①有机物32532()()CHCHCHCHCH的名称是。②在有机物分子中若某一个碳原子连接4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则这种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716CH的同分异构体中具有“手性碳原子”的有种,写出其中一种的名称。(4)写出下列各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①2,3-二甲基-4-乙基已烷②支链只有一个乙基且式量最小的烷烃22.(14分)由环己烷可制得1,4–环己二醇,下列有7步反应(其中无机产物都已略去),其中有2步属于取代反应,2步属于消去反应,3步属于加成反应。试回答:(1)反应属于取代反应。(2)化合物的结构简式:B,C;(3)反应④所用试剂和条件是;(4)写出反应②、⑤的化学方程式:反应②反应⑤三.实验题23.(16分)学习卤代烃的性质时,杨潘老师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溴乙烷在不同溶剂中与NaOH反应生成不同的反应产物,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①潘老师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你所观察到的II试管的确现象是;盛水试管(装置I)的作用是。②若你用另一实验来达到潘老师演示实验的目的,你设计的实验方案依据的反应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③小伟同学取少量溴乙烷与NaOH水溶液反应后的混合溶液,向其中滴加AgNO3溶液,加热,产生少量沉淀。小伟由此得出溴乙烷与NaOH水溶液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了溴化钠。老师和同学都认为这样不合理。若请你用实验验证该反应中生成了溴化钠,你与小伟实验方案不同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用波谱的方法能方便地检验溴乙烷发生取代反应的产物,根据你学到的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方法,使用波谱的名称和波谱仪器记录的结果分别是、。四、计算(12分)24.有机物A蒸气的质量是相同条件下同体积下乙醇蒸气的2倍。1.38gA完全燃烧后,若将燃烧的产物通过碱石灰,碱石灰的质量会增加3.06g;若将燃烧产物通过浓硫酸,浓硫酸的质量增加1.08g;取4.6gA与足量钠反应,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68L;A不与Na2CO3反应,试通过计算确定A的分子式和结构简式。ClBrBrCl2,光照①NaOH醇溶液②,△ACl2不见光③B④⑤C⑥H2⑦HOOH高二年级期中化学答案纸班级:姓名:一、单项选择(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填空21、(18分)(1)、、、、(2)、、、(3)①。②,。(4)①②22.(14分)(1)。(2)B,C;(3);(4)②⑤三.实验题23.(16分)①;;。②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四、计算24.(12分)参考答案:12345678910DDBACDCABD11121314151617181920CBBCCBBCDA21、⑴、⑵略、每空1分(3)①2,3-二甲基戊烷②2种3-甲基己烷或2,3-二甲基戊烷(4)①CH3CH3CH3-CH-CH-CH-CH2-CH3CH2CH3②CH2CH3CH3-CH2-CH-CH2-CH3(各2分)22.共14分(1)反应①⑥属于取代反应。(2分)(2)化合物的结构简式:B,C;(各2分)(3)反应④所用试剂和条件是NaOH的乙醇溶液;(2分)(4)写出反应②、④、⑤、⑥的化学方程式:(各3分)反应②反应⑤23.(16分)(1)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生成的气体是乙烯(或验证溴乙烷与NaOH发生消去反应的产物);(2分)现象是高锰酸钾溶液红色褪色;(2分)盛水试管(装置)的作用是除去气体中少量的乙醇。(2分)(2)反应原理是CH2=CH2+Br2→BrCH2CH2Br。(3分)(3)你与小明实验方案不同的实验方法是将混合溶液用HNO3酸化,然后加入AgNO3溶液,如果出现淡黄色沉淀则可证明生成了NaBr。(3分)(4)使用波谱的名称和波谱仪器记录的结果分别是核磁共振氢谱图、核磁共振氢谱有三个峰,峰面积之比为1∶2∶3。(各2分)或红外光谱图、发现—OH、C—H、C—O振动吸收。计算24.(12分)分子式:C3H8O3结构式:ClClOHHO
本文标题:有机化学基础期中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748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