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工业
1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工业金碚(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摘要]从2008年开始,震动世界的国际金融危机以汹汹来势冲击中国经济,使得开放度很高的中国经济也经受了巨大的考验。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首当其冲的中国工业经济,在应对危机和实现2009年国民经济增长“保八”目标上,继而在2010年经济增长率的强劲回升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我国工业化仍然具有广阔空间,这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乐观前景。当然,中国工业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结构失衡、民生欠账,都是中国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而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中国工业发展的问题更显著地表现出来,而有些问题(例如结构调整)的解决则因应对金融危机而产生了一系列新情况。在极度逆境中,中国工业不仅实现了“V”字型反弹,而且使遭遇国际金融危机极大冲击的2009年成为中国再启强国富民新征程的又一个标志性年份。经受金融危机冲击之后,中国将实行重大的发展战略调整,中国工业发展将呈现显著的新态势,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总之,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工业发展进入了更强劲、更具进取性,同时也是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阶段。[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工业;重大战略调整[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6-480X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一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骤然爆发,表现出几乎是势不可挡的败坏性,海外许多人称之为“金融海啸”。从2008年开始,这一震动世界的危机以汹汹来势冲击中国经济,使得开放度很高的中国经济也经受了巨大的考验。其中,中国工业所受的冲击以及在这一冲击下的反应和表现,更是令人关注。因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一个关键时期,工业是中国经济的根基和产业主体。2007年到2008年初,中国还因为对“经济过热”的高度担忧而正在出台多项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所谓“双控”),给经济降温。未曾料猛然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走势急剧冷却,不得不采取以“保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宏观刺激政策,从“踩刹车”紧急转变为“踩油门”,同其他国家一样进入了一个政府“救市”的非常时期。从2008年下半年,经过2009年,直到2010年上半年,被称为“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而此后(2010年年中之后)人们开始谨慎地称为“后金融危机时期”。观察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工业走势和产生的种种现象,并深刻思考其对中国工业化的长久影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首当其冲的工业成为保增长的中流砥柱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加速工业化时期,工业是增长昀快、改革力度昀大,开放度昀高的部门,所以,当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暴袭来,工业也必然首当其冲。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工业增速显著下滑,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企业利润的增速均跌至近10年来的昀[收稿日期]2010-06-02[作者简介]金碚(1950—),男,江苏吴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注:本文是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0)的总论。2低。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昀直接的原因是金融危机造成的国际市场需求快速大幅下降。当时,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均因需求锐减而显著放缓,而且,出口依赖程度越高的国家,其经济增长和工业生产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程度就越严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基本如此。由于工业是中国经济中对外开放程度昀高、利用外部资源昀集中的领域,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初期,工业,特别是外向性程度较高的产业和地区受到的损害首先表现出来。2008年四季度开始,反映内需的国内投资和消费增速相对稳健,其中,私人部门的内需比较正常,但出口形势急剧恶化。自2008年11月以后,连续3个月出口负增长。2008年全年出口同比增长17.2%,增幅回落8.5个百分点,明显超过工业增速下滑的幅度。这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并加速向实体经济传导的重要表现之一。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中国政府的宏观政策方向不得不进行重大转变,即从紧缩性的“双控”(控制经济过快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急速转向扩张性的宽松货币政策和宽松财政政策。特别是,中央政府紧急做出4万亿人民币的刺激性投资计划决定(其中,中央财政支出1.8万亿),并要求各地方追加配套投资。这4万亿国家投资计划及其带动的地方和民间投资,除了一部分进入民生项目和促进技术进步的项目等领域外,相当一部分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中央政府陆续出台了10大产业振兴规划,不仅以此提振信心,而且对一些工业部门(例如汽车、家用电器等)的“保增长,扩内需”以及(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等)阻止外销的急剧下降产生了直接的刺激效果。经受了30年改革开放锻炼的中国工业企业,在宏观刺激政策的刺激下,不仅是直接受惠于国家政策的大型国有企业,而且包括未直接受惠的中小型企业,都表现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较强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顽强地从困境逆境中奋起,使工业增长在2009年触底后企稳,并实现了强劲反弹。这样,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首当其冲的中国工业经济,在应对危机和实现2009年国民经济增长“保八”目标(GDP年增长率达到8%)上,继而在2010年经济增长率的强劲回升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统计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速由2008年6月份的16%一路下滑到2009年1-2月的3.8%,之后止跌回升,3月份增速达到8.3%,11月、12月分别达到19.2%和18.5%,2010年1-2月增速达到20.7%,呈现明显的“V”字形运行轨迹(参见图-1)。2009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9.7%和11.5%,2010年1-2月分别增长14.5%和23.7%。12.313.920.75.75.48.211.412.814.7161615.717.815.47.38.910.716.119.218.58.310.83.82008,1-234567891011122009,1-234567891011122010,1-2图-12008年1月-2010年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在工业生产增长实现“V”型轨迹时,工业品出口形势也逐步好转,但因国际经济形势恢复的滞后,中国工业出口增长的恢复也明显相对滞后于工业增长的整体好转。2009年,3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比上年增长9.4%;其中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10.1%,降幅比前三季度缩小4.6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占全部销售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6.7%下降到13.7%。2010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37.5%;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2.5%,占全部销售产值比重的12.9%。出口大体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第一,政府实施宏观经济刺激政策,稳定宏观经济供求,遏止经济下滑。第二,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经受危机冲击后,完成调整过程,适应变化的环境,恢复和提升竞争力,逐步进入良性经营状态。第三,部分产业出现增长回升并趋于稳定,相关经济部门逐步恢复常态,以至有些产业进入强劲增长态势,经济景气周期出现上升势头。第四,国际市场景气回升,经济增长回到正常轨道。到2010年第一季度,工业运行数据显示,我国正处于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过渡的时期。世界之所以对我国抱有很高期望,主要就是因为,不仅在第一个阶段而且在第二阶段,特别是第三个阶段,中国经济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很显然,其中工业和工业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可以说,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就是我国工业进一步增强和发挥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从根本上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不利影响,归根到底依赖于工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二、从金融危机的实体经济根源中认识中国工业的现实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从表面上看是金融制度缺陷和金融行为非理性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爆发,而实体经济只是被殃及的池鱼。其实,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之所以是“百年一遇”,就是因为其根源在于实体经济之中,而不仅仅是金融体制上的缺陷和金融业者的贪婪无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都应从整个经济机体的内在联系中认识危机的性质,寻找战胜危机的途径。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时代特征是:以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传统产业发展达到巅峰时期;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处于高平台期;以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进入扩张期。体现时代特征的三类产业——传统产业(主要是工业)、高技术产业(包括工业和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三大支柱,彼此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这三大产业均面临深刻的矛盾:传统产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发达国家传统产业面对成本上升压力却越来越缺乏机制弹性,层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技术产业尽管具有技术优越性,但技术创新的巨大“创造性破坏”缺乏有效的新商业模式支撑,导致投资人长期信心不足而倾向于风险性短线投资;金融服务业具有极强的自我增值能力,其迅速扩张导致虚拟经济膨胀,系统性风险剧增。由此,世界产业发展的三大机制出现了明显障碍:第一,创新机制出现创新不足与创新失度并存现象,其基本原因是创新外溢和创新风险导致产业创新动力不足,例如能源节约和能源替代主要受益为社会而创新者的投资风险大,因而研发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因创新者可以转嫁失败风险,又导致一些领域创新失度,例如金融创新的个人受益巨大而一旦失败损失将由其他人和社会承担,因而导致发生金融创新过度现象。创新机制的障碍使得世界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性创新前景不明。同时,虚拟经济吸纳大量投资资源,并积累起越来越大的风险。第二,由于体制机制趋向于缺乏弹性,企业特别是巨型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衰减,赢利能力高度依赖于金融虚拟经济及其支撑的“资本运作”(兼并、收购、剥离、重组、证券化等),而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整个经济机体就可能发生严重的系统性风险(toobigtofail)。第三,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市场渗透能力都呈现缺乏适应性和扩张力的疲态,难以应对市场需求结构和社会(居民)财富结构巨大变化的现实,表现为销售乏力,因而不得不越来越依赖于信贷扩张。4国际金融危机反映出发达国家的产业根基存在深刻矛盾,它们只有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技术路线方向、升级路径和机制模式等问题,经济增长才会有长期的乐观前景。那么,我国现阶段的产业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呢?30多年来,工业是我国改革开放昀前沿、昀深刻的领域,也是我国目前国际竞争力昀强的产业。但是,我国工业化的过程还没有完成。尽管从经济产出的构成看,工业已经占有很高比重,似乎已达到工业国的标准(其实,我国工业的比重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曾经达到的比重),但从人口和劳动力结构看,农业仍然占很高的比重,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主要是工业转移的过程远未完成。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大国,解决正在面临和将要面临的几乎一切重大和长远的经济社会问题,都高度依赖于重化工业的长足发展。只有形成发达的重化工业,才能解决我国城镇化、交通运输、资源开发、水利工程、环境保护和国土治理以至国家安全、民生福利等问题。所以,建设更为强大的工业,仍然是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而且,从工业本身的技术特征看,我国工业总体上仍处于规模收益递增时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增加工业投资和扩大工业规模仍然具有客观必然性和效益合理性。这是各地具有发展工业的强烈愿望的经济学根源。当然,工业增长和发展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对此应有科学的认识。工业对我国改革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所面临的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本质上是由于工业率先改革开放而其他大多数领域相对滞后所产生的,不应都被归结为工业发展本身的问题。例如,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环境保护制度、资源开发利用制度等的变革落后于工业所产生的一些问题,不应被归结为工业发展的恶果。人们常常指责工业消耗了资源。其实,从根本上说,恰恰是工业创造了“资源”:地球上以及太空中的物质是“资源”还是“废物”,完全取决于工业技术能力和需求。如果没有工业,地球上的大
本文标题: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工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0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