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林木病虫害防治文档-第456章2001.5
林木病虫害防治-病理部分第四章病原物的致病性和林木的抗病性第一节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一、病原物的寄生性生物在营养方式上可划分为自养与异养两个类型。引起植物病害的微生物都是异养生物。病原物在异养生活中,又可分为寄生和腐生两种营养方式。●寄生:从活有机体上吸取养分称为寄生。●腐生:从死的有机体或其他无生命的物质上吸取养分则称为腐生。●寄生性:是指寄生物自活有机体上获取营养物质的能力。根据寄生物寄生性的强弱,可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活养生物(严格寄生物)⑴、概念:只能从活的有机体中吸取营养物质,而不能在无生命的物体上生长发育。⑵、特点:①寄生性最强,当寄主植物死亡后,它们就停止生长发育,甚至死亡。②对营养物质的要求复杂严格。③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上很难培养。⑶、常见种类锈菌:白粉菌、霜霉菌、病毒、类菌原体、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都属于这一类型。2、半活养生物(兼性腐生物)⑴概念:以营寄生活为主,但也具有一定的腐生能力⑵特点:①寄生性强、②可以以腐生方式维持一段时间的生活。⑶常见种类:外担子菌、外子囊菌以及许多叶斑病菌3、死养生物(弱寄生物、兼性寄生物)⑴、概念:通常以营腐生生活为主,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兼营寄生生活。⑵、特点:①侵入活体植物时需有伤口或皮孔②在植物体内营腐生生活为主③易于人工培养⑶、常见种类:丝核菌、齐整小核菌、黑腐皮壳属、葡萄座腔菌。4、死养生物(弱寄生物、兼性寄生物)(1)概念:只能以各种死的有机物为营养来源,不能侵害活的有机体,专营腐生生活。(2)特点:①不能侵染活的有机体。②在自然界中,对赖以生存的有机体有一定的选择性。(3)常见种类:蘑菇、马勃、木腐菌二、病原物的致病性1、概念:致病性或致病力是指病原物对寄主的毒害能力。2致病原因⑴病原物是如何进入植物及细胞内部的?真菌菌丝顶端先膨大,形成侵染胞,由侵染胞分泌多种酶,对细胞细胞壁进行降解,这个过程需要有适宜侵入的环境条件(水分、温度等)及植物本身结构。⑵病原物是如何导致树木发病的?①掠夺营养②分泌毒素:浓度很低,致病能力很强,主要是改变寄主组织细胞的渗透性,干扰正常的新陈代谢。③病原菌产生或诱发产生植物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等。三、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变异1一般具有相当稳定性。2变异性:⑴自身的变化;⑵外界环境的影响⑶;某些树种丧失抗病性的重要原因。第二节林木的抗病性一、抗病性的概念概念:寄主植物抵御(或感受)病原物侵染活动的特性或能力,称为抗病性(或感病性)二、林木的抗病机制(一)抗侵入:叶片和果实表面的角质层,枝、干、根表面的木栓层对保护机体不被病原物侵入有很重要的作用。植物的抗病性往往随体表角质层的加厚而增强。树木体表面的气孔、皮孔的数量和面积往往与它抗侵入的能力有关。如易于感染溃疡病的柑桔品种,其气孔数目和气孔中间隙都比较大。(二)抗扩展1、植物细胞的生化特性:如细胞中某些有毒物质的存在或某些营养物质的缺乏也可能成为抗病的因素。植物中含氰和含酚的葡萄糖苷、芥子油、皂荚碱等,对许多病原物都是有毒的。2、保卫性反应:植物被病原物侵染后,可以诱发一系列的保卫性反应。有许多微生物虽可侵入植物,但却不能建立起寄生关系在植物体内定殖下来,或其扩展受到寄主的限制。如核果类穿孔病菌3、过敏性坏死反应:当某些植物受到锈菌、白粉菌等活养寄生物的侵染时,侵染点周围的组织便迅速坏死。由于这些病原物只在活组织中生活,寄主组织的坏死也导致了病原物的死亡。所以,这种过敏性的坏死反应反而阻止了病原物的进一步扩展。受侵组织的变色是一种普遍的病理反应。这种反应与多元酚氧化酶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在与侵染点相邻的组织中,多元酚的氧化速度显著增加,因而形成一个变黑的区带。变黑带对病原物的继续扩展有阻滞作用。(三)生理活动抗病1、耐病有些寄主—病原物组合中,寄主植物不象一般的抗病植物那样能抗御侵入或扩展。感病后却不象一般感病寄主那样在生长量或产量上受到严重破坏(称这样的现象为耐病)。2、避病有一些植物,在本质上是感病的。由于他的感病期与病原物的活动期相错而减轻了病害。第五章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第一节侵染循环侵染循环:病原物从上一个生长季节,在越冬场所经传播到寄主进行侵染活动,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到寄主进行新的侵染活动的整个过程称为侵染循环或侵染链。侵染循环共包含了四个基本环节。即:1侵染程序;2、病原物的传播;3病原物越冬、越夏;4、初侵染和再侵染。一、侵染的过程病程:病原物到达植物体表后,通过一定的途径侵入组织内部,建立起寄生关系,并经过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和寄主植物一系列生理、解剖上的反应,最终表现出病状。整个过程以植物受病后的活动为出发点,称之为发病过程,简称病程。以病原物的侵染活动为出发点则称之为侵染程序或侵染过程。病程分为: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一)接触期1概念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接触起到侵入以前这一期间称接触期。(二)侵入期1、概念从病原物侵入寄主组织到建立起寄生关系,这一期间称侵入期。(三)潜育期1概念:从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起至寄主出现病害症状时止的一段时间称潜育期。2病原物扩展范围:分局部侵染和系统侵染两类。局部侵染:扩展的范围只限于侵染点附近,这称为局部侵染。如叶斑病。系统侵染:病原物侵入后,扩展到整个植株或植株的绝大部分,这称为系统侵染。如病毒、菌原体以及少数真菌和细菌的扩展。3、潜育期长短植物病害由于种类不同,潜育期长短相差很大,一般约在10天左右。叶斑病往往短至数天,枝干病害则十几天至数十天。潜育期的长短受外界环境,特别是气温的影响很大。寄主本身的状况也影响着潜育期的长短。易感病的植物潜育期短,较抗病的植物潜育期长。潜育期的长短对病害流行的影响很大。潜育期短意味着再侵染的次数多。潜育期短的病害,由于再侵染的机会增加,扩展却非常迅速。潜育期在防治上的意义①不同获得养分的方式在防治上原则不一:直接从寄主的活组织中吸取养分,侵入寄主后,先分泌有毒物质,杀死寄主组织②需要用内吸剂治疗剂(四)发病期植物表现出各种症状到停止侵染,症状也停止发展。症状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在整个侵染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症状的出现标志着一个侵染程序的终结。潜伏性侵染:病原物侵入植株组只织后,由于寄主环竟条件的限制暂停的静止生长活动,但仍保持其生命,寄主植株也不表现症状。等待寄主某种状况的改变后再恢复侵染的进程而导致发病。这种现象称为潜伏性侵染。二、病原物的传播病原物主要是依靠外界的因素,其中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被动地传播的。1、风(气流)风是病原物在自然条件下作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动力。绝大多数的病原真菌都直接或间接地靠风力传播。有的可达数万米的高空,或数百公里以外的地方。含有病原物的土粒、水沫也可以乘风飘到数十米,甚至数百米以外的地方。2、水病原细菌和部分真菌的孢子,必须扩展到水中,然后才能随水流或雨滴的溅洒作用传播。土壤中的病原物往往随流水或灌溉水而传播。3、生物昆虫除传播病毒外,也能传播病原细菌、真菌和线虫。鸟类可传播寄生种子植物及真菌的孢子。4、人为活动人们在农林业活动中,例如抚育、施肥、耕翻、除草时,工具和人身不可避免地会传带某些病原物。尤其是种苗和各种林业产品在流通和运输时,可夹带着病原物一起运走。三、病原物的越冬越冬是病原物生活史中较薄弱的一个环节,比较易于控制和消灭。病原物越冬的场所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生病的植株体内寄生的各种病原物,随寄主组织而安全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的来源。这一侵染来源对于多年生的木本植物尤属重要。(二)病株残体真菌和细菌都可以在这些残体上以腐生的方式越冬。菌丝体越冬后,次年在未完全腐解的残体上产生有性或无性孢子侵染植物。有些真菌则以休眠孢子在植物残体上越冬。(三)种实、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种子及果实表面和内部都可能有病原物存活。如猝倒病菌在松树种子的表面越冬。核桃黑斑病菌在病果上越冬。苗木,接穗、插条和种根等作为侵染来源与生病植株的情况是一致的。(四)土壤、肥料:病原物在土壤中以厚垣孢子、菌核等休眠体越冬,有的甚至可存活达数年之久。根据病原物在土壤中存活能力的强弱,可把它们分为土壤寄居菌和土壤习居菌。土壤寄居菌:往往随同其原来的寄主残体,如落叶,落果、枯枝等进入土壤中,并在其上营腐生生活。土壤习居菌:不仅可以在寄主残体上生存,而且可以在土壤中的其他有机物上腐生和繁殖。引起猝倒病的腐霉菌、丝核菌和镰刀菌等都是土壤习居菌。某些农家肥料,常混有未腐熟的病株残体,有生命力的病原物混杂其中,因此可能成为侵染来源。四、初侵染和再侵染在一个生长季开始后,病原物从其越冬的场所散发出来,引起的第一轮侵染,称为初侵染。初侵染完成后,有的病原物在同一个生长季中可能进行第二轮,第三轮……的侵染。初侵染后的各次侵染都称为再侵染。初侵染来源:主要是病原物的越冬场所。再侵染的来源:则是当年已发病的植株。典型的侵染性病害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如下的一种模式:侵染循环模式图(略)第二节病害的流行和预测一病害的流行:某种植物病害在一定地区,一段时期内普遍而严重地发生,称为病害流行。(一)病害流行的条件:植物的病害必须要有病原、感病植物和环境因素三方面的相互配合才能发生。1、病原因素:病害的流行必须要有大量的毒性强的病原物存在,并能很快地传播到寄主体上。⑴数量:①只有初侵染的病原,病原物越冬的数量是次年进行初侵染的基础。能否达到流行所需的数量要求,直接决定于越冬病原的多少。②对于能进行多次再侵染的病原,主要决定于再侵染过程中增殖的速度。如叶锈病菌、白粉病菌等。⑵质量毒性强的病原物品系较毒性弱的更易引起林木的病害。有许多植物病害的突然流行,往往与新的毒性强的病原物品系的出现有关⑶其它因素:病原除了质与量的因素外,病原物适于被风、水等传播,对环境有广泛的适应力等也是造成流行的条件。2、植物因素易于感病的寄主植物大量而集中地存在是病害流行的必要条件。⑴林木的不同种类,不同年龄,以及不同个体,对于病害具有不同的感受性。⑵营造大片同龄的纯林,是造成感病个体大量集中的原因,易引起病害流行。⑶由于不同林木品系的抗病力不同,在某些条件下,造林时选用林木的品系不当,也是引起病害流行的原因。⑷栽培管理不善,环境条件恶化,使植物抗病性下降,也可以引起病害的流行。3、环境方面有一个有利于植物病害的流行,而不利于环境条件。强烈削弱寄主植物抗病力,或非常有利于病原物积累和侵染活动的环境条件,总述:上述三方面的相互配合是病害流行必不可少的条件,缺一不可。对于任何一种病害来说,在一定的地区和时间内,发展成为流行状态都有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某个最易变化或变化最大的那个因素,必然对病害发生较大的影响而成为流行的主导因素。杨树腐烂病:在北方的某些林场,感病的寄主是大量而集中地存在着的,病原物也普遍地腐生于枯枝上和树皮表层。病害的流行与否取决于环境条件.如遇突然的干旱或冻害,病害便随即流行起来。梨—桧锈病,我国的各梨树栽培区,环境条件都是适于发生。如果梨园附近有严重感染锈病的桧树存在.病害便会迅速流行起来。这里,桧柏所带来的病原菌是流行的关键。4、人为活动影响二、病害流行的预测根据病害流行的规律和即将出现的有关条件,以推测某种病害发生的时期、发展趋势和流行程度,称为病害预测。(一)病害预测的作用1.确定某种病害是否需要采取防治措施。2.估计病害发生情况,以便做好防治准备。3.选择防治时机,以提高防治效果。第六章林木病害防治第一节病害防治的原则一、综合防治(治理)的概念充分利用病虫和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以预防为主,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发展生物群落中不利于病虫而有利于植物健康生长的因素,因地制宜地、经济地运用生物、物理、化学等相辅相成的系统措施,防止环境污染,把病虫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达到保护人、畜健康和植物速生丰产的目的。综合防治:目的:人、畜健康和植物速生丰产手段:因地制宜地、经济地运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相辅相成的系统措施结果:防止环境污染,把病虫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二、林木病害的防治特点总之,林木病害的防治,是把“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治”只是一种补助措施,故防治工作中,应遵行“预防为主”的原则。
本文标题:林木病虫害防治文档-第456章2001.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47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