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育心理学-章节简要复习要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教与学的基本心理的规律的科学。2:学习与教学的构成要素:学生,教师(关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课程,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学习内容相互之间的作用,获得知识技能态度的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通过设计教学情景,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等),评价反思过程。(教学之前,对教学效果的预测与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与分析;教学之后,对教学的检验与反思)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为实际教学提高科学的理论指导。提高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5:行为学习理论研究表明:当某种行为出现时,如果跟随有某种评价,无论是(奖励或惩罚),实际都是在强化该行为。群体约定即学生参与规则制定,有助于让每个学生确信。6: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要心理学化”。赫尔巴特提出“适当教学法”。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教育心理学专著,后又扩充为《教育心理学大纲》分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1877年,俄国教育家卡普捷列夫出版第一部以教育学命名的书。1908年,出版了《教育实用心理学》,由房东岳翻译。1924年,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部《教育心理学》7:60年初,布鲁纳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的内容,探讨教育过程,(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研究社会心里因素。8: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的成果,表现为: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9:心里发展的含义: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里变化过程)。心理发展的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10: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11:少年期的特征:半成熟与半幼稚的特点,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交错的矛盾。出现了反省思维。青年期的特征:出现了辩证思维。12:学习准备的含义,又称为学习“准备的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13:学习教学前必须明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这是新教学的出发点。称为(“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14:关键期:是指最易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印刻”现象: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15:2-3岁是计数能力,也是口头语言第一关键期。5岁左右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关键期。3岁是独立生活的关键期。16:图式是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模式,这种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实现的。17: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觉动作阶段(感觉,动作),前运算阶段(象征符合),具体运算阶段(守恒概念)和形式运算阶段(命题)。18:维果斯基是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第一,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第二,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第三,学习应该促进儿童的发展。19: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观察事物的自觉性增强,持久性增强,精确度提高。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有意识记增强,意义识记提高,抽象记忆提高。20:中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特点是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21:中学生认知发展的行为表现:喜欢争论和理想主义。22: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认知发展。23:人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稳定的心里特征的总和,人格的发展包含由(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因素)相互联系的过程。2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婴儿期(0-1岁)信任感对不信任感,主要形成信任感。幼儿期(1-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主要形成自主性。儿童早期(3-6岁)主动赶对内疚感,主要形成主动性。儿童晚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主要形成勤奋感。青少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主要形成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整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我。青年期(18-24岁)亲密感对孤独感,主要形成亲密感。成年期(24-65岁)繁殖感对停滞感。老年期(65-死亡)系我整合对绝望感。25: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威信型,放任型,忽视型),学校教育(教师、班级和课外活动),同辈群体。26:怎样培养健康人格:自我统合,社会统合,实践活动的统合。健康人格是统合人格,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27:自我意识的分类:从形式上看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从内容上看分为生理的我,社会的我,心理的我。从自我观念上看分为现实的我,投射的我(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理想的我。28:儿童从2,3岁左右出现自我评价。自我同一性的内涵:对个人未来的方向和个人独特性的意识;对个人以往各种的身份,各种自我形象的综合感;对异性伴侣做出明智选择,对未来的向往和作为社会负责任成员的意识。29:怎样指导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30: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赫尔曼。威特金);冲动型与沉思型(杰罗姆。卡根);整体性与序列型(戈登。帕斯克)。认知能力,又称智力,是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的信息加工能力。31:IQ=智力年龄除以实际年龄乘以100.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IQ130以上为天才,IQ70为智力障碍。32:认知差异教育意义:创设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最佳的教学方式;运用教学手段;33:什么是性格: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的特征差异包括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34: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人类的学习。35: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人类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动物是模仿;人类的学校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动物靠遗传;人类学校以语言为中介,动物靠行为;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学生的学习。36: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强化是关键)、连锁学习(动作、技能)、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鱼、动物)、问题解决学习。37:联结学习理论的分类: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一定的联结是通过试误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基本规律有获得与消退、泛化(错别字,一日被蛇咬,草木结冰,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景迁移到另一种情景)、辨别(分化)、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规律有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38:联结学习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操作方式有普雷马克原理也称“祖母规则”;行为塑造也称连续接近法,强化的及时性很重要;)、消除不良行为(餍足、代价、结合消退和强化)。39:认知学习理论的分类: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40:意义学习: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41:实现意义学习的主要条件: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具有适当的观念、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42:接受学习:它属于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43: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的、简短的、概括性的材料,并与新旧知识关联。44:认知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重视对关系的了解、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45:发现学习的特点: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部动机、强调信息的组织和提取。46:建构主义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47: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学习观(学生不是信息吸收的被动者,而是对信息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观(学生不是空中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48: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具体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教师提供问题情景,学生搜集资料、验证假设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包括四个成分:解决问题、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进行反思教师必须做好准备组织和监控工作);合作学习,几个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小组,在积极互动中发生的共同学习,它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教师必须要进行精心的计划和监控)、教学对话,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流来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起引导作用。认知师徒法和互惠教学。49: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真实的学习环境和社会互动两个因素.50:对话教学中的教学步骤:确定对话主题,激活和使用背景知识,直接教学,鼓励学生寻找论据,运用技巧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第四章学习的动机51:动机的定义: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后维持功能。52: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学习需要(核心)和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53:学习动机的种类: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奥苏泊尔将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由好奇心引起,以求知为目标)、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5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过程的关系成正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不是完全成正比。55:学习动机的理论: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成就动机理论(追求成功的动机,50%,避免失败的动机),动机的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做出的解释或归究,三维度,六因素),自我效能感理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56:学习动机的培养: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设置合理的目标,进行归因训练)、促进学习(使任务更有趣,引发认知冲突,合理表扬,合适的反馈)。57:怎样进行归因训练:第一,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第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第三,教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方法。大考大耍,小考小耍:过分强烈的学习支机容易使学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焦虑状态中,这样反而使其注意和知觉范围变得过分狭窄,思维缺乏灵活性,限制了学生正常的智力活动,而影响到学习的效率和效果。第五章学习迁移58:学习迁移的分类:根据迁移产生的效果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发送的水平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根据迁移的内容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根据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59:迁移的作用:对于解决问题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对学生和教师具有重要作用。60: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依据)、共同要素说(桑代克)、经验类化说(贾德、产生迁移的关键是两种活动具有共同原理)、关系转化说(格式塔,主要在于顿悟)。61:现代迁移理论的分类:认知
本文标题:教育心理学-章节简要复习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70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