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编号:11016110049南阳师范学院2015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完成人:李志勇班级:2011-01学制:4年专业:应用心理学指导教师:孟小红完成日期:2015-04-08目录摘要············································(1)引言············································(1)1文献综述·······································(1)1.1研究现状及分析·································(1)1.2研究意义······································(2)1.3创新与不足····································(2)1.4概念界定······································(3)2研究方法·······································(3)2.1研究思路与方法·································(3)2.2文献法·······································(4)2.3问卷调查······································(4)3研究过程·······································(4)3.1被试·········································(4)3.2工具·········································(5)3.3程序·········································(5)4结果分析·······································(5)4.1大学生心理弹性情况分析··························(5)4.1.1大学生心理弹性总体分析情况····················(5)4.1.2大学生心理弹性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6)4.2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分析··························(8)4.2.1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分析····················(8)4.2.2大学生心理健康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8)4.3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10)4.3.1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10)4.3.2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10)5讨论············································(10)5.1大学生心理弹性人口统计学差异原因分析················(10)5.2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11)6研究建议········································(11)6.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1)6.2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12)7研究不足········································(12)8结论············································(12)参考文献··········································(13)Abstract···········································(14)附录·············································(15)第1页(共16页)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作者:李志勇指导教师:孟小红摘要:为了探讨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内在的关系,本文采用心理弹性量表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对南阳师范学院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弹性仅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心理健康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没有显著差异。大学生心理弹性各维度及总分与心理健康总分存在显著地相关的关系,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有效地预测。在数据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相关建议:加强培养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素质;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力度,以满足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的需要,使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到有效的提升。希望此文能够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研究基础。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弹性;心理健康引言就目前而言,许多失败的大学生在中学时期都是优秀的高学生,而这种从优秀迅速蜕变为失败的现象屡见不鲜。可想而知,在中学时期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许多方面的表现却让人不满意,这不仅与大学生本身就潜在着的一些心理问题有关外,而且与大学生无法快速的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两者之间的差异、变化有关;也许大学生进入大学以来遭遇的一些挫折和无法从挑战中恢复是更重要的原因[1]。所以,笔者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发展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明确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目标、任务,为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1文献综述1.1研究现状及分析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相当多。尤其是自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以来,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研第2页(共16页)究的不断加深。曹科岩在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指出: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2]。刘明波在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得出: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成正相关[3]。黄晓清在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得出: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4]。而高登峰却在大学生学习压力、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得出: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表现出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关系[5]。本文在学术界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目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新变化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探讨,找出原因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1.2研究意义如今的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压力不断加大,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而心理弹性则成为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于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很多,但是他们得出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差异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本研究在借鉴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次探究大学生心理弹性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研究对这些结果进行验证与整合,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1.3创新与不足1.3.1创新之处本文研究的是当代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调研查对象是处于新时期的当代在校“90后”大学生。对南阳师范学院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出当代在校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真实现状,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有借鉴之处,对当代大学生的相关教育提供理论参考。1.3.2不足之处由于调查时间和调查材料的限制,本文是对南阳师范学院的在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一是由于受地域,校园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对总结我国当代第3页(共16页)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整体特点仍然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二是由于调查的对象是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学校本身就存在男女比例严重不平衡的现象,所以调查的被试也存在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这两者对样本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对师范类院校仍具有借鉴意义。1.4概念界定1.4.1心理弹性心理弹性又称为心理韧性或复原力,是在对压力应对或危机应对的研究中之间发展而成的,是指个体在面对逆境、困难、创伤或者其他重大压力环境下的有效应对及良好适应,即对生活压力或挫折的“反弹能力”[6]。心理弹性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个体成功应对压力并获得良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1.4.2心理健康的标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具有充分的适应力;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不脱离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的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8]。2研究方法2.1研究思路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本文从对南阳师范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进行实际调查,随机抽取南阳师范学院各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然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现实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发现并找出在校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剖析了造成此现象的第4页(共16页)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了对应措施。2.1文献法通过查找相关书籍,以此获得一些理论上指导,并浏览关于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相关资料,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问题,掌握一些新近的研究成果,便于笔者确立合适的视角和方向进行本课题的研究。2.2问卷法采用自编人口统计学变量问卷和香港中文大学于肖楠等修订的CD-RISC中文版25题及许军等编制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中自测心理健康评定子量表16题合成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法,呈现真实的数据以了解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的关系。3研究过程3.1被试随机选取南阳市高校(南阳师范学院)1-4年级大学生为被试,所有被试均为调查问卷被试。共发放310份,收回303份,男女比例约为1:3,样本的具体情况见下表:表1被试的构成变量分类人数百分比年级大一5919.47%大二6521.45%大三9029.70%大四8929.38%性别男7926.07%女22473.93%专业文史类15250.17%第5页(共16页)理工类12842.24%艺体类237.59%居住地大型城市72.31%中型城市4615.18%小型城市8528.05%农村16554.46%家庭人均月收入1500以下8026.40%1500-300014949.18%3000-50006621.78%5000以上82.64%3.2工具利用大学生闲暇时间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两部分,一是关于心理弹性的调查;二是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3.3程序(1)根据文献综述和大学生心理弹性、心理健康的问卷。随机选取大学生被试进行测验。测验时有主试到各宿舍内发放问卷,由主试介绍调查内容,宣读指导语,每个宿舍测试时间为10分钟,被试完成问卷后由主试统一回收。(2)对问卷进行统计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进行数据分析。(3)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的关系,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4结果分析4.1大学生心理弹性情况分析4.1.1大学生心理弹性总体情况分析由表2可见所有被试心理弹性的总体状况(均值61.0250.00理论均值,说明调查总体心理弹性水平正常)第6页(共16页)表2描述统计N均值标准差方差心理弹性总分30361.0211.56133.584.1.2大学生心理弹性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4.1.2.1年级差异检验以年级为分组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详见表3(0.2700.05,说明不显著)。由表可知,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弹性不存在显著差异。表3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差异检验平方和df均方F显著性组间525.1413175.0471.3150.270组内39815.777299133
本文标题: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99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