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心电图基础第一节简明心电图基础心脏传导系统心电图产生原理心电向量与心电图的关系心电图测量心脏传导系统心脏传导系统窦房结→结间束(前、中、后)→房间束→房室交界区(房室结、希氏束)→束支(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心室。心脏传导系统窦房结是心脏正常冲动的起源,位于上腔静脉入口与右心房交界处。结间束是窦房结与房室结之间的传导径路,分为前、中、后三个传导径路。房室结位于房间隔的右后部,向下延伸为希氏束,房室结与希氏束构成房室交界区,再向前下伸延到室间隔膜部,分成左、右房室束支,分别位于间隔的左、右侧内膜下。心电图产生原理心脏机械性收缩之前,心肌先发生电激动。心肌的电激动传布全身,在身体不同部位的表面发生电位差。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通过心电图机把不断变化的电位连续描记成的曲线,即心电图(ECG)。标准肢体导联标准肢体导联标准肢体导联Einthoven等边三角Einthoven等边三角标准导联的导联轴Einthoven等边三角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的导联轴肢体导联额面六轴系统肢体导联额面六轴系统胸导联电极位置与心室壁部位的关系胸导联电极位置心电向量与心电图的关系心电图就是平面心电向量环在各导联轴上的投影(即空间向量环的第二次投影)。额面向量环投影在六轴系统各导联轴上,形成肢体导联心电图。横面向量环投影在胸导联的各导联轴上就是胸导联的心电图。心电向量与心电图的关系心电向量与心电图的关系心电图测量电极安放心电图记录纸心电波形的组成成分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值电极安放肢体导联:右上肢→红左上肢→黄左下肢→绿右下肢→黑电极安放胸导联:V1--胸骨右缘第4肋间。V2--胸骨左缘第4肋间。V3--V2与V4两点连线中点。V4--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V5--左腋前线同V4水平。V6--左腋中线同V4水平。电极安放胸导联:V7--左腋后线同V4水平。V8--左肩胛线同V4水平。V9--左脊旁线同V4水平。V3R~V6R--右胸部与V3~V6对称处。电极安放V1~V6接线颜色顺序:红、黄、绿、褐、黑、紫。心电图记录纸心电图多是直接描记在印有许多纵线和横线交织而成的小方格纸上,小方格的各边细线间隔均为1mm.心电图记录纸小格1mm×1mm,大格5mm×5mm。走纸速度25mm/sec时,每个小格表示40ms的时间,2条粗线之间5小格的宽度表示200ms的时间,5大格的宽度表示1秒的时间。记录心电图前需要先记录一个标准信号,一个1mV的标准信号必须使记录笔的笔尖在垂直方向上移动1cm,即2个大格的高度(增益为1时)。心电图记录纸心电波形的组成成分心电波形的组成成分六个波:P波、QRS波群、T波、U波。二个段:PR段、ST段。二个间期:P-R间期、Q-T间期。一个J点。各波形及时段表示的意义P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的过程。QRS波群:代表左、右心室除极的过程。T波:代表心室晚期复极的过程。U波:一般认为是心肌传导纤维的复极造成,也有人认为是心室的后电位。P-R段:反映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区。因传导缓慢,电位变化微弱,记录呈等电位线。S-T段:代表心室早期复极的过程。各波形及时段表示的意义P-R间期:心房除极开始到心室除极开始的时程。Q-T间期:心室除极开始到心室复极结束的时程。J点:心室除极结束与心室复极开始的分界点。心脏电活动与心电波形的关系心电图的测量心率的测量各波振幅的测量测量正向波,从等电位线上缘垂直量至波形的顶端测量负向波,从等电位线下缘垂直量到波的最低处。所测量的振幅以mv(一小格)计。心电图正常值(一)P波:1、方向:Ⅰ、Ⅱ、avF、V3-V6直立;avR导联倒立。2、宽度不超过0.11秒;3、高度不超过0.25mV(胸导联为0.20)。心电图正常值(二)QRS波群:1、时间为0.06-0.10秒;2、波形与振幅1)胸导联:R波从V1-V6逐渐增高,S波则相反,逐渐变小;2)肢体导联:标准导联主波向上;aVR向下;3)电压:略。3、Q波:宽度不超过0.04秒,高度不超过同导联R波的1/4。QRS波群命名心电图正常值正常胸导联QRS群特点心电图正常值(三)T波:1、方向:与同导联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2、振幅: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不小于同导联R波的1/10。心电图正常值(四)P-R间期:P-R间期正常值0.12~0.20秒年龄越大,心率越慢,P-R间期越长年龄越小,心率越快,P-R间期越短心电图正常值(五)Q-T间期:正常范围为0.32-0.44秒。心电图正常值(六)J点和ST段:J点:QRS波群终末与S-T起始的连接点,在等电位线上。ST段:下移不0.05mV,上移不0.10mV。心电图正常值(七)u波:在T波之后0.02--0.04s,代表心室后继电位。方向与T波一致,V3导联较明显。U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U波倒置可见于高血钾和心肌缺血等.正常心电图第二节常见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概念与分类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概念正常心脏的冲动起源于窦房结、按一定的频率和节奏发出冲动、并按一定的传导速度和顺序下到心房、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浦氏纤维、最后至心室肌而使之除极。当冲动的起源和频率、传递顺序及速度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均可称为心律失常(arrhythmia)。心律失常分类激动起源异常激动传导异常激动起源异常窦性心律失常:窦速,窦缓,窦不齐,窦停搏异位心律:被动性:逸博,逸博心律(房性,交界区性,室性)主动性:早博(房性,交界区性,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交界区性,室性),扑动和颤动(心房和心室)激动传导异常生理性:干扰及房室分离病理性:窦房阻滞,房内阻滞,房室阻滞,室内阻滞(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症(附加途径)心脏传导组织自律性分级1.停博arrest2.逸博escape3.逸博心律和加速性逸博心律4.正常normal5.心动过速tachycardia6.扑动flutter7.颤动fibrillation正常窦性心律①PⅡ、aVvF直立、PaVR倒置;②P波规则出现,频率60~100次/min;③P-P间隔之差小于0.12s;④P-r间期≥0.12s。凡具备①、②条可确定为窦性心律。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成人心率100次/min。一般不超过160次/min。可发生在正常人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过量的烟、酒、浓茶及咖啡均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病理情况见于发热、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休克、心力衰竭、心肌炎、或应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硝酸甘油等药物后。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成人心率60次/min、一般不低于40次/min,常与窦性心律不齐同时存在在。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或窦房结受抑制所致。常见于运动员、老人等,病理情况下见于窦房结功能障碍、梗阻性黄疸、颅内压增高、垂体或甲状腺功能低下、洋地黄过量及应用β-受体阻滞剂、低温麻醉等。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而P-P间隔之差0.12s。常与呼吸周期有关,吸气时稍快、呼气对稍慢。多见于青少年、感染后恢复期及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的人。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停搏:窦房结在一段时间内不能产生冲动,而使心房或整个心脏暂停活动,称为窦性停搏。心电图上在一段较正常P-P间隔显著延长的时间内未见P-QRS-T波,停搏间歇时间一般大于2秒并与正常的P-P间距不成倍数关系,在长间歇后一般易出现交界性或室性逸搏。窦性心律失常窦房传导阻滞:窦房结本身发放冲动的功能正常,但在窦房结的周围和心房肌之间发生传导障碍,称为窦房传导阻滞。心电图不能直接记录出窦房结冲动的波形,只能根据心房激动(P波)间接推测窦房结的活动,所以一度窦房阻滞(窦房传导时间延长)用心电图无法作出诊断;当三度窦房阻滞(窦房结冲动全部不能传入心房)时,心电图不出现P波,与窦性停搏不能区别。只有二度窦房阻滞在心电图上可识别。窦性心律失常二度窦房传导阻滞可分为Ⅰ型及Ⅱ型。Ⅰ型是窦房传导时间逐渐延长,直至脱漏一次心房激动,心电图表可为P-R间距逐渐缩短,最后发生一次漏搏,无P-QRS-T波群,含有脱漏的长P-P时距小于任何两个短P-P时距之和,如此周而复始。Ⅱ型窦房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表现在规则的P-P时距中突然出现一长间歇,其间无P-QRS-T波群,长的P-P时距为短的P-P时距的整倍数。图14-8-8。此点可区别于窦性停搏。图14-8-83:2的Ⅱ度窦房传导阻滞心电图窦性心律失常暂时的窦性停搏和窦房阻滞见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或洋地黄过量,常可用阿托品消除;持久存在时多为窦房结功能衰退的表现。窦性停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sinussyndrome)直接证据间接证据严重窦缓房颤未用药心室率慢窦停,窦房阻滞房颤发作前后有窦缓,I0AVB合并房室阻滞房室交界区逸博心律慢-快综合征异位心律被动性:逸博,逸博心律(房性,交界区性,室性)主动性:早博(房性,交界区性,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交界区性,室性)扑动和颤动(心房和心室)早搏与阵发性心动过速期前收缩:窦房结以下的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抢先发出冲动而激动心脏,称为期间收缩,又名过早搏动—早搏。按起源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房性、交界性及室性,以室性最常见,房性次之。阵发性心动过速:当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或形成折返激动,连续发生快速的激动三次或三次以上,称为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当心房或心室起搏点发生的冲动,在心房或心室内形成折返激动,使心房或心室一部分心肌连续地进行除极及复极活动,便形成扑动或颤动。发生在心房者称为心房扑动(auricularflutter)或心房颤动(auricularfibrillation),发生于心室者称为心室扑动(ventricularflutter)或心室颤动(ventricularfibrillation)。早搏联律间期:早搏的R波与其前窦性搏动的R时距。代偿间期:早搏的R波与其后窦性搏动的R时距。早搏完全性代偿间期:即期前的QRS波群前后两个R-R间隔之和等于两个正常的R-R间隔。不完全性代偿间期:即提前P波的前后二个P-P间隔之和短于两个正常的P-P间隔之和。早搏不完全代偿间期:窦房结节律被干扰。完全代偿间期:窦房结节律未被干扰。房性早搏常可逆传至窦房结而干扰了窦房结原来的节奏,窦房结节律重整,出现不完全代偿间期。大多数情况下,交界性兴奋不易逆传至窦房结,故窦房结节律大多不受交界性期前收缩影响;室性早搏只能逆传至房室交界区,很难逆传至窦房结,故不能干扰窦房结激动的产生,出现完全代偿间期。早搏二联律:每隔一个窦性激动P-QRS-T波后即出现一个早搏,称为二联律。三联律:每隔两个窦性激动P-QRS-T波后即出现一个早搏,称为三联律。房性早搏①提前出现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稍有差异。②P-R间期≥0.12s。③期前P波后的QRS波群通常正常(室上性型),如在P波后未继之出现QRS波群即为房性早搏未下传。④房性早搏后多前有一不完全性代偿间歇。房性早搏下传时,可能正遇房室交界区或/和心室的相对不应期,则可引起P-R间期延长和/或QRS波群室大畸形(称为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房性早搏提前出现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稍有差异;P′-R间期≥0.12s;期前P波后的QRS波群正常;代偿间歇不完全。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①P波消失,代之一系列大小相同、形态如锯齿样的扑动波(F波),频率240~400次/min,节律匀齐。②QRS波群呈室上性型,与窦性心律的QRS波群基本相同。③房室传导可按不同比例下传:如2:1、3:1、4:1、5:1、等传导,心室率匀齐。心房扑动P波消失,代之一系列大小相同、锯齿样的F波,频率250次/min,节律匀齐;QRS波群呈室上性型;房室传导按2:1、3:1、4:1下传,传导比例相同时心室率匀齐。心房颤动①P波消
本文标题:心电图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02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