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新教师考试复习笔记笔试部分:一、新课改1、新课改的原因(国际上: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国际竞争空前剧烈;国内外背景;实现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必由之路;)2、新课改的六大具体目标(价值取向)①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体现课程功能);②课程结构;③课程内容(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④课程实施(倡导主动参与,培养能力);⑤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教学进步);⑥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做到以学生为本3、新课程内容①指导思想:“三个面向”“三个代表”②课程结构(主要内容、三原则、三方面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性质、特点、内容)③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态度,三维度阐述课程目标)④课程实施(教学方法改变、学习方法改变现代学习方式特点、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重建概念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教材)⑤教材(编写原则、教材建设原则“抓大放小”、实现“一标多本”、教材审定、编写资格认定制度)⑥课程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功能)⑦课程管理(有指导、逐步放权、三级课程管理体制)⑧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角色转变、行为转变、专业发展)⑨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形成学习型课程改革共同体)4、新课改“新”在哪里(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课程的继承与创新、营造一新的课程文化合作、对话、探究,分别强调开放性、民主性和科学性)5、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素质教育定义、主要任务、特点)6、对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改革重点问题的认知2(1)理念等核心理念与总目标:——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发展、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交给新世纪的中国少年儿童。(2)具体理念与目标:(与第二点相似)①倡导全人的教育②重建新的课程结构③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④倡导建构性学习⑤确立正确的评价观⑥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3)课程内容如何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后三个集中体现了教育、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的发展取向。主要体现在:1,强调学生“最近发展区”;2既要注意学生当时的一时兴趣,又要致力培养长期的学习兴趣与志趣;3既要强调减轻过重、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又要强调足够的、合理的学业负担。(4)如何转变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检验课程改革成功与失败的重要标志。1、树立新的知识观2、重新定位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过程与方法为第二层,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技能转换位置。)3、课程实施中运用多元化学习方式:a乐于探究(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反思性思维或批判思维),b主动参与(交往性学习、体验性学习),c勤于动手(实践性学习、应用性学习),d合作学习、学科融合、个性化学习。4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教的方式转变为前提,真正树立“自主——合作——探究”,关注3学生发展理念(5)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价值:1增强课程对学校的适应性:重建学校制度文化,形成学校课程创生能力;体现学校作为教育主体的价值,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满足不同学校的需求,形成学校特色。2增强课程对地方的适应性:尊重地方差异和地方特色;充分利用本土知识和课程资源;推进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教研部门职能的深度变革;推进考试评价制度变革。地方课程的实施以探究和实践活动为主,多开展地方历史研究、地方地理研究、地方经济研究。地方文化传统研究等。校本课程资源大致分为五类:1、科学素养类2、人文素养类3、身心健康类4、生活职业技能类5、学科拓展延伸类(6)多媒体辅助教学视听教育的心理学家爱德加。戴尔与1964年著的《视听教育法》提出“经验之塔”。【选择】抽象的经验:语言符号,视觉符号观察的经验:扩音广播,录音幻灯,电影、电视,参观展览,见习旅行,观摩示范做的经验:参与活动(表演、游戏等),设计经验(理解),有目的的直接经验(做等)①教育就是从具体经验入手②多媒体处在塔的中层,起到较好“桥梁”作用。重要性:多媒体的运用,是抽象化为直观,静态变为动态,课堂教学生动多彩。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突破时空限制,提高教学效率等。误区:1用多媒体代替教科书、黑板,代替教师的语言传授。2喧宾夺主,把课堂当做多媒体展示课3运用多媒体一定是教育创新。(7)探究合作学习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教师讲,学生听未必一定是灌输,科学探究+学习=探究性学习4探究学习是一种民主式教学,为了使其不浮于表面搞花架子,提高其学习效率,建议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教师更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学生的主体地恰恰恰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确定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前提和条件的。教师有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促进学生发展。(8)教师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2、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1、文化的传播者2、潜能的开发者3、学习的促进者4、发展的伴随者5、教育的探究者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2、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3、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4、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5、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3、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51、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2、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3、具体把握课程特征,体现课程综合实践活力(1)教学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2)课程开展的时空上体现灵活性(3)活动形式的多样化。4、优化综合课程评价,强化课程综合实践功能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1)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2)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3)实行择究性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教学需要树立哪些基本观念?1、潜能开发观2、问题探究观3、学生主体观4、行为实践观5、个性差异观6、师生合作观7、生命发展观8、评价过程观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1激发导入,自学探究:2解疑导拔,合作探究。3明理强化,实践探究。4激励评价,引伸探究。怎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1、教学的要义是使学生“会学习”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1)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学习品质(2)培养学生乐学、勤学、好学的学习品质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A善于创造性思维。B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C有“应激”的创造素质,D能够多侧面地思考问题。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让教师“动”起来二、让学生”动”起来(1)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体验成功感受(2)在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3)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愉快的教学情景,优化教学过程怎样开发学生的差异资源?一、针对基础差异,采用分层教学(1)目标弹性化(2)辅导层次化(3)合作层次化二、开发气质差异,采取异质异教三、尊重兴趣差异,鼓励自选学法6四、开发情感资源,运用激励机制(1)多向评价(2)多层展示怎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讨论(1)研究协商2)有的放矢(3)互相提问(4)动态分组二、及时调整合作方式三、科学组织分层学习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二、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1)教师要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2)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衣着、举止(3)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教学态度三、用心促成教学高潮四、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五、注意课堂批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一、发挥教学民主,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1)启发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2)捕捉闪光点,激励差生主动参与学习二、引导学生提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1)创设情景,激励发问,让学生会提问题(2)创设“激发矛盾?’的条件,让学生善于提问题三、培养学习热情,锻炼坚强的意志(1)创设问题情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怎样让课堂充满探究的气息?一、精心设计,保证探究活动的开展(1)营造特定的研究氛围,让学生敢于探究(1)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乐于探究(3)提供探究的成功体验,让学生乐于探究二、铺路搭桥,保证探究活动的畅通(1)问题要有探究性2)讨论要有针对性(3)练习要有实践性三、留足空间,保证探究活动的落实(1)少“占”多“让”(2)少“扶”多“放”怎样才能在创新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一、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二、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三、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7二、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1、“教育”的概念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3、教育本质(本质属性、社会属性)4、教育的起源(神话、生物、心理、劳动)与发展(原始社会特点、古代社会古中国、印度、埃及、希腊和罗马、特点、近代社会变化特点、现代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特点、现代教育总特点)5、教育的基本规律:(1)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决定、影响作用以及教育对他们的反作用)(2)教育与人的发展(身心发展动因内发、外铄、身心发展规律、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少年期青年期的个体发展任务)二、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规律)2、教育学发展(萌芽、独立形态、科学化、现代化)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第二章教育目的与功能一、教育目的①概念②层次结构(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教师教学目标)③意义(出发点与归宿,导向、激励、评价)④确立目的依据(特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自身的需要、我国的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⑤教育目的理论(个体体位论和社会本位论)⑥我国教育目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二、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个体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2、教育功能的演变历程8第三章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1、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广义、狭义)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类型单轨、双轨、分支型学制、发展趋势)3、我国现代学制沿革4、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形态(学前、初等、中等、高等教育)5、我国当前学制改革内容6、现代学制改革趋势二、教育行政体制1、内涵、基本类型(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中央与地方合作制、从属制、独立制)2、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及其改革3、中学领导体制与校长负责制三、学校与校园文化1、学校概念、性质2、学校的公益性特点3、学校的产生及发展4、校园文化概念、特征(亚文化、综合性文化、有明确教育目的)。学校文化从形式上看: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第四章教师与学生一、教师及其职业素养1、教师概念、教师任务(基本任务:教书育人,还有七点任务)、教师的职业特征(专业性、以教书育人为职责)、教师的职业角色(学者和学习者、知识传授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教师的威信(概念、建立威信途径2、教师的权利与义务3、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心理素养)4、教师专业发展概念、内容(专业理想的建立、知识深化、能力提高、专业自我的形成
本文标题:新教师考试复习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09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