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基础知识是形成学科能力的源头,本栏目根据课标要求,精准梳理,清晰呈现主要知识及内在关系。关键处合理挖空、易错处及时提醒,多策并举,夯实基础,要求学生动手填一填吧!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_________发展而来的。2.区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_________和_________出现。3.格局:中国古代农业形成了北粟南稻的格局。4.特点:中国古代农业以_______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存在着地域差别。种植经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种植业【学习思考】中国农业起源有何显著特色?提示:(1)从形成时间看: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2)从经济构成看: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3)从地域范围看: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相互融合。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生产工具改进时代表现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人们主要使用骨制、木制、_____农具文明时代___、___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春秋战国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_______,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_______,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石制耒耜铁农具曲辕犁2.特点: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_________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警示钟】生产工具的发展是衡量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商周时期虽然进入文明时代,出现青铜制品,但是青铜制品十分珍贵,因此在农业生产领域仍然主要使用耒和耜。春秋之后随着冶炼技术进步,农业上才逐渐使用铁器。精耕细作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灌溉工具:中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2.古代著名水利工程(1)春秋战国:修建了芍陂、_______、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2)西汉时期:兴建了_____、白渠等水利工程。(3)治理黄河:历代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典型的如东汉_____治理黄河。(4)西域地区:出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_______。都江堰漕渠王景坎儿井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多采用大规模_________方式进行农业生产。2.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产生。(1)条件: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_________的出现。(2)经营方式: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_____为单位经营农业,同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_________”式的经营方式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3)进步性: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简单协作私有土地家庭男耕女织(4)局限性:①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_________和交换经济的发展。②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③_______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其破产的原因之一。社会分工自耕农【警示钟】自给自足≠富足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指富足,而是指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下农民生活非常艰难。核心要点是提升学科素养的关键。本栏目突破核心要点,讲练结合,提醒认知误区,点拨规律技巧,循序渐进,培养主动思考意识,提升自主探究能力,请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空间吧!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探究讨论】材料一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曰火种。——《广东新语》材料二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战国)《管子·海王》材料三“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淮南子·主术训》请分析:1.材料一体现的耕作方式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提示:方式:刀耕火种。实质:生产方式的极端落后。2.材料二表明了铁器在哪些范围的应用?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妇女、农民和行人日常生产和生活必备用品。说明战国铁器的普遍使用,铁制农具已在农业生产中居主导地位。3.材料三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哪方面的进步?有什么作用?提示:对牛的控制,反映了当时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利用畜力可以节省人力,提高耕作效率,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巨大进步。4.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提示: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注重精耕细作。【要点归纳】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过程1.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为“刀耕火种”或“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农具——耒耜。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3.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农具比木石农具坚硬、锋利,由于比较贵,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4.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犁壁。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还安装了犁评。5.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跟踪训练1】(2012·泉州模拟)右图为嘉峪关地区出土的魏晋时期画像砖,据此可以判断当时()A.我国北方开始出现铁犁牛耕B.西北地区农耕技术全国领先C.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得到推广D.我国古代犁耕技术已经定型【解析】选C。图示中体现的是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这种耕作方法出现在西汉时期农耕发达的中原地区。图示展现的是魏晋时期的嘉峪关地区,说明了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得到推广。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探究讨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墨子·非乐上》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晁错《论贵粟疏》请分析: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其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它有何特点?提示:(1)方式:小农经济。(2)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渐推广,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3)特点:“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2.材料二中,生产者在国家经济中有何地位?处境如何?为什么?提示:(1)地位: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2)处境:农民处境艰难,小农经济非常脆弱。(3)原因: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遇上水旱灾害或急政暴敛容易破产。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封建经济的内在矛盾。提示:封建统治的安定依赖于大量小农经济的稳定,但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和徭役不断破坏小农经济,从而形成封建社会一对深刻的矛盾。【要点归纳】全面认识小农经济的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只供个人使用的手工工具决定了小农经济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的经济形态,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为维持温饱,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多的获得产品,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以家庭为生活单位,农民的生产通常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式的经济形式。3.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稳定性和脆弱性。小农经济下农民有少数的土地和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的积极性,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的一面。但由于经营规模狭小,缺乏积累和储备的能力,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封建国家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商人和高利贷者的盘剥以及封建地主的兼并等条件下,很多农民家庭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所以,小农经济又是很不稳定的,具有脆弱性。5.封闭性和落后性。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点使得农民足不出户就可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需要,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所以小农经济下的农民生活封闭,与外界交流少,缺乏进取和忧患意识,缺乏竞争意识,意识思维比较狭隘,具有落后性。【想一想】小农经济与封建国家的关系是怎样的?提示:(1)小农经济模式的脆弱性决定了需要封建国家政权有力的保护,特别是在面对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和兴修大型水利设施时,小农需要封建国家保护和支持。(2)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是国家徭役和兵役的根本保证,所以小农经济的稳定就是国家的稳定,小农经济的兴盛就是国家的兴盛。(3)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历代封建王朝前期明君都注意保护小农经济,保护农业生产,以维护封建统治。【跟踪训练2】从下列三幅图片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有()①农业与家畜饲养业相结合的产业结构②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③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④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年画《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可看出①,由莫高窟《耕作图》可看出③④,由陕西剪纸《男耕女织》可看出②,故选D项。
本文标题:必修二第一课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21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