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认识形势,把握政策,做好承担历史重任的准备一、大学生应当科学认识形势,正确把握政策1.形势的含义及分类(1)形势的含义形势,是指客观事物发展的状况和趋势。在人类活动领域,形势是社会各领域事物的现状和发展态势的综合反映,即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静态和动态的统一,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是各领域内部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形势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客观事物发展的现状,这是事物的静态状况。第二层含义是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趋势,这是事物的动态状况。形势是客观事物静态和动态、现状和趋势的统一体。(2)形势的分类形势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以空间划分,有国际形势、地区形势、国内形势等,而国内形势又包括内地形势、沿海形势、特区形势、省市形势、农村形势、工厂形势、学校形势等。以时间划分,有过去已发生的有定论的形势、正处于发展过程中情况尚不完全明确的形势和有发展现状明确的形势、超前预测的发展趋势等。以内容划分,有政治形势、经济形势、军事形势、外交形势、文化教育形势、科技形势等。以层次划分,有主要形势和非主要形势、基本形势和非基本形势、全局形势和局部形势、一般形势和特殊形势等。形势作为社会各领域事物的现状和发展态势的综合反映,具有客观性、变化性、阶段性、相关性和规律性,充分认识形势的基本特征,有利于我们正确分析、判断形势,把握机遇,因势利导。需要指出,各种形势都是相互联系的,不存在某方面孤立的不受其他方面影响的形势,并且,在各方面形势中必定有一方起着主导作用,这种起主导作用的形势往往决定着全局形势的发展趋势。因此,形势分类要注意区分主次,注意互相间的交叉,不能截然分开,在考察时应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到审时度势。2.政策的含义及分类(1)政策的含义政策是指国家、政党等组织机构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确定的行为准则。政策必须具备四项条件,即主体、对象、内容和作用。政策的主体,是指政策的所属,回答是谁制定的政策,它不仅包括政党、国家,而且包括所有国际国内可以制定政策的组织,如政党政策、国家政策、国际组织政策等等。政策的对象,是指政策的适用范围,回答政策针对何事何物,如农业政策、外交政策、对外开放政策等等。政策的内容,是指政策解决什么问题,如路线、方针、原则、谋略、措施、对策等等。政策的作用,是指政策的效力,如政策的指导性、规范性等等。(2)政策的分类从范围上看,政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策包括总政策、基本政策、一般政策、具体政策和具体政策规定,狭义的政策仅指各项具体政策。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总的政策,它在多项政策中起统帅作用,居于政策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和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所确定的总的行动准则。总政策和总路线、总方针、总任务在我国常常通用,是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活动的高度原则性指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新时期的总政策或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基本政策是某一领域或某一个大的方面的最高层次政策,是该领域全局性、战略性的政策。基本政策是总政策的具体化,是具体政策的原则化,是连结总政策和具体政策的中间环节,一般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我国,基本政策有时又称根本政策、基本国策等。党和国家在许多领域和大的方面,例如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等领域和方面,都有自己的基本政策。具体政策是基本政策的具体化,是为了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准则。它体现和服从于总政策和基本2政策,是实现基本政策的手段和方法。具体政策内容极其广泛,涉及面很宽,而且一般都用文件形式作出具体规定。执行政策往往直接体现在执行具体政策上。具体政策是相对总政策和基本政策而言的,具体政策又可以分为若干等级层次,如按劳分配政策和工资政策同属于具体政策,但前者相对于后者来说是高一层次的根本性政策,而后者则是从属于前者的次一层次政策。具体政策规定是在政策实施中对具体政策所作的有关界限的规定。它对政策的实麓可以起到强化和细化的作用。具体政策规定的内容十分丰富。还包括政策性措施等,例如,实施政策的细则的方法、步骤,以及政策的工作措施等。可以这样认为,路线相当于高层次的广义政策,方针相当于高层次的狭义政策。平时人们并列提及路线、方针、政策时,并不意味着路线、方针、政策不属于同一个范畴,相反,它们之间不过是大政策与小政策,总政策、基本政策与一般政策、具体政策,在政策集合体内部的层次关系。在实际运用上,哪些叫路线,哪些叫方针,哪些叫政策,并无严格的界限。有些大的政策原则叫方针,如“双百”方针、教育方针等。有的既可以叫方针,又可以叫政策,还可以叫路线。如“改革开放”叫路线、方针、政策都可以。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把路线、方针、政策统称为政策。从纵向上看,政策按层次可分为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宏观政策是带有全局性的、考虑长远利益的政策,它是阶级、政党、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和总目标,是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最集中最根本的体现,社会各阶级、各政党、各集团,都要受宏观政策的支配和指导。微观政策是局部的、考虑目前利益或某一方面利益的政策,它隶属于宏观政策,由宏观政策决定,并为宏观政策服务,是实现战略任务的手段和方式。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是相对的,在一定范围内的宏观政策,在另一范围可能会成为微观政策,反之亦然。从横向上看,政策按领域可分为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对外政策是党和国家处理国家之间和政党之间关系的行动准则。对内政策是党和国家领导自己内部各方面工作的行动准则,它包括对内的各种行业性政策。具体讲,我国的对外政策,在国家关系上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个政策要求我们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政党关系上是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和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对内政策的各种行业性政策,可分为经济政策、政治政策、社会政策、科技政策、文化政策、教育政策、军事政策等。其中每一类又可以分为若干子类。如经济政策可以分为产业政策、财经政策、价格政策、外贸政策、税收政策、商业政策等等。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我们党和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特殊的新政策,如经济特区政策,“一国两制”政策等。政策按作用还可分为鼓励性政策和限制性政策。鼓励性政策在于扩大人们行为的选择范围,它是一种带有奖励手段的、激励人们朝着某一方向努力的政策。这种政策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某项事业发展为目的,具有诱导功能。鼓励性政策是一种人们比较容易接受的政策。在执行这类政策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在其许可的范围内用够用足,看准了的就大胆地闯、大胆地干,要从实际出发,敢于探索。限制性政策在于限制人们的选择范围,它是一种带有警戒性质的、限制人们某种行为的政策。一般说来,与鼓励性政策相比,这种政策以限制人们某种行为为目的,具有抑制功能。由于限制性政策限制人们行为的选择范围,政策要求与政策对象之间存在矛盾,因而容易受到各种抵制。在制定和实施限制性政策过程中,必须堵塞政策漏洞,防止钻政策空子、躲风头等不良行为,消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政策的本质,在于政策的阶级意志性和物质制约性,是阶级意志的表现和经济关系的体现,具有中介性与目的性、现实性与有效性、稳定性与变动性、原则性与灵活性、层次性与相关性等特征。3.“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内容和任务(1)“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内容从性质上讲,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内容上讲,“形势与政策”课,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等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3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2)“形势与政策”课的任务从任务上讲,“形势与政策”课,是要提高大学生认识形势、把握和执行政策的素质和能力。具体地说,就是:第一,进行国内外形势教育。通过对国内国际客观形势的科学分析和认识,认清时代的潮流,把握历史的脉搏,了解国事、天下事;了解社会现实的特点,明确时代责任,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坚定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通过面临的严峻挑战的剖析,更加明确作为一个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第二,进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通过学习党和国家对内对外方针政策,更好地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了解我们的党和政府是如何遵循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的国情,按照广大人民的根本意愿和利益来制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的,从而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地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第三,提高大学生分析形势、把握政策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初步掌握科学地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标准和方法,提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水平;可以初步掌握制定政策的原则、依据和程序,提高政策水平,以便适应社会发展对我们的客观要求。4.学习“形势与政策”的目的和意义形势与政策教育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首先,学习“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明确时代责任所必需。青年人都想跻身大学生的行列,但“大学生”称号仅从优胜、荣耀、个人出路去理解,并不能真正明白其全部含义。未来属于整个青年一代,当代大学生将承担更为重要的使命,这就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富裕和幸福。这是历史赋予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时代责任不是空洞的概念,它的内涵,是由当今国内外形势及其发展趋势,我们党和国家为实现振兴中华民族而提出的历史任务,以及为完成这些历史任务而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规定的。离开形势、任务和政策,就无法弄清时代责任,学习“形势与政策”,正是为了使大学生明确自己所承担的时代责任。一方面,只有认识形势及其发展趋势,才能明确时代责任。时代责任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人们在洞悉形势及其发展趋向的基础上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自觉。如果不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就无法了解时代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人民需要什么。就无法提出任务,确定目标,当然也就谈不上对时代责任的自觉。另一方面,只有懂得制定和实施政策的基础知识,懂得党和国家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它们的生命力,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和切实地担当起时代责任。不能设想,一个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人,能够深刻地理解自己的责任,能够自觉地承担起未来的使命。路线、方针、政策既明确规定了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又指出了达到目标的途径。因此,大学生学习关于政策的基础知识和现行的方针政策,既能从中深刻地领会自己的时代责任,又能明确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在前辈开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其次,学习“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成才的迫切需要。大学生一旦明确了自己的时代责任,就会产生了解、认识、把握形势和政策的迫切需求,青年知识分子具有关心国家大事和天下大事的特征。大学生都喜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愿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这表明学习“形势与政策”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就主流而言,大学生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都有了解国内
本文标题:新生第1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23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