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不忘初心,方的始终——由车洪才教授谈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对人生的意义中国第一本普汉词典《普什图语汉语词典》在经历36年的编写后在今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而通过其编写者车洪才的人生轨迹,我将分析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对于我们生活的普遍意义。一、人生轨迹普什图语是阿富汗的官方语言,主要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西北部使用,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使用人口在阿境内有1000多万,在巴基斯坦西北地区有近1000万。建国以来学习这种语言的不到100人,目前长期使用的也就30多人,集中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边防和海关等。1955年万隆会议之后,中国政府开始加强与亚非拉各国的联系,与中国建交、半建交的国家迅速增加。而这时外交部翻译干部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有几个新建使馆甚至派不出到驻在国的翻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外交部从全国各大院校抽调外语系学生去十几个国家学习小语种,车洪才就是被抽调的学生之一。他没休过寒暑假,花3年时间学了9个学期的课程。回国后他先是在北京广播学院教语言,培养了两批学生,然后去了国际广播电台普什图语组。1975年,为了增加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影响力,国务院召开全国辞书工作会议决定,准备花10年时间出版160种中外语文词典,其中就包括《普什图语汉语词典》。而在1978年商务印书馆把《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编写工作交给了他。同时参与协助编写的还有他以前的学生宋强民和老同学张敏。车洪才刚接手词典,信心很足,他希望打造出中国第一本优质的普汉词典,乐观地认为词典的完成会在“两三年之内”。但这个事情没有任何经费,靠着借来的普什图语打字机,先在纸上打普什图语,再换英文打字机敲上英文。后来他又找到了一家印刷厂,厂里有一些不用的下脚料,把这些纸切成大小相同的卡片,在卡片上依次写上普什图词语、注音、词性、释义,作为词典编写的素材。到1981年,车洪才和宋强民已经整理出了10万张卡片,他们把卡片放在木制的卡片箱里,塞进文件柜,足足装了30多箱,那时工作已经完成了70%。但是学院让他把词典停一下而去为新设的专业做全国调研。调研回来他先是被要求组织开设广播电视的函授班——这一干就是5年。结束之后又被外交部借调去巴基斯坦大使馆。而在巴基斯坦工作期间,他也利用当地普语期刊不断积累新的词汇。而在回国后,车洪才被北京广播学院请过去教授普什图语,此时中阿两国的交往更加频繁,普什图语的需求很大,这让他决心把词典编完。2008年不再教书有了完全闲暇之后,已经72岁的车洪才叫上原来在喀布尔大学的同学、一起编过词典的张敏,作为共同的主编来完成这部词典,而当初参与词典编纂的宋强民也已去世。为了能让出版社印刷,他们必须先把卡片上的词条输入电脑。张敏不太会用电脑,这事由车洪才来做。他输入了积累的包括5万个词条、合计250多万字的普什图语和汉语。为此他曾经做过两次眼部手术,其中一次是视网膜脱落。又花了4年多的时间,到了2012年初,全部的初稿才基本完成。而当78岁的车教授走进商务印书馆交付成果,已无人记得这项战略情报任务。当车洪才把打印好的词典编写过程、体例说明的材料交给了商务印书馆编辑室主任李文英时,她吃惊地发现这本词典在商务印书馆是立了项的,但她却完全没有印象。最后她跑去资料室查档案,结果在一份1970年代的档案中找到了记录:商务印书馆接全国辞书工作会议的指示,组织编写《普什图语汉语词典》,时间是1978年。最终车洪才也与商务印书馆签订了合同,根据合同,这部《普什图语汉语词典》将会在2014年年内出版,每千字稿酬80元。二、案例分析《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编著总共跨越了36年,期间遇到的挫折与困难不可谓不多,工作的开展没有国家的经费支持,而期间因为工作调动等等原因导致词典的编纂中断多次,因为学院装修导致部分收集到的资料丢失……但是车教授始终能够不改初衷,而是以乐观的态度来面对各种困难: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中国政府拒绝承认苏联扶植的卡尔迈勒政权,中阿关系陷入恶化,政策可能会有变化,但车教授说:“这个时候应该更需要这部词典,因为阿富汗的‘亲苏’身份使它成为更重要的调研对象。”再例如在巴基斯坦大使馆工作时,车教授也不忘词典的编纂,每天都会利用工作闲暇时间,收集当地普什图语报纸,为词典增加新的词条。车教授说过:“搞词典需要一种韧劲,一种不断地,就是不能有任何动摇地往下搞下去,如果思想放松,我干吗要这么费劲,不干了,也就放下了。”可以看出他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是他一直坚持的不竭动力,如果他编写词典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那他所遭遇的任何一个困难都可能成为他半途而废的理由。当他的理想信念为他指明了方向在哪里的时候,他就向着那个方向不断地努力,当然,更重要的是对理想信念的坚持,如果车教授不能坚持,不断改变自己的人生目标,遇难则返,那就不可能在人生道路上走远,也就不会有这本普汉词典的面世。从最初来看,车教授刚开始之所以学习普什图语,是服从国家安排的结果。可能他最感兴趣的并不是普什图语,但是看到国家存在这方面的人才需求时,他积极地投入普什图语的学习之中,用3年学了9个学期的课程,这是需要高涨的热情和极强的毅力的。这种热情与毅力来自于何处?这来自于车教授强烈的家国信念并由此产生的动力。而在回国后,当1978年商务印书馆把《普什图语汉语词典》的编写工作交给他时,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是国家给我的任务,我出国所学的就是为了这一天”。我们可以看出车教授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利益上,他是结合了国家的需要来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他理想信念的境界也决定了他人生的境界,他将因为这本填补了普汉工具书方面空白的词典而为人铭记,赞扬。在他看来“这是个非常光荣的事情”说明当国家把任务交给他以后,那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他热爱上了这份工作,如果没有这一份热爱,车教授是不能编出这样一本前无古人的高水平外语词典。而当国家让他暂停词典的编纂工作而去完成其他工作时,车教授虽然很不舍词典的编纂工作,但是仍然服从了国家的决定。这并不是他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不够坚定,而是当国家的整体规划和他个人的人生规划发生一定的矛盾时,他选择了暂时放弃自己的人生规划而实现国家的最大利益。而当完成国家的任务后,他才继续来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人生理想,而这个理想既是他的个人心愿,还是国家的需要。而现实中其实有很多人经过努力仍然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很大的可能是他们的理想其实本身是畸形的。车洪才教授能够实现编写词典愿望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他的理想是较为合理的,不是遥不可及的,尽管刚开始他以为“两三年就能完成”,对于困难估计不足;另外,他编这部词典不是为了个人的蝇头小利,“他不为名,不为利”,而是希望能够填补我国对普什图语教育用词典方面的空白;最后,他将他的理想建立在自己的长处之上,他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并在阿富汗留学过,受过普什图语的专门训练,因此他是完成这项任务的最好人选之一。就像他说的:“外交工作我能做,别人也能做,但是词典不是所有人都能去编的。”这些都是车教授理想的可行性原因,因而车教授能够经历长期的努力实现理想、实现人生价值。作为一本小语种词典,车教授所编纂的《普什图语汉语词典》可能使用者并不多,但是这本书背后折射的车教授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却能够为我们所有人受用,使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更加正确的选择。
本文标题:思修期中案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40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