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11第二章商品和价值一解释下列概念1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对立统一。③商品体现了一种生产关系。2商品经济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②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3交换价值①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②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③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4价值①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②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5抽象劳动①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③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体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7劳动生产率①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②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③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8价值规律①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因此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②价值规律具有三大作用:⑴调节作用。指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⑵刺激作用。指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竞争中努力降低商品价格。⑶分化作用。指价值规律作用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③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9市场经济①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②市场经济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10资源配置①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生产性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②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与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分配使用各种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22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答:1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质。①其中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来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它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③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体现了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体现了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④只有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2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①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②它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③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三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重点!)答: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如果供过于求,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反之如果供不应求,……。可见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实现的,而决定价值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指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指价值的实现。不过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又各有区别:第一种角度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的;第一种含义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决定的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四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重点!)答:1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①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②社会劳动是指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具有社会性质。③二者的矛盾表现为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④二者矛盾的解决要依靠商品交换的实现。2再论述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如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根源。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即:若私人劳动成功转化为社会劳动,则再生产顺利进行;若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会破产。五论述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形式。(送分题!)33答:按照一中价值规律的名词解释回答就可以了。六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重点!)答:1在现代经济中,技术、管理在经济增长、价值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2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是生产劳动者,他们和普通工人的具体劳动共同创造了使用价值,他们和普通工人的抽象劳动共同形成了价值。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大多是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倍增的简单劳动,能比普通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也该获得更多的报酬。在现代社会中,复杂劳动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3科技人员的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科技本身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一种活劳动的形式,科技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商品的价值只能由活劳动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价值。科技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一方面,科技在生产上的应用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另一方面,科技可以培养出素质更高的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高素质的人的因素和高效能的物的因素的结合形成了新的生产力,从而使得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出现了新的变化,最终体现在商品的价值创造上。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一解释下列概念:1货币①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②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③货币具有5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2价值形式(很少出,但可能出选择题)①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5种价值形式中可能单考其中一种或几种,最重要的是简单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②简单价值形式可以表现为:一种商品=另一种商品等式左边是“相对价值形式”,右边是“等价形式”。相对价值形式表现自己的价值,等价形式不表现自己的价值,而用自身的使用价值表现相对价值形式的价值。③等价形式的3个特征:⑴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物价值的表现形式。⑵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物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⑶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物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3价格(出的可能性很小)①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②价格的变动主要有两个原因:商品价值的变动和货币价值的变动。4价值尺度①是指以一定量的货币来衡量和表示商品的价值。②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③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可以是观念中的货币。5流通手段①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②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③纸币一类的价值符号可以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6贮藏手段①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②货币具有贮藏手段职能是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因而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③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44④货币贮藏具有自发调节流通中货币量的“蓄水池功能”。7支付手段①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②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帐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③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8世界货币①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②货币执行世界货币职能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③世界货币是货币在国内职能的延伸,首先是充当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其次作为购买手段,用于单方面向国外购买商品;再次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9货币流通①是指货币作为购买手段在买者、卖者之间不断交换位置。②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为商品流通服务。③货币流通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10通货膨胀①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②通货膨胀是与纸币流通有密切联系的经济现象,只有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11通货紧缩①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②从本质上说,通货紧缩是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货币现象。二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答:1货币的产生: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自发形成的,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探求货币的起源,必须考察价值形式的发展历史。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2货币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一般等价物。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5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三货币流通量是怎样决定的?纸币流通量又是怎样决定的?答:1货币流通量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其基本规律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在不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在进一步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的价格总额-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2纸币流通量也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但其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表现在:不管纸币发行了多少,流通纸币总量必须同它所代表的流通金量相等。即: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货币金属量应该是: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额所以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必须以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发行并调节纸币的流通量,以保证宏观经济的顺利运转。第四章资本和资本运动一解释下列概念551资本①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②资本是一种运动,不是物体,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③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2无形资产①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它可以较长期的为该主体提供一定的特殊权利,或有助于该主体取得一定的收益,通常包括: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版权等。②无形资产的主要特点是:⑴具有非实物形态。⑵它的存在使占有者或使用者借以取得单凭有形资产无法获得的收益。⑶可有偿转让,某些无形资产还可以无限次向多个使用者重复转让使用权。③无形资产的估价主要依据其潜在的获利能力。随着市场的扩大
本文标题: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80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