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对外资银行竞争冲击的对策思考
对外资银行竞争冲击的对策思考郑良芳内容提要:在分析中外资银行竞争态势和外资银行竞争策略的基础上,对中资银行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中资银行提高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境外战略投资者还是主要依靠中资银行自身员工问题、对银监会凡今后新建股份制银行必须有境外战略投资者参加的规定、金融领导部门必须要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坚持对等开放原则、统一中外资银行的税率创建公平竞争环境等问题提出了十二点看法与建议,供探讨。2005年是我国银行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也是外资金融机构登陆和吞食中资银行“肥肉”取得了重大进展的一年。截止2005年底,已有30家外资金融机构购买了17家中资银行的股权;汇丰银行对交行的股权投资21亿美元(约合160多亿港元)当前市值约为300亿港元,账面上已净赚约130亿港元。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对建行的股权投资,在香港上市后也赚得个盆罐满盈。从目前看,我国银行业虽然在经营体制机制和经营管理水平上较外资银行有一定的差距,中资银行同外资银行竞争处于“外强中弱”的态势。但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只要弱者一方领导有志气、有社会主义银行家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勇于进取,一定能做到外国银行有的,中资银行要有,外国银行没有的,中资银行也要有。而其中关键要牢记为国争光、运用孙子兵法中指出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兵家取胜的名言。为此,对近几年来,中外资银行的竞争策略、竞争态势作些剖析,相应提出一些看法与对策,供探讨。外资银行的竞争态势和竞争策略外资银行在登陆我国金融市场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从全国来看,2001年和2005年外资银行资产占全国银行业资产比例为1.8%和1.89%,人民币贷款占比分别为0.35%和0.55%,虽均还较低;但外汇贷款占比已达14.7%和20.97%。已占据了较高的比例。从上海、北京来看,2005年底,上海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616亿元,比年初的427亿元猛增44.4%;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670.6亿元,比年初469亿元猛增42.9%。北京外资银行总资产比年初增长27.8%,各项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25.3%,存款余额比年初增长达54.7%。外资金融机构对中资银行的股权投资、抢滩高端理财客户、占据国际信用卡业务等方面都取得了快速进展。一一以购买中资银行股权方式实现低成本登陆中国金融市场。由于中资银行拥有广泛的网络和众多的客户优势,外资银行对入股国内金融机构的兴趣由来已久。自2003年8月银监会主席“在华外资银行负责人会”上说:“将鼓励外资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或股权投资者参股中资银行”以后,为外资金融机构大举进入低成本并构中资银行股权“肥肉”大开了绿灯。外资金融机构惊喜若狂,纷纷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争购中资银行的股权。截止2005年底,已有30多家外资金融机构购买了中资银行的股权。在国家严格限制外资对中资银行股权不得超过25%。在明显不能取得对中资银行控制权的情况下,外资仍然热衷于获得中资银行的股权,究其原因:一是金融业讲究人脉及政府资源。先行取得一部分资源深厚的股权,以完成战略性的布局,有利于以后在华业务的开拓。二是完善的网点,对银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即使不能获得国内银行的控制权,也可通过股权关系,利用国内银行现有的网点,低成本推销其金融产品。花旗持有浦发4.62%的股权,就明显含有这种目的。三是陈仓暗渡,由渗透转而谋求更大的控制(张正华,2005年)。一一外资银行激烈竞争抢滩高端优质客户序幕已经拉开。外资银行会采取“先吃蛋糕上的奶油,先取皇冠上的钻石”的策略。金融产业链的最高端部分即能够创造最大附加值的部分,正在逐渐被外资银行蚕食,竞争形势十分严峻。目前在华已经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外资银行中,基本都将客户锁定为存款5万美元以上的高端客户。其中,花旗银行及荷兰银行的门槛更是规定需存款10万美元。2005年3月24日,渣打银行北京分行行长左自鹏情绪高昂,因为这一天,渣打银行夺得京城首个人民币业务客户一一赫赫有名的大型的中国中化集团,签署了人民币业务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一一外资银行主动推出适应中国客户需要的金融“保本型”理财产品。在境外从来不承诺保本的外资银行却在中国内地推起“保本型”理财产品。如荷兰银行推出的梵高“石油-黄金挂钩结构性存款”,对外承诺100%的本金保障。而汇丰银行推出的汇丰“双点触发”外汇保本产品,也提出了100%的本金保障。在人民币汇改后,花旗、汇丰银行推出了与“一蓝子货币”挂钩的保本型投资产品。而国际热点一一股市、汇市、能源、各类指数更是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热点。渣打银行的“指数挂钩投资”产品,挂钩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使中国国内居民的个人美元资产能够通过海外股市来提升其资产回报潜力,并能够提供本金以及1%的最低收益保障。一一外资“金融航母”在中国的战略是逐步吞并吃掉中资金融机构,企图重新占领控制和垄断中国金融市场。汇丰银行一位高管仰望浦东的交银大厦说道:“交银大厦不久将要更名为汇丰银行大厦”!这绝不是一句戏言!汇丰集团悄悄地控股平安保险,平稳地笑纳交行的控股权,再择机控股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最后完成在中国设立金融控股集团的布局。这就是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战略。这位汇丰银行高管“交银大厦不久将要更名为汇丰银行大厦”是老谋深算久经“沙场”的经验之谈。汇丰银行原是一家亚洲为基础的殖民地银行,从50年代起,开始通过一系列购并活动,不断实现其在产品和地理范围上的多元化经营。1991年成立汇丰集团控股公司后,同时在伦敦和香港上市,充实了资本实力,进一步在英国、拉美、欧洲、亚洲等国家广泛收购当地银行,以实现其全球扩张的战略目标。一一VISA国际卡已占据中国市场份额近七成。VISA国际组织在2005年5月提供的统计表明,2005年3月底VISA国际卡数量已占据中国国际卡市场近70%的份额。该卡从2005年以来每天在中国市场新增近9000张支付卡,一季度末流通卡数量接近614万,是去年同期的近3倍;3个月内VISA国际卡在中国市场签账总额高达13亿美元。一一外资银行通过重点开拓网络银行,快速拓展业务。对于在中国内地没有网点的外资银行来说,开展网上银行业务是一招杀手锏。在2002年底,香港上海汇丰银行、香港东亚银行和恒生银行同时开通了在中国内地的网上银行业务。它们利用网上银行是自已审批宽松、低成本、跨地域开设“虚拟网点”的手段之一。特别是花旗银行还在中国申请了19项与网上银行业务有关的“商业方法专利”,这与当时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专利总和才11项相比,足可以看出它们对中国网上银行必取的决心。一一外资银行以高薪、高福利待遇争挖中资银行人才。外资银行进入后,为更好更快地战胜中资银行,在用人上采取本土化策略,既可降低工资费用开支,又可从中资银行手中挖走一批优质客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国银行的人才被外资银行挖走最多。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3一5%的高层业务管理人才的流失将对一家银行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一一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散布贬低中资金融机构、抬高外资金融机构的话语权。使我国一些官员五体投地拜倒在外资金融机构脚下,无视中资金融机构也是有坚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拥有竞争力的。对策与思考从上述中外资银行的竞争态势来看,形势十分严峻,已进入竞争的“白热化”阶段。中资银行必须要牢记温家宝总理的告诫:“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面对新任务,需要更加清醒、更加坚定、更加努力”。要清醒地研究外资银行竞争策略,以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要有坚定取胜的信心;要加倍努力学习国外银行先进管理经验,在学习中自主创新。花旗银行前亚太区资产融资总部总裁夏保罗先生对外资银行在今年年底后的竞争策略作了以下一些描绘:“外国银行不可能到中国来输,事实上中国银行跟外国银行差30年以上…。以前外国银行只是布局,尚不能动手竞争,年底限制取消后,外资就要强打猛攻。2007年开始将出现收购兼并潮…。大进攻出现在2010年到2020年之间,就布局来说会先沿海后内陆,先东南后西北。外资银行会找最强的土狼(中资银行)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外资银行会先抓优质客户、先抓大客户,先挖中国最好的人才,先做投资银行、先做零售银行、先做无本生意(中间业务)”。夏保罗先生这番竞争策略描绘是很精彩的。但笔者对夏保罗先生说中资银行落后30多年的说法觉得是有些过头和跨大其词,是一种抬高外资银行、贬低中资银行的话语权宣传。如果中资银行的管理水平、竞争能力真比外资银行落后了30多年。那么请问夏保罗先生:为什么在2004年12月,落后了30多年的中国招商银行竟能在10余家中、外资银行参加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外币现金池业务项目竞标中,一举中标,并且目前已成为中海集团、中远集团、百联集团、TCL等千余家集团企业的“现金管家”,年结算量逾万亿元,柜面业务替代率达到23%。这种能为中国民族金融业争光的事绩有关领导部门为什么不进行必要的颂扬?这些实例是对中资银行落后30多年“唯西方是好”思潮的最好批驳和冲击!当然,夏保罗先生预言2007年后外资银行就要“强打猛攻”的策略,这是值得中资金融机构重视和认真研究应对竞争措施的。夏保罗先生说的外资银行到中国不可能来输的预言,将会鞭策中国民族金融业团结奋起应对外资银行进入的严峻挑战,中国民族金融业是有优良革命传统的,在同外资金融机构竞争中是能发挥后发优势,会力争竞争取胜的。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对策与建议:一、在银监会提倡下,我国众多中资银行均采取了出卖股权,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希望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技术,帮助中资银行加强公司治理,完善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这个美好的愿望能否实现人们将拭目以待。但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不同看法,企业战略专家姜汝祥博士认为,通过战略投资者来建立市场化运行的企业文化是一个幻想。笔者认为,境外战略投资者本质是财务投资者,是要追逐盈利最大化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EswarPrasad分析了境外投资者的三种心态:一是投机行为,入股几年后就卖出;二是寄生心态,希望借此了解中国消费者;三是试图操纵这家银行。这个分析是十分精辟和一针见血的。远比我国一些官员把境外战略投资者描绘成拯救中资银行的救世主、“活雷锋”为实事求是。因此,对境外战略投资者必须要有两手准备,只能利用,不能依靠。因为中资银行与外资金融机构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竞争关系和企业文化差异,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拥有自己的商业秘密,中资商业银行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慎地与战略投资者协作,正确稳妥地处理利益冲突和文化差异的冲突,力争求得共赢。对战略投资者不认真履行原签订的合作协议的,要据理力争;对其超过协议规定,要求中方提供更多情况的,则应婉言谢绝。对其渗透、控制应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二、中资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是依靠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才能提高?还是要依靠中资银行职工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卧薪尝胆、艰苦奋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切实提高国际竞争力?对此很有必要展开深入探讨和论证。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认为,引进国际型人才比引进外资更适合招行,因为引进人才可以对其进行激励,也可进行约束,引进资金的话有时不得不受制于它。这真是一个深思熟虑的高招!定能为民族金融业自主发展独树一帜。笔者从党中央和国务院发的战略性指导文件来看,均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企业发展战略来提出。现在唯独银监会的官员把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作为提升中资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选择。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同志在否认没有被“贱卖”时也宣传银监会官员的这一观点,说中行“引进战略投资者主要不是因为缺钱需要引进资金,而是要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技术,帮助中国银行加强公司治理,完善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金融业的改革战略指导方针应否同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战略指导方针相一致?银监会官员不强调增强中资银行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中资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选择,而是强调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提升中资银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的选择。为什么银监会的提法同党中央
本文标题:对外资银行竞争冲击的对策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05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