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1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冉启杰一、语文课堂教学方法面面观(一)大语文的含义:“大语文”是20世纪80年代初张孝纯提出的。它是指语文教学领域的“最大化”。具体地说,是指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包括课外语文教育,社会生活语文学习在内的“大语文”教学理论。(二)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1、知识传授(语文知识、非语文知识)2、能力培养(听、说、读、写)3、智力开发(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想象力)4、思想教育(德育、情育、心育、法育)(非智力开发)5、审美教育:①审美内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文字美、语言美、形象美、情境美、结构美、情感美、哲理美、科学美)②审美能力(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评价美、表达美)(三)“新课标”教育理念:1、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普通人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2、教育民主(平等对话)——老师之所以成为老师,只不过老师比学生走的路多一些,知识先知道早一些,经验丰富一些。而老师,就是把自己的这些东西传授给学生罢了。没必要老是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而学生,在这个信息瞬息转化的时代,有些东西知道的比我们还多。所以,彼此多些交流,多些理解,多些沟通,彼此就会开心一些。3、个性张扬(承认差异、多元智能)——“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正因为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才变得如此精彩。像世界上的万物都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一样,学生群体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也存在着差异性和丰富性,这种差异性和丰富性主要表现在智力类型差异、学习风格差异和个性特征差异上。4、回归生活(走进社会)5、崇尚自然(天人合一)6、国际理解(多元文化)——世界是开放的,文化是交流的,这就形成了我们当代文化的多元性。所以,语文教学也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7、活动中学(教学做合一)——只有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以及师生的共同活动相结合,,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实现“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增强实践能力”的目标。8、综合课程(整合资源)——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媒体社会,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种媒体资源:报刊杂志、影视影像、图书馆、博物馆、网络信息。9、研究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倡导建2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想方设法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0、校本教研(反思教事、行动研究)——目的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校本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如教育测量、教育评价、调查问卷等;定性的研究方法如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研究、教育日志、课堂观察等。(四)我国教学模式几个层面:第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语言为媒体,传递知识信息,靠教师的讲述和讲解,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1、讲授法。它主要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主要用于导语、指示语、结束语、介绍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叙述教材基本事实,分析课文,提示重点,阐明事物和事理,评述写作范文和习作例文等。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交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该讲则讲,而且要讲到位。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并让学生了解方法,不要因为担心背上“满堂灌”的嫌疑而忽视对知识的系统传授。2、串讲法。它是文言文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传统教学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是“讲”,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连贯起来的系统讲解。串讲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翻译式串讲,一种是概括式串讲。翻译式串讲,就是以今语释古语,从现在注释的角度说,就是把古文译成白话。翻译式串讲的特点与古文今译相近,但又有所区别。首先,古文今译是把古文中的每一句话都译成现代汉语,不能有遗漏,翻译式串讲则是有选择的今译,只把那些较难理解的句子或段落译成现代语言,而那些只需解释个别语词就能读懂的句子则不必翻译,因此在形式上比古文今译要灵活一些。另外,古文今译既要求忠实原作,又要求译出的文字通顺、流畅、准确,尽量反映出原作的风格特点和感情色彩,浑然一体,读来朗朗上口,不能有支离生涩、前言不搭后语、文气不贯的感觉。而翻译式串讲,由于针对的是一句句的话,所以不必过多地考虑全文的联贯性,只要能通顺、准确地解释出全句的意思,就基本上算达到了目的。概括式串讲,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意义加以概括,用自己的话解释出来,而不用语词对译的方式。当句子的含义比较丰富、深刻,用翻译式串讲无法充分表达时,就需要用概括式串讲。串讲法的应用有利于发挥教师“讲”的主导作用,保持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变单方面的教师讲为师生双边活动,避免繁锁,兴之所至,信口开河,而有利于提高讲的艺术性,抓住重点,以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防止教师唱独角戏,主观注入,平铺直叙。第二,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努力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1、讨论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3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2、研究法。它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教法。它突破了传统教法重教轻学的局限,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转变。第三,教、学兼重的教学方法系统。1、问答法。这是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辩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强调要进行情感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掘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境界,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大体经过三个过程:首先,导其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境界,感知作家所描绘的画面、人物、情调或气氛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融合,这里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不入其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强烈感受和尽情想象,不能领略作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怀。教师可以借助电化设备,提供与课文有关的视听形象导其入境,也可以借助诗意或是描摹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去感知美,发现美。其次,激其情感。文学作品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多以情感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内容,无论是优美还是壮美,必将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作家在写作时灌注了浓烈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饱含深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课文中的情感交流,产生共鸣。教师也只有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和内容方面的情感因素,潜心体味,并用精心锤炼的优美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唤起学生的共鸣。最后,领其评价。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提高审美鉴赏力,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情境教学法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强调了教学中要以美去激发爱,以美感染人,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优化了语文教学效果。上述三类系统中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究竟如何运用,要视学生、课文等具体情况而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掘其潜在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一般说来,对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要向学生示范的方向发展,把这些方法最终变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发挥这些方法的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得纯熟而有成效。对教、学兼重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教与学相结合的教学威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五)、新时期我国语文教学风格与流派1、导读派(钱梦龙、黎见明);近20年来,语文教育界可谓百花盛开、流派纷呈,其中“导读派”出类拔萃,生命力强、4影响大,成效最为显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备受专家和全国各地语文教师的青睐。什么是“导读”呢?导,指教师的指导、引导、因势利导,也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读,指学生的阅读实践,也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与“读”的统一,揭示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彼此合作又互相制约的双边关系。关于“导读”,张志公先生是这样阐释的:“导读”与“导演”、“导游”结构完全相同,都涉及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导”,一方面是“读”、“演”或“游”。这两方面中,后者是主体,导读的主体自然是学生,教师“导”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读得更好,最终脱离教师,自己去读。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更不能只管自己“导”,而不顾学生的阅读实际;要看学生呈现出的思维走向,要因势利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大小,关键在于教师的“导”,1981年12月钱梦龙先生应邀到浙江金华讲学,借班教鲁迅的《故乡》。在这次观摩课中,他用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节课令学生和听课教师耳目一新。课后评课的教师说:钱老师像个“导演”,把整个“演出”过程组织得很有特色,即使教学中的难点,也没有将现成结论“奉送”给学生,而是像“导演”启发“演员”体会角色一样,使学生自奋其力,解决疑难,从而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这节课后,钱先生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思想”正式提出。随后,他又写了不少文章具体介绍“语文导读法”。“三主思想”作为导读法的理论设计,体现于一个有规律的教学过程之中,必然外化为相应的教学模式——“四式(自读式、讲读式、练习式、复读式)”。“三主”与“四式”是他“语文导读法”的整体构思。“三主”是“导读法”的指导思想,“四式”是具体的操作过程,它是“三主”思想的进一步体现。导读派。以钱梦龙、蔡澄清、黎见明为代表,特点是:强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训练,把语文教学过程当作学生训练过程。钱梦龙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是主线。“何谓训练?训,指教师的教导、指导;练,指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就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师生协同活动过程。”蔡澄清:“教学之道无他,求其善导而已。”钱梦龙在“三主”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式”课堂教学结构:自读课、教读课、练习课、复读课,其中自读课是导读的主要课型。他构建了“导学五步教学法”:认读感知、辨体析题、定向问答、深思质疑、复述整理。代表作《导读的艺术》。2、情感派(于漪yī);情感派:于漪、欧阳代娜、程翔为代表。特点:熏陶感染塑心灵。其教师观强调教师要有激情,对语文教育要“倾情”。在教育学生方面,主张“只有丹心一片,才能心心相印”;在教学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要“教之以情,授之以趣”。于漪说:“我们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心灵深处撒下美的种子”。语文教学要讲出“美”来,悟出“巧”来,点出活”来,练出“实”来。情感派的重点区域是上海、辽宁。5上个世纪80年代,电视直播于漪的公开课《海燕》引起大上海万人空巷,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一睹她的师者风采;于漪长达50年的教学生涯所留下的语文课经典教案和闪烁着智慧与人格魅力的教育思想,这是语文界的一笔巨大财富。
本文标题: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066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