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我国自然灾害及管理概况
我国自然灾害及管理概况作者:佚名来源:zt阅读:135更新:2006-8-7我国保险业恢复以来的20余年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一方面为提高我国社会保障程度,促进养老、医疗等社会改革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对防灾、防损,减少灾害损失,救助灾民,实施灾后恢复重建,稳定社会,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在诸多风险中,自然灾害风险最为严重。自然灾害一方面给保险公司每年都造成巨额赔付,另一方面也给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效益。我国是个多灾的国家,初估受灾财产总值达数十万亿元,每年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达一千亿元以上。为了减轻自然灾害,仅靠政府是不够的,必须推动减灾社会化,其中发展灾害保险是最主要的措施。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灾害的态势和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巨大需求,必将极大推进保险业的大发展。灾害可定义为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损害或破坏的灾难性事件,可以是地震、滑坡、洪水、火山暴发等,但是当火山在没有人烟的地方暴发时不能认为是灾害,而只有当其碎片或岩浆飞到或流到人类居住的山谷坡地时,它才变为灾害。有些自然灾害在比较短的时间里给人类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如地震),而另外的一些则是比较缓慢地给人类带来同样(甚至更大)的影响(像干旱)。灾害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灾害的成因可将灾害分成:自然灾害,即由自然现象产生的事件,如地震、火山暴发、干旱、台风等;人为灾害,即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事件,如大气污染、工业化学事件、武装冲突、核事件、原油泄漏、沙漠化等。另一种分类是按灾害源地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的,可分为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暴发、滑坡、洪水等)、生态灾害(如干旱、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破坏等)。几乎所有的灾害都伴随着某种形式的损失,像财产、建筑、人的生命等,其损失程度依灾害类型、强度和发生区域不同而不同。、我国自然灾害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每年由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此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态恶化,尤其是灾害高风险区内人口、资产密度迅速提高,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均在增长,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中国具有多种病、虫、鼠、草害滋生和繁殖的条件,随着近期气候温暖化与环境污染加重,生物灾害亦相当严重。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全球每年要发生500万次地震,绝大多数是人们感觉不到的小地震,大地震相对较少,其中6级以上强震每年发生10~200次;7级以上大震平均每年18次,达到8级或8级以上的巨大地震每年平均1~2次。我国恰恰是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根据本世纪以来有仪器记录资料的统计,我国占全球大陆地震的33%。我国平均每年发生30次5级以上地震,6次6级以上强震,1次7级以上大震。我国不仅地震频次高,而且地震强度极大。根据日本地震学家阿部胜征的研究,上世纪全球发生的面波震级大于等于8.5级以上的特别巨大地震一共有3次,即1920年中国宁夏海原8.6级、1950年中国西藏察隅8.6级和1960年智利南方省8.5级地震。我国地震分布广泛(除浙江和贵州)两省之外,其余各省均有6级以上强震发生),震源很浅(一般只有10~20km),因而构成了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的特征。另一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稠密、建筑物抗震能力低。上世纪以来,全球因地震而死亡的人数为110万人,其中我国就占55万人之多,为全球的一半。、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人类和环境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越来越大。许多因素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如人口增长密度增加、人口迁徙与无计划的城市化、环境退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范围使处理现代社会风险的政治措施发生了变化。从世界范围看,80年代死于自然和非自然灾害的人口数量(86328人/年)比90年代多(7525人/年)。但是90年代的受灾人口更多,从80年代的平均每年1.47亿人增加到90年代的每年2.11亿人。地质灾害的数量保持相当稳定,水文气象灾害(由水和天气引起的灾害)的数量增加了。90年代,因自然灾害而死亡的人口中超过90%是死于水文气象事故,如干旱、暴风雨和洪水等。受自然灾害影响的人口中,洪水影响的超过了2/3,但与其他灾害相比,其导致死亡的比重较低,只占死亡人口的15%。尽管从人类的角度,干旱、饥荒更具破坏性,但以财政和经济损失来衡量,洪水、地震和暴风的危害最大。据估计,1999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万亿美元,发生了707起重大的自然灾害,而往年只有530到600起。与60年代相比,90年代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增长了3倍,经济损失增长了9倍。1995—1997年间,美国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损失每年至少是5000亿美元。中国1991、1994-1995年的洪水所导致的损失在200到350亿美元之间。1989—1996年期间,中国每年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在3%~6%之间,平均为3.9%。、环境恶化,加剧了自然灾害事故的发生过度和不适当的经济发展以及只顾眼前和局部利益,使整体环境恶化的形势得不到遏制。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国有总面积的1/6,造成荒漠化扩展和自然灾害频发,污染日益加剧。尤其是我国乡镇工业污染物的排放,使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恶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大气污染。20世纪以来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迅速增长和积累,导致了大气资源的损害和环境污染的问题。CO2量增加导致气候变化,人造的氯氟碳(CFCs)等有关的物质所产生的活性氯和溴形成地球臭氧层空间。城市空气的污染导致各种疾病发生率的增加等等。森林资源减少和覆盖率降低。据历史记载:我国黄河中游流域在春秋战国时期,森林覆盖率为49.2%,目前已大幅度下降到10.9%。由于森林面积减少,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洪涝和干旱经常发生,在我国北方的吉林省,由于森林过度采伐,每年年平均降水量不断减少,从50年代的643毫米,降到70年代的575毫米,20年间共减少68毫米。荒漠化在扩展。我国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从70年代开始,我国土地荒漠化就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以上的速度扩展,现已实际发生荒漠化的土地面积为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每年我国因荒漠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水资源危机。我国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居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量2340m3,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在世界第109位,被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64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3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城市108个。、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自然灾害涉及到很多学科,综合性很强,覆盖面很广。其相关专业学科如灾害地质学、灾变地球物理学、灾害气象学、灾害水文学、灾害生物学、海洋灾害学、灾害社会学、灾害经济学、灾害法律学都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为灾害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成为灾害理论如灾害机理学、灾害动力学、灾害数理学、灾害时空分析论、灾害预测论等学科的先导。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作为当今地学中发展最快的应用学科和技术手段,是灾害研究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并将在未来灾害研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年联合国第42届大会,决定从1990年开始,开展世界范围的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为了了解我国的灾情总况,研究我国自然灾害的总体特点和规律,提出我国宏观减灾对策,原国家科委社会发展科技司组织原国家地震局、原国家气象局、国家海洋局、水利部、原地矿部、农业部、原林业部的专家对严重危害我国的地震、气象、海洋、洪涝、地质、农业及森林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灾情、特点、规律、对策进行了综合的、系统的、全面的调查研究。重点是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将自然灾害研究由单类推向综合。气象、海洋、洪水、地质、地震、农、林生物灾害是地球气、水、石、生诸圈层物质异常变动和相互影响的产物,彼此既具有特殊性,也有共性和联系性。二是提出了自然灾害系统的观念,开展了自然灾害综合预报的探索。自然灾害不是孤立的,特别是巨大的自然灾害常诱导出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形成灾害琏;许多自然灾害常同时或同地出现构成灾害群;灾害琏、灾害群交织在一起构成自然灾害系统。三是提出了自然灾害双重属性,加强了灾害社会属性的研究。自然灾害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自然灾害既影响自然环境,但更重要的是影响社会。四是提出并推动减灾系统工程。减轻自然灾害是一项社会事业,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协调行动,减轻自然灾害的各项措施,包括监测、预报、防灾、抗灾、救灾、灾后重建以及灾害管理、灾害保险、灾害教育等,都是环环紧扣,不可缺少的系统工作。五是将减灾纳入可持续发展系列。人口过量增长,对资源过度开发,对环境任意的改造与破坏,是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同时,自然灾害又破坏了环境和资源,危害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保障可持续发展必须减轻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保险管理灾害引发的社会和经济损失差别较大,很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评价。利用保险索赔来对灾害影响进行评估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例如,在1999年澳大利亚、德国和新西兰的洪水破坏保险索赔中,至少42.5%的灾害破坏由于灾害保险而得到赔偿。但同一年,在委内瑞拉仅为4%。要对灾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进行短期和长期的评估,需要有关灾害的可靠的和系统的数据。虽然保险公司在防灾防损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如果仅靠商业保险公司的力量,还是无法弥补巨大灾害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保险意识的提高,商业保险公司可能也无力承担全部的风险。1998年,中国安徽、江西、湖南、黑龙江、吉林等大面积地区遭遇洪灾(损失约在2550亿),人保当年赔付达25亿元。但对于灾区来说,保险公司的赔付也还只是杯水车薪。事实上,即使是投保率非常高的欧洲,单靠保险公司也无法解决问题。以德国为例,根据德国联合保险学会的估计,德国只有9%的家庭财产险中包含了洪水险,更多的其他受灾家庭必须依靠政府获得救济。(1)商业保险自然灾害管理的内容自然灾害保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灾害分析,评估潜在有损影响的灾害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二是风险评估,评估由某种现象造成的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及程度、财产损失程度、经济活动的受干扰程度等;三是易损性分析,评估某种强度的灾害事件发生后,人类、建筑、经济活动等的受损失程度。(2)主要措施自然灾害保险研究工作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保险业专业人员或会同其他行业专家开展的独立研究,二是其他行业或领域专业人员开展的灾害数据采集、分析、评估等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对于保险业开展自然灾害的评估与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与指导功能。从1994年开始,由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与人保实施了《中国自然灾害区划与保险区划》研究项目,共历时四年。主要成果包括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四类灾害及综合的自然灾害灾变区划图、灾度区划图、预测灾变区划图、风险区划图等五个系列的全国区划图和保险区划图。全面反应了我国各地保险责任内的自然灾害的危险性、危害性、未来20年的风险水平,以及保险业所关系的分区损失率、巨灾风险等内容,并且初步对我国未来20年因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程度和农业损失程度进行了初步评估。灾害区划与保险区划不仅是土地利用、环境改造和社会发展对策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制定
本文标题:我国自然灾害及管理概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18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