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芜湖市第八中学冯淑华二OO五年一月二OO五年芜湖市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课例评选1一、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点评[引言]先请大家做一个深呼吸,今天的研究课题便是我们吸入的气体——空气。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讲解)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生1:(边演示边讲解)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生2: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这可以说明空气的真实存在。生3: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生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生5:(望了一眼窗外)你们看,树叶在动,那是因为空气在流动,也是风。生6:吹气球,发现气球鼓起来了,说明有空气了。(学生中一片反对声:那不是空气,是呼出的气体)生7: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就是将空气压入车胎……(以上同学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大约6分钟)生8:有氧气。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就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气。生9:有二氧化碳。向空集气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空气中确实含有CO2。生10:空气中还有水蒸气,早晨的露从呼吸切题,隐含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到亲切和轻松。用生活中的小经验和儿时的游戏来说明空气的存在,反映出了部分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这个同学回答虽然错了,却给了其他同学启示。生7迅速联想到了给车胎打气,可见,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而且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利用前一单元的探究成果,解决新情况下的问题,温故知新,很好。2师:很好。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那么,空气中还有其他气体吗?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又是多少呢?经过漫长的科学探究,科学家们已经解开了这个谜。下面呢,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前后左右的四个同学可以组成一个小组,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4人围在一起讨论,情绪高涨)师:我认为,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利用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真是难能可贵,我非常佩服,其他的同学对此有何看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师:我同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谁来帮帮他?师:当然可以!师:同学们,这个方案怎么样?(学生议论,纷纷表示同意该方案)珠就是空气的水蒸气冷凝的小水滴。生11:夏天从冰箱里取出一瓶汽水,过一会儿,瓶外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生12: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一个集气瓶),把火柴点燃伸入集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生13:按他的方案,我觉得气体的体积减少量无法测定。生14:我能不能上来画?生14:(边画边讲)先将一支较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再点燃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入集气瓶内,那么,水面上升学生又是利用生活经验加以说明,自然地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经过情境创设唤起了追求,此时明确提出探究的任务和目的,合乎学生需求,同时也把学生思绪引入新的情境中。采用分组讨论,体验合作式学习,学会相互交流与借鉴。教师及时评价学生方案中的闪光点,激励学生大胆参与,再引导学生发现方案中的不足,发动学生们一起来完善、改进。该生找出了弊端。学生有较强表现欲望!3师:我也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他巧妙地运用物理学知识,利用倒吸入瓶内水的体积,明确地表达出被消耗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出一定体积的空气内所含氧气的体积,很有创意。那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学生中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有人回答,一时安静无声)师:既然没有,我们就请这位同学演示一下,看一看他的实验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师:科学家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的1/5,而在他的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却远远小于1/5,为什么?师:也就是说,我们要等到装置完全冷却到原来的温度后,再观察(约2分钟后,观察结果仍然偏小)。师:看来还有别的原因?(无人回答,教师提示)想想蜡烛燃烧后生成物是什么状态?师:怎么改进呢?师:可能吗?(许多学生反对)不行!燃烧就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师:很好!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可燃物——红磷,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展示红磷样品)。现在,我们这个方案基本可行了。为了便于操作和观察,某些细节问题还有待完善、改进,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思考,并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去亲手做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生14:演示(教师事先准备了一个带刻度(5等分)的集气瓶,让其演示,便于观察体积变化)。结果水上升的体积约为集气瓶容积的1/10。生15:蜡烛燃烧放热,使剩余气体膨胀,所以液面上升的体积数偏小。生16: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所以,结果偏小。生17:改用木棒。生18:不行,木棒燃烧也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生19:改用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但又不生成其他物质的可燃物。生20:选用燃烧后不生成气体的可燃物。及时评价,肯定其创见!此时,学生觉得已没有问题。利用该方案做的实验,误差太大!学生感到困惑,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探求新问题的欲望。[注:实验不准的原因,除生成水和CO2外,由于空气中的O2稀薄时蜡烛就不能燃烧,其实,剩余气体中还含有相当量的O2]学生迷惑,思维受阻,教师及时给予适当的提示,有利于导引思维的方向。终于明确了这个实验选择可燃物的基本要求。教师及时4一做。下面,我给大家演示一个实验。(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新教材[实验2—1],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板书]结论:1.五氧化二磷氧气红磷点燃(化学变化)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教师简介空气的其他成分,完整地板书空气成分及含量,再略讲纯净物和混合物)师:从[实验2—1]中,还能体现出氮气或其他物质的什么性质?师:(布置作业)1.课后同学们用自己设计的方案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与其他同学讨论新教材中的两个讨论题。2.看书:了解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发展史;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创见,还有哪些疑问?将它们整理后写在自己的课堂笔记中。生21: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生22:氮气不易溶于水,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生23: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肯定,同时介绍红磷燃烧的特性,恰到好处。介绍第二种装置,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1.选择哪一套更好?2.两套装置有何异同?把思维的对象由氧气转向氮气等。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得出不同结论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让学生学会看书总结与反思、质疑。二、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学生自主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的知识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符合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学生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先是讨论,明白可以通过燃烧耗氧后,用水的5体积来间接感知氧气体积的道理,再用实验否定了用燃着的蜡烛进行实验的方案,经师生对误差原因的分析,明确了这个实验对可燃物的要求。至此学生自主地认识了这个实验的设计原理,使学生兴趣与信心倍增,课堂气氛也逐步达到高潮。教师适时肯定后,及时给出这个实验的装置和药品,可谓水到渠成。学生在成功喜悦的鼓舞下,兴趣盎然地完成了后继的学习任务。本节课学生在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问题之中,采用设想、辨析、否定、改进、完善的群体探究方式,经历从耗氧间接测量到选择恰当的耗氧物两个阶段的探究,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该课最大的特点是学生自主活动较为充分,参与面广,气氛热烈;教师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始终随学生的思维起伏,在群体思维停滞处给予言语点拨,辅以提供器材让学生实践反思,并不直接牵引。这节课变革了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了技能,获取了知识,更锤炼了思维,张扬了个性,真正体现了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理念,是一节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程。点评:本教学设计是从对空气最简单的认知入手,首先将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设计活动层次分明,难易程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采用科学探究法教学,精心创设科学探究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以获得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6中学化学教学设计评选课题:《空气》作者:许树茂单位:芜湖市繁昌县新港职中日期:二○○五年元月7《空气》一、教学设计思路:1、《空气》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既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章节,又是初中化学中讲授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始。本节介绍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人们最为熟悉的空气,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能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氧气的有关内容,可以说本节是乃至整个初中化学的一个引子。2、通过小学自然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对燃烧和灭火等常识有过初步接触,但对于空气的组成以及如何用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学生还不清楚。课堂上,要打破思维定势,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尽量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在空气组成的探究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去讨论、去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做实验,从而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成为空气组成的“发现者”。3、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通过挂图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研究史、空气被污染的情况。二、教案课题《空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分析实验现象。(2)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进行整理变成自己的知识。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树立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科学态度。(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重点1、空气的组成。2、空气组成中物质和用途。难点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2、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便能很快适应化学课的学习。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联系实际→拓展思维→充分想象→激发兴趣仪器、药品1、投影仪、挂图、幻灯片2、注射器、橡皮帽、水槽、钟罩、燃烧匙、橡皮塞、火柴、药匙、弹簧夹、烧杯、塞子(带导管)、集气瓶、红磷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81、联系生活实际,引人新课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有一层厚厚的空气。空气对我于我们,可以说如影随形,无处不在。设想一下,假如没有了空气,将会出现什么局面?师:如果一个容器中没有了空气,容器内压强是多少?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验。把一支50mL的注射器的针头去掉,用橡皮帽紧套住安针头处,将活塞用力从0mL处拉到50mL。持续半分钟后,再将安橡皮帽的一端浸入盛水的水槽中。取掉橡皮帽。师:因为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长期以来人们把空气看作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后来,科学家们对燃烧现象和空气的组成做了深入的研究,才认识到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那么,空气究竟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空气的组成(板书课题:空气)2、讲授新课(1)空气的组成师:大家回忆一下,小学自然课上是怎样研究空气的组成的?空气是由哪些成
本文标题:教学设计《空气〉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192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