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廉江市第三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期末小测试题3(论述文)
1廉江市第三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期末小测试题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代社会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秩序井然的、是礼教森严的,乃至使人们认为,缺乏自由,似乎就是中国社会的传统,而在个性解放的今天,每一个人对自由的渴望都显得尤为迫切,于是对中国这一古老传统心便怀不满。国学中的自由,是儒家责任里的闲情,是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是法家理性下的游弋,是士人重压时的释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自由,在国学里也是随处可见的。道家的生命理想最接近自由的状态,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道法自然”,意思是说:大道之行,既是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是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这就是道之所在。而把道家思想与个人生命形态结合得更为紧密、更为艺术的庄子,对自由的感受也更为强烈。一篇著名的《逍遥游》,其实描写的正是庄子心灵的驰骋和思想的放飞。《逍遥游》中描述的那个叫做“鹏”的大鸟,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能够背负青天激越云间,上能飞天,下能入水,自由往来于天地间。其实,庄子哪是以如此瑰丽的笔墨来仅仅描写一只鸟的行为呢?那“鹏”正是庄子自己的心,正是一颗开阔六合、含纳古今、超越世俗、纵横时空的心。心的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由。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然而,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助你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儒家学派里,孔子曾称赞得意门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人人都不堪忧苦,只有颜回不改其乐——他不改其乐的,也许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也许是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也许是身虽未动、心已远行的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可见,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特征有何不同,但在内心和精神层面,他们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无论是脚踏实地的儒家,还是仰望天空的道家,他们不同的人生信条只是对生活哲学的探讨。而对生命状态的存在,他们都毫无异议地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可以也都应该自由而活。甚至,提倡法制、法度严明的法家,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相矛盾。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那么相对应的法度之外就是行动自由。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所以,法家的“明法度”其实是更好地规范了“享自由”。如果在现实社会的严格秩序之内,一个人的灵魂依然能充分体会到自由,那么这样的灵魂才真正具有力度,甚至具有艺术性。中国古代的士人就是如此。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当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受案牍之劳形、受朝堂之艰险、受宦海之沉浮、受宵小之倾轧而感觉受到待遇不公、受到制度禁锢、受到官场奴役、受到志向束缚的时候,他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逃避到山林隐逸而不问世事,不是投降给世道艰难而躲避退缩——他们总认为,遁入世外不是读书人的理想抱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负重前行中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才是真正的人生自由。所以,他们在任何困境里都努力自我调节,他们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这些构成了他们快乐纵横的自由王国。国学中的自由,是儒家责任里的闲情,是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是法家理性下的游弋,是士人重压时的释放。自由,从来不在远方的乌托邦,而就在当下的轻安自在;自由,从来不依靠他人的给予,而全在自我的获得。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的自由抵得上心灵的自由强大有力。(选自曹雅欣《国学中的自由》)21.下列关于国学中的自由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国学里是随处可见“自由”的,比如儒家责任里的闲情,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法家理性下的游弋,士人重压时的释放等等。B.国学里的自由在道家的表现可以是老子的“道法自然”,也可以是庄子的超越现实局限,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C.国学里的自由在儒家那里的表现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儒家的生活像是大地上的苦行僧。D.国学里的自由在法家那里的“明法度”就是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只有在法度之外才是行动自由。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老子的“道法自然”认为道之所在就是既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B.儒家和道家,他们有不同的人生信条,而对生命状态存在的理解上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应该自由而活。C.法家虽然提倡法制,严明法度,但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矛盾,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D.中国古代的士人认为真正的人生自由只有在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中才能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学中的自由,其实是一种心灵的自由,它是在当下的轻安自在,是自我的获得,在儒家、道家、法家那里都能体现这一点。B.中国古代士人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隐逸山林,也不是降世退缩,而是在负重前行中实现理想抱负。C.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一个人真正的自由是心的自由,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而自由不只是西方价值观才存在的,在国学中也随处可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4~5题。千秋岁①秦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4、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分)35、“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进行赏析。(6分)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的一组是()(3分)①任务重、工期紧、条件艰苦是水电建设的显著特性,对此,征战江河数十载,在水电站建设中屡建战功的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的员工早己。②依据职称的评定标准,教师们将注意力从正常的教学中转移了出来,时间久了,自然会对这套标准带来的戕害____。当他们从这套标准中不断受益,就更难自觉做出反思和批判。③看着自然保护区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竹签和啤酒瓶,再看看环卫工人疲惫的身影,记者心里很不是滋味:禁止烧烤的标牌在不断增加,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自觉自律真就这么困难吗?A.习焉不察习以为常熟视无睹B.习以为常习焉不察熟视无睹C.熟视无睹习焉不察习以为常D.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习焉不察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呕心沥血之作。小说完成后,作者有一段时间甚至不能从书中回到现实世界来,连过马路也要弟弟搀扶。不久他就去世了,但却被人们广泛传阅。B.由于购房者大多是以炒房投机者为主,当房价抵不上按揭贷款的本息,这些投机分子就会选择“弃房断供”,把风险转移给开发商和银行。C.从1996年错判冤杀到2014年沉冤昭雪,从最初重重阻碍到最终拨云见日,呼格案见证了司法机关冲破各种藩篱、勇于向自身开刀。D.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全长595公里、总投资160亿元的银西高速铁路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建成后,银川至西安旅客列车运行时间将由现在的14小时缩短至3小时。4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月亮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祭月之举扩展至民间,民众亦有广泛的拜月习俗。①且祭月的习俗绵延不绝②现在北京的月坛即为明清帝王祭月的场所③月亮崇拜古已有之——远古先民看见月出月落、月缺月圆④自周朝起,中国就有祭月仪式⑤内心感受到一股神秘的力量支配着大地,心生敬畏⑥月亮称“太阴”,与太阳分别成为中华文化中代表阴阳的“两极”A.③①⑤②⑥④B.⑥④①⑤③②C.③⑤⑥①②④D.⑥③⑤④①②9、清代画家郑板桥在描述自己的画竹经验时曾说过:“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变,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下面是郑板桥竹画创作过程的简图,请用简洁的文字表述这一创作过程。(不超过80个字)审美选择改造加工形诸画卷5廉江市第三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期末小测试题3答案1、C(“儒家像是大地上的苦行僧”无中生有)2、D、(曲解原文意思)3、B、(解释错误:原文说他们释放自我的方法是自我调解)4.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3分)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同时,以乐景衬哀情:春色虽美,但词人远谪他乡,孑然一身,眼前的春色反倒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2分;“/”前后内容,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5.“春去也”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答“夸张”也可)的修辞手法,“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手法2分,双关、借代、比喻答出任意两个即可;结合内容进行分析各2分,意思对即可)6.B(3分)解析:习以为常是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觉得很平常。习焉不察:习惯于某种事物而察觉不到其中的问题。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有看见一样,指对应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根据句意选B。7.D(3分)解析:(A偷换主语,根据句意应是“不久他就去世了,但《平凡的世界》却被人们广泛传阅”。B结构混乱,“大多是以……为主”句式杂糅,应改为“大多是……”或“以……为主”。C成分残缺,“呼格案见证了司法机关……的转变”。8.D(3分)解析:⑥先介绍“月”的含义,③⑤承接说“月亮崇拜”,自然引出④①祭月仪式与习俗,之后②说帝王祭月,承接原文末句“民间祭月”。5、6
本文标题:廉江市第三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期末小测试题3(论述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18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