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我国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监测与评估机制研究(doc 96页)
1我国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监测与评估机制研究第一章引言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当今银行业处于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经营环境中。在这样的外部环境里,除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外,来自人员、自动化技术、电子商务以及支付清算软件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也会给银行的稳健经营带来潜在风险,业界将这些潜在风险归结起来称为“支付结算风险”。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发生概率越来越高,支付结算风险损失明显增长,对支付结算风险检测与评估的关注日益增加。支付结算风险不仅是金融机构面临的问题,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凡是涉及金融交易的部门和机构,都有必要考虑支付结算风险的监控和管理的问题。从全球发展趋势看,日趋增多的诉讼,迅速调整的法律和监管体系,新经济模式(如网络银行、电子贸易等)的出现,更为复杂的交易工具和交易战略、技术系统的可靠性、交易量的提高、监管要求的日趋严格等,都增大了金融机构面临的支付结算风险。支付结算风险快速上升与近年来国际银行业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主要原因有六个方面:一是自动化技术在银行中的广泛应用,使手工操作下高频率、低强度的支付结算风险损失转化为低频率、高强度的支付结算风险损失的可能性大为增加;二是目前人们尚无法全面了解电子商务发展所带来的潜在性风险,如外部事件造成的损失和系统安全等问题;三是大规模的公司兼并与拆分动摇了银行稳定性基础;四是现代银行作为多种金融服务供应商,经营的产品远远超过了传统银行的服务范围,而与此相适应的高级内部控制和支持系统尚未及时建立;五是银行大都采用抵押、信用衍生产品、资产证券化等缓解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同时,也带来其它风险;六是银行越来越多地采用业务外包形式或依靠第三方提供的专业化服务,这种做法反过来也增加了银行的其它风险。从以上原因来看,支付结算风险的上升趋势是一种客观存在,是难以遏制的,如不能提高防范和管理水平,支付结算风险将给银行业带来越来越大的损失。因而,加强支付结算风险检测与评估的研究刻不容缓。然而,长期以来,西方商业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研究较深,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模式,但对支付结算风险的研究和关注相对滞后。虽然一些风险管理能力较强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将支付结算风险与原来一直就相当重视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同对待。一些国际银行已经开始为支付结算风险和其他风险配置资本,并纷纷建立了自己的识别、监督和控制支付结算风险的系统,但支付结算风险的衡量框架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开发阶段。从全球范围看,尽管支付结算风险已给国际银行界2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损失,但是,已经建立有效的支付结算风险管理框架的金融机构并不多见,用于衡量和监控支付结算风险的管理结构、程序、模型、方法和工具也远没有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成熟,还没有哪家银行建立了成型的支付结算风险系统管理框架,用于监测和管理支付结算风险的工具也不是很成熟。2000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风险管理小组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目前大多数国际商业银行都处于认识、监控阶段,国际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风险管理水平并不高。与国际同业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风险管理水平更是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何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有效控制支付结算风险就成为摆在国内外银行业的一个新的课题,如何量化支付结算风险在以后一段时间内将仍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不幸的是,与国际同行一样,我国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风险也在快速增长。目前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一个个涉案金额巨大的恶性金融犯罪案件竞相曝光,一系列的惊天大案、要案给我国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迫使监管部门和各商业银行将支付结算风险的防范提上议事日程。这一切都表明我国银行业在提高其运作效率的同时,加强支付结算风险的监测和评估刻不容缓。面对薄弱的内控制度、不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低下的支付结算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及不足的认识,我国商业银行加强支付结算风险的监测和评估的研究,提高银行业运作效率和可靠性较西方银行更为迫切。随着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和《新资本协议》的施行,作为巴塞尔委员会的成员国,中国必然会受到这一新规则的直接影响。如果中国的银行业能够及早针对《新资本协议》框架采取措施,无疑也能够借助这个凝聚国际银行业监管和风险管理经验的新协议的实施,推动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因此本文的研究也是中国银行业与国际接轨的需要。课题通过对西方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组织、流程、计量和管理方法的研究,有助于建立我国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组织结构、计量模型和控制方法,为我国商业银行从理念、体制和技术多方面、多角度地实施支付结算风险管理提供有益的帮助,对我国商业银行确定适度的资本金,健全支付结算风险管理体制,开发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研究思路与方法(一)研究思路通过对《新资本协议》及其对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的要求和国内外支付结算风险计量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课题系统地归纳出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的方法和实用技术。在对我国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现状和我国商业银行独特的组织、体制等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从理念、体制和技术的角度设计出符合我国商业银行特点的支付结算风险监测与评估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管理中去。(二)研究方法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具体问题采用个案分析与综合归纳相结合的3方法。三、研究特点(一)前沿性。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研究处于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对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监测和评估的研究更是创新领域,国外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内更是少有这方面定量和实证研究。课题结合中国商业银行的实际,从理念、体制和技术相结合的角度对这一领域开展研究具有相当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二)系统性。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理论本身的体系尚未形成。课题结合国内外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大胆尝试将其结合到我国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的研究中,课题的研究已波及到支付结算风险的核心领域的多个主要方面,如理念、体制、计量、资本金配置与管理和支付结算风险实务等,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三)市场性。课题研究所选择的对象都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所急需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就是更利于剖析我国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运行规律,更便于转向管理实务和应用的研究。(四)导向性。课题研究直接针对中国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特征、规律和管理实务的研究,课题成果有助于监管层把握银行业风险管理趋势,对实施有效监管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指导作用。四、研究的技术路线本课题的研究对我国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现状和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从理念、体制、技术等多个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高发的深层次机理。课题吸收西方先进银行的经验教训,借鉴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的原则,结合银监会对支付结算风险控制的要求,按照识别、评估、计量、控制四个环节对我国支付结算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定义和分类方法,指出了支付结算风险的管理思路和途径,探讨了支付结算风险监测和评估的可行方法。五、国内外研究综述(一)国外研究状况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西方发达国家在支付系统方面的研究十分深入,通过大量运用数据模型,对各种支付系统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比较。但对于每一个具体国家而言,究竟应该采用哪种支付系统模式更为有效,目前还没有定论。国外关于支付结算风险的研究文献主要包括: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差额清算系统的风险系数,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的国际清算银行1990年在《十国集团中央银行跨行轧差系统委员会报告》中公布了兰佛鲁西标准(LamfalussyStandard),该标准的具体内容为:1.轧差系统在所有有关的辖区内都应该有良好的法律基础。2.轧差系统的参与者应该明确轧差过程所产生的各种金融风险。43.多边轧差系统应该具有明确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程序,清晰地界定轧差提供者和参与者各自的责任,这种程序还应该保证所有各方有积极性和能力管理并包含他们所负担的风险,而且每个参与者都应该有信用风险的最高限额。4.多边轧差系统最低限度应保证当具有最多净借记头寸的参与者无法结算时,每日的结算会按时完成。5.多边轧差系统应有客观、公正的申请标准,允许公开平等的参与。6.所有的轧差系统都应该保证技术系统的支付可靠性及后备设施的有效性,以完成每日的处理要求。该标准已成为考察一个多币种跨行轧差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是否可行的最低标准。欧洲共同体支付系统工作小组在1993年提出了《针对国内支付系统最基本特征向欧共体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委员会所做的报告》,详细介绍了欧共体各成员国国内支付系统应该具有的、起码的共同特征,尤其特别强调了大额支付系统应具有的基本特征。同年,欧共体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又发表了《支付系统十项原则》,敦促各成员国尽快引入实时全额清算系统,同时要求应在各成员国中央银行建立系统的清算账户,以健全的法律、技术和审慎的处理手段服务于各成员国的支付清算体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鲁斯·萨莫斯1996年在《支付系统—设计、管理、监督》中对市场经济下的支付系统,尤其是大额支付系统在设计和建设中应遵循的共同原则进行了详细阐述。康纳利·豪森尼和托马斯·罗恩特(CorneliaHolthausenyandThomasRoend)2000年在《国际大额支付系统的运行管理》(RegulationAccesstoInternationalLargeValuePaymentSystems)中对大额支付系统的管理进行了研究。布鲁斯·萨莫斯(BruceJ.Summers)在《清算和支付系统—中央银行的职责》(ClearingandPaymentSystems:TheRoleoftheCentralBank)中认为支付清算系统的稳定运行对于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的稳定运行具有直接影响,支付系统的风险隐患将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定构成重大威胁,中央银行具有维系国家支付清算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职能,牛津大学教授戴维·蒙哥尔、哈佛大学教授戴维·哈姆佛雷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布鲁斯·萨莫斯教授1995年在《日间借贷:风险、价值和定价》中主要研究了中央银行负责运行的全额结算系统中如何进行日间借贷等问题。周瑞林(RuilinZhou)2003年在《大额支付系统中的日间借贷问题》(Understandingintradaycreditinlarge-valuepaymentsystems)中通过数学模型分析,研究了中央银行为解决全额实时结算系统中存在的流动性问题而采取的几种日间借贷方式。查里斯·卡恩、詹姆斯·麦克安德鲁和威廉姆.罗勃茨(CharlesM.Kahn,JamesMcAndrews,WilliamRoberds)1999年在《关于全额和净额结算系统下的结算风险》(SettlementRiskunderGrossandNetSettlement)一书中,利用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比较了全额实时结算系统和净额结算系统各自的结算风险,认为采用全额结算系统模式的结算风险最小,但银行的结算成本增加了;采用净额结算系统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结算效率、降低结算成本、减少支付的5延误,但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结算风险。查里斯·卡恩和威廉姆·罗勃茨(CharlesM.KahnandandWilliamRoberds)1999年在《实时全额结算系统及其直接成本》(Real-TimeGrossSettlementandtheCostsofImmediacy)中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认为全额实时结算系统中确实存在着福利成本问题。查理斯·罗切特和简·泰萝(CharlesRochetandJeanTirole)在《支付系统的风险控制》(ControllingRiskinPaymentSystems)中指出:由于各国支付清算体系构成、支付系统布局及其建设水平均有所差异,故所使用的支付系统风险管理和控制策略也有所不同,其主要的策略有限制大额支付系统的透支、监督管理私营大额支付系统、建立实时全额结算系统、加
本文标题:我国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监测与评估机制研究(doc 96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26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