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姓名:鲍丰彬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费利群20040401中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作者:鲍丰彬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马建章.邹红菲.MAJianzhang.ZOUHongfei中国西部地区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地球科学进展2000,15(2)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0省(区、市),总面积538万km2,拥有兽类300余种,鸟类800余种,爬行类160余种,两栖类120余种.共有自然保护区283处(国家级41处,省级138处,市级43处,县级61处),其中140处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西部地区各类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占全国的75.84%.目前由于盗猎现象严重,经济开发加快,文化素质相对落后,给西部地区野生动物资源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因此未来西部的发展必须强调区域经济与生态效益相互统一、野生动物资源整体综合管理和野生动物资源多渠道保护和多途径开发等发展战略.2.期刊论文王琦.WANGQi中国西部地区野生动物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阐述了我国西部地区野生动物资源及自然保护区现状,分析了西部地区野生动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西部地区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3.期刊论文王成勇.李硕中国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转化战略-甘肃理论学刊2001,(6)自然资源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之所在,西部大开发就是要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西部地区应实施包括市场化战略、产业化战略、区域组合战略、创新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内的自然资源转化战略。4.学位论文张雪梅中国西部地区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研究2009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全球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同时,出现了目益严重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问题,产业活动与全球环境之间矛盾突出。人们开始反思和检讨传统的价值观和发展观,意识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只会加剧对资源的掠夺式的开发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应该从经济、社会、人口、科技、资源与环境等更广泛的高度去寻求新型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能沿袭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模式,而必须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模式转变。环境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与环境和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来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型,而产业生态化正是循环经济在产业层面上的体现和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论文在追溯产业生态化经济思想渊源和回顾产业生态学理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阐释了产业生态化的基本内涵及产业生态系统的原则与特性。以此为研究起点,并以我国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探寻西部区域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西部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系统对污染物的分解能力比东部低,环境污染的影响又往往容易扩大到其他区域。所以,西部地区对整个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论文通过现状分析,发现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着资源优势弱化、资源环境绩效水平低、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等资源环境问题。同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分析表明“先污染,后治理”的轨迹在西部地区不可行,如果仍旧按照现有的“三高”发展模式,短期内很难出现环境质量改善的拐点,其环境质量将加速恶化。此外,利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出西部地区物质代谢的生态效率,其波动较大,整体呈下降态势。可见,产业生态化是西部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论文根据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特征,认为产业生态化路径首先要从企业、产业共生网络和区域循环经济三个层面推进西部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第二,从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空间组织形式角度,探析西部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生态化、产业集群与产业生态化的良性互动;第三,在产业生态系统构建、产业生态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集群良性互动过程中,充分发挥环保产业的带动作用。最后,论文在三个层面推进、两个互动和一个带动的路径分析基础上,针对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体制、经济、技术、法规等多种影响因素,从制度保障、经济措施和技术支撑等方面提出构建西部地区产业生态化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5.会议论文张建.韩鲁华西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建构2004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从西部可持续发展角度,论述西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建构问题。认为西部现代远程教育不同隶属、不同形态的远程教育平台应当进行整合,建立起立足于西部、面向全国以及世界的西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这是西部可持续发展的需求。6.会议论文陈瑜.何天健.袁民健发挥区位优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铸宜宾造纸工业辉煌之初探1999宜宾的制浆造纸工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来是宜宾的支柱产业,在全国和中国西部地区均占有重要地位。半个多世纪以来,宜宾造纸工业经过艰辛的探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当今国内外造纸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相比较,宜宾纸业已风光不再,举步维艰。审视自己,原因多多。该文初论如何引入同行发展的先进经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重铸宜宾林、纸产业的辉煌。7.学位论文赵一娜中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研究2007论文以省级区域为研究单元,以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数据模型,研究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本文的主要安排内容如下:绪论首先叙述了本选题的研究意义,以及对前人关于该选题研究成果的综述和评价;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重点,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最后说明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理论分析此部分首先对产业结构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两个方面,然后对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叙述,理清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得出了区域产业结构转换所依赖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配弟一克拉克定理、库茨涅茨法则、霍夫曼定理、高加工度化规律和技术集约化规律。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综合评价本部分首先分析了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指标因素,然后在参考相关文献指标体系设计的基础上运用供给推动力因素和需求压力因素建立的指标体系来分析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本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形成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不足的原因,并进行了一定的阐述。提高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对策本部分主要讨论了提高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对策和建议。通过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我国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呈东、中、西梯度减弱之势,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整体水平比较低,西部12省(市、自治区)之中,除了内蒙古之外,其余11省(市、自治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综合指数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各地区间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差异也比较明显,根据西部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综合指数可以划分为四种地区类型。近年来,虽然西部12省(市、自治区)之中有个别省(市、自治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呈上升趋势,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综合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自治区)逐渐减少,综合指数本身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渐加大。二、影响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原因主要包括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产业结构发育程度低、创新能力弱、国家对西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存在着缺陷等几方面。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资本自身积累和资金-供给不足,西部地区长期以来受“二元结构”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和投资环境差,市场化程度低四方面;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结构发育程度低体现在产业层次低、发展缓慢,工业化进程缓慢,产业结构体系不完善四方面;创新能力弱主要体现在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明显低于中东不地区,科技力量薄弱,科技需求严重不足,创新创业人才流失等几方面;而关于产业政策方面则主要体现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西部地区产业政策的实施存在着缺陷两个方面。三、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西部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结构的发育,提高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制定促进西部发展的合理的产业政策和实施西部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提高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有效对策。其中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措施包括完善西部融资机制、加强西部自身的资本积累,以政府政策来营造有利的经济发展宏观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等方面;促进西部产业结构的发育包括走适合区情的产业发展路子,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加快传统行业的改组和改造步伐,政府实施政策优惠、扶持产业发展,实施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战略四个方面;提高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对策包括强化体制改革,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调控创新活动的效率、制定有效措施,培育新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建立和健全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推动西部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五个方面;而实施西部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在发展循环经济,改变不当的开采方式等方面。8.会议论文杜文.李宗平西部城市交通规划与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000本文探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及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同时分析了西部城市交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性及其对策.9.会议论文邹俊万中国西部交通发展的战略问题2000本文讨论西部交通发展的战略思路,战略布局,战略重点,探讨利用市场机制建设西部交通综合网,以及合理利用交通资源配置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10.学位论文张蓬涛中国西部地区退耕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2002西部地区是中国主要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及中游地区,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和水资源保护的特殊地带,生态区位极为重点,在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大格局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构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恢复西部地区植被、遏制西部地区生态恶化趋势的生态退耕,已成为当前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工程.该文首先讨论了西部地区退耕的必要性,回顾了建国以来西部地区的退耕政策,定义了退耕的概念,总结了坡耕地退耕、沙漠化耕地退耕、盐碱化耕地退耕、生态重点区域耕地退耕等退耕类型并构建了评价体系,重点探讨了西部地区退耕的可能规模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以及2010年的粮食供需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522a704b-7e69-4fde-befa-9e2d004d0cb5下载时间:2010年11月13日
本文标题:中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59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