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整理3《星星变奏曲》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第1页共4页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②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①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②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②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教学重点】:①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②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颤.动()闪烁.()朦胧..()覆.盖()疲倦..()答案与提示:chànshuòměng1óngfùpíjuàn二、导入新课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设计意图:设置情境,激发兴趣)三、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1.朦胧诗派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中国诗坛上涌现出一大批青年诗人,这群青年诗人的创作明显表现出对当代诗歌传统规范的叛逆和挑战。1978年12月,北岛、芒克等创办《今天》。《今天》在当时集中推出了“新诗潮”的最初一批诗人,如北岛、杨炼、顾城、江河、舒婷、芒克、严力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11月出版的阎月君、高岩、梁云和顾芳编选的《朦胧诗选》为“朦胧诗”的命名、正名和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2年1月再版这本《朦胧诗选》时,又增补了两位诗人:食指和多多。2、作者简介:江河(1949年生),当代诗人,原名于友泽,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诗人食指曾如此评价:“我喜欢江河,江河比较大气,《星星变奏曲》和《纪念碑》写得很漂亮,确实值得一看。”)四、学习新课(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设计意图:理解课文内容)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如何理解题目中的“变奏曲”?)借用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本诗前后两个诗节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诗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上,形成强烈的对照,这就是变奏曲。2.分别找出每一节诗所描绘的意象是哪些并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从其特点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提示:前一诗节:星星、湖、萤火虫、春天、诗、蜜蜂、睡莲、鸟、白丁香、火、旗子弹——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后一诗节:夜、寒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可怕残酷——黑暗残酷的象征。3.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①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②表达他对光明的渴望。4.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构成反复句。(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第2页共4页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5.把握感情基调。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寒冷残酷的现实的厌弃和憎恶。(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设计意图:合作学习,透过诗歌意象,结合自己的体会,理解诗歌中的意境。)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4.这首诗中出现几次“星星”这一形象?请找出一两处具体说说这些意象的含义?答案与提示:九次。举例:(略)“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深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设计意图:结合自己对这首诗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朦胧诗派的语言特色。)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2、“春天,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提示:“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闪闪烁烁”是用来描写什么的?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①“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②提示:——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闪闪烁烁”本来是用来描写视觉的。③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五、教学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第3页共4页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六、归纳本诗的主题(设计意图:渗透思想教育)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而且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自己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又不失坚定的情怀。七、练习设计:(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随堂练习设计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颤.动()闪烁.()朦胧..()覆.盖()疲倦..()答案与提示:chànshuòměng1óngfùpíjuàn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1)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3)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答案与提示:(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夜晚,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2)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关,“光明”之美。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3)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3.诗歌中描写了两种情境,你能够说出来吗?答案与提示:两种情境:前一诗节表现了理想中的温馨美好的情境,后一诗节表现了现实里的寒冷严酷的情境。4.如何理解诗歌的题目《星星变奏曲》?试加以分析。答案与提示: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本诗以“星星”作为主要意象,暗含诗歌的主旨;“变奏曲”是诗歌的特色,揭示诗歌的主题和结构。诗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近似,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犹如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个性练习设计1.诗歌中出现几次“星星”?请你具体说说这些意象的含义。答案与提示:九次。举例:(略)“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深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第4页共4页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答案与提示:这首诗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这在朦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3.说说你对朦胧诗派的了解。4.在班里开一次新诗朗诵会,或出一期关于朦胧诗派的板报、墙报。《星星变奏曲》课后研讨与练习参考答案:一、参考下面一则材料,朗读这首诗,细细品味: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情感,把握全诗的主旨。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二、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揣摩语言,学习细致地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和诗中的意境。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2、“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
本文标题:整理3《星星变奏曲》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12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