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影响水稻叶夹角的因素
1水稻叶片倾角分子调控研究进展摘要水稻产量随着株型的改善而提高,其叶片形态是影响株型的主要因素。对水稻叶片构成及其功能、叶片形态的生理效应以及遗传机制等方面做出概括性的描述,为水稻高产育种提供一些理论指导。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主要器官。本文通过对已克隆多个叶片倾角相关调控基因综述了水稻叶片倾角建成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但到目前为止,所有已克隆的叶形调控基因间相互调控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不能完整清晰地勾勒水稻叶形建成和发育的分子调控网络。因此,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更深入地探索水稻叶片形态建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对进一步构建相关的调控网络,塑造水稻理想株型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水稻;叶片倾角;基因;分子机制2ResearchAdvanceinMoleculeRegulationMechanismofLeafInclinationinRice(OryzasativaL.)ABSTRACTThebladeshapearethemainfactorsinfluencingtheplanttypeandriceyield.Onriceleafformandfunction,thephysiologicaleffectsofbladeformsandgeneticmechanismandsoontomakeageneraldescription,providingsometheoreticalguidanceforbreedinghighyieldofrice.Bladeisplantphotosynthesisandrespirationofmajororgans.Thepaperexpoundstheadvanceinthemoleculargeneticsresearchofriceleafanglebyanalyzingtheleafshaperegulatinggenesthathavebeencloned.However,thestud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regulationrolesoftheseclonedleafshapegenes.isnotprofoundenoughtodrawanoutlineofmolecularregulationnetworkforriceleafdevelopmentandmorphosiscompletelyandclearly.Therefore,onthebasisofcurrentresearchfindings,itisofgreatsignificancetofurtherexplorethericeleafmolecularregulationmechanismforestablishingrelatedregulationnetworkandshapingidealriceplantarchitecture.Keywords:Rice(OryzasativaL.);Leafangle;Gene;Molecularmechanism3绿色植物通过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是地球上一切动物的生命源泉,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主要物质和能量的来源。水稻产量,只有5%~10%的物质来自根部吸收的营养物质,而90%~95%的物质则来自作物叶片光合作用的产物[1]。因此,水稻形态对产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产量随着株型的改善而提高。叶片形态是影响株型的主要因素。从20世纪40,50年代至现在,中国水稻栽培品种从高秆农家品种、高秆改良品种到矮秆改良品种,矮秆品种到杂交水稻,产量都有了提高[2]。尽管这两次产量提高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共同点是都和水稻的形态密切相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水稻育种领域,先后有多位育种家提出了水稻高产理论株型模式,而且都提及了叶片形态的育种。国内外对于水稻叶形的生理效应和遗传机制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定位了若干相关的QTL,为株型的改良、产量的提高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1水稻叶片形态结构水稻植株形态发生(plantmorphogenesis)指水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起源、发育和建成的过程。水稻叶片的形态是水稻植株器官发生和形态形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水稻株型。植物叶片形态包括叶形、叶尖、叶缘、叶基和叶脉等外部特征[3]。水稻作为单子叶模式植物,主要通过叶长、宽度、面积、厚度(比叶重)、叶倾角、披垂度和卷曲度等[4]10余个形态因子界定其叶片形态及空间伸展姿态。通常一个完整的水稻叶片包括上下表皮细胞、叶肉细胞、薄壁细胞、木质部、韧皮部和维管束等组织结构,每一个组织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叶片表皮中的泡状细胞发育形态往往与叶片形态密切相关。泡状细胞是一种大型薄壁细胞,其细胞长轴与叶脉平行,分布于2个叶脉的上表皮中,每个细胞内含有大液泡。泡状细胞与叶片的卷曲和舒展有关,当叶片蒸腾失水过多时,泡状细胞失水收缩,使得叶片向上卷曲,以减少蒸腾;当天气湿润叶片蒸腾减少时,泡状细胞吸水膨胀,使得叶片又展开。水稻卷曲度、叶片角度、披垂度以及叶片宽度是水稻株型育种中特别注重的方面。叶片适度卷曲最直接的效应是对叶片的直化作用,能促进叶片的直立而不披散,改善叶片的受光状态,延迟叶片衰老,能够有效解决叶长和叶挺之间的矛盾。叶角是衡量叶片的空间伸展姿态主要指标,是指叶片和茎之间的角度;叶角对于4水稻群体的受光面积具有重要的影响,直立叶片由于两面受光,减少叶片的相互遮蔽,提高透光率,有利于叶面积指数的提高,增加光合面积[5],降低阳光反射率。通常具直立叶的水稻群体光合效率高于平展或者披、弯、垂叶片群体。叶片维管束由细胞增殖形成[6],起着机械性支撑叶片的作用,尤其是主维管束(中脉)的正常发育是保证叶片直立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叶片的披垂度。适当的叶片宽度则可以改善叶的挺拔度,调整受光状态,进而增大叶面积指数,增加光合产物,这4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改善叶形对水稻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及挖掘水稻品种产量潜力都有重要作用。2植物叶片发育调控与进程通常植物生长发育的控制,包括三个层次,即胞内控制(即基因水平控制)、胞间控制(即激素水平控制)和胞外控制(即环境水平控制),同样,植物叶片发育也受基因水平、激素水平和环境水平共同影响。黄海等[7]认为环境因素可以诱导某些与发育相关的基因的表达,发育后期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到发育前期表达的基因产物的影响,细胞内植物激素的平衡可能受到基因产物的影响,植物激素反过来又能调节另一些基因的表达等等。从植物叶片的发育进程来看,叶的发育包括叶原基在茎顶端分生组织(shootapicalmeristem,SAM)的形成和分化,以及之后从叶原基分化出来的叶片的发育。从起始细胞发育成一片不对称的完整叶,还需要极性发育才能完成。极性是植物器官的形态学两端生理特性不同的现象。极性的建立是植物叶片形态发育的前提,一直被认为是器官形态建成过程中的核心因素。植物学家把典型的成熟单叶(相对于复叶而言)的发育定为三维体轴上的生长,即基-顶轴(proximo-distalfate,由基部叶柄指向叶片的尖端);近-远轴(adaxial-abaxialfate,面向茎的一侧为近轴面,反之为远轴面);中-侧轴(Centrol-lateralfate,叶片的中轴为中心指向叶片的两侧边缘)[8]。3叶角基因的克隆与研究叶角是叶片与主茎的夹角,是影响植物结构的一个重要的农艺性状[9-10]。紧凑的植株表型有竖直的叶子是理想型植株,它增加了光和效率和储存氮素的能力[11],许多控制叶角的QTL基因已经被报导包括Ta1,OsDWARF4,D2,OsBRI1,OsBU1,ILI1,LC2和ILA1[12-16]连接叶片和叶鞘的叶枕是控制叶角非常重要的部位,近来的5研究显示,叶枕发育的两方面能导致叶片倾角的改变:(1)叶枕近轴/远轴面细胞分裂与生长的不平衡;(2)叶枕机械组织发育及其机械强度,叶角主要取决于细胞分裂和伸长[16]。然而油菜素内脂(BR)能够促进水稻叶片的角度,BR缺陷或敏感突变体展现紧凑的植株表型。过表达BR合成基因会导致叶角变大[17-20]。叶角是衡量叶片的空间伸展姿态主要指标,是指叶片和茎之间的角度;叶角对于水稻群体的受光面积具有重要的影响,直立叶片由于两面受光,减少叶片的相互遮蔽,提高透光率,有利于叶面积指数的提高,增加光合面积,降低阳光反射率。通常具直立叶的水稻群体光合效率高于平展或者披、弯、垂叶片群体,通过对叶角突变体的研究发现,绝大部分突变体的叶角改变都源于叶枕近轴面细胞分裂与生长的异常,且相应的基因都参与了油菜素内酯(BR)的生物合成与信号传导途径。这些基因的突变导致近轴与远轴面细胞分裂与生长不平衡,进而改变叶角。SLG是调控BR内稳态的重要因子,SLG过表达能引起BR含量增加,叶角增大[21]。RAV6编码B3DNA结合蛋白,能够通过调节BR的内稳态影响叶角的大小[22]。OsBRI1是BR信号受体,编码一个BR受体激酶,调控水稻节间的伸长,控制叶片的倾角[23]。BU1编码一个结构域蛋白,是水稻BR信号转导在的正调节因子,参与BR的信号转岛但不参与其合成。BUI1的过表达导致叶角变大[24]。LC2编码一个类VIN3蛋白,调控植物激素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叶枕发育通过抑制细胞分裂。此外,还参与调控维管束两侧泡状细胞的发育和叶枕近轴面上皮细胞的分裂[25]。ILA1是一个具有Ser/Thr激酶活性的类RafMAPKKK蛋白,参与调控叶枕维管束的形成[26]。OsLIC1是一个分蘖角度相关调控因子,作为BZR1的一个拮抗转录因子,减弱BR信号,调节水稻叶片的弯曲[27],另一个影响叶片与叶鞘连接处发育且与油菜素内酯反应无关的基因TLD1[28],也起调节叶角大小的作用。TLD1编码吲哚3-乙酸氨基合成酶,正常条件下该基因在地上部组织中不表达,干旱胁迫下受到强烈的诱导,该基因的一个功能获得型突变,减少了IAA在叶片与叶枕的最大积累量,进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胚胎形成后期富集mRNA的积累,导致叶角的改变。因此,叶角大小的调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叶枕发育的影响,在这过程中植物内源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又起着很重要的调节作用。此外,除了油菜素内酯,包括生长素[29]、6乙烯[30]等植物激素都起着调节叶角大小的作用。这些植物激素与油菜素内酯协同调控叶角的大小。4展望叶片形态是水稻株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上部3叶是抽穗后期主要的光合场所,是水稻的高效面积叶,其有效叶面积量是高光效群体质量的重要生理外表指标。超高产水稻品种的80%以上籽粒产量来自于抽穗后的光合作用[30],其余来自抽穗前积累于叶鞘和茎秆的贮藏物。通过塑造理想的上部3叶形态,调节水稻个体和群体的几何构型和空间排列方式,进而改善群体结构和受光态势,提高群体光合作用,提高抽穗后的物质积累量,最终增加稻谷产量。迄今为止,从改善株型提高光能利用率的角度对水稻剑叶形态性状有了较为深刻、全面的研究,涉及生理生化、栽培技术以及遗传机理。但大多为剑叶的长、宽、长宽比和面积等性状,而对于剑叶角度所做的相关研究较少。单纯通过叶形改造创建水稻理想株型的高产水稻育种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由多年育种经验来看并不十分理想。因此,株型高产育种必须做到形态与生理相结合、分子设计理论与传统育种实践相结合,即叶形的改造与高光效育种相结合,提高光合效率、理顺库-源关系,同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理论与育种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围绕叶片形态聚合高光效、抗性、米质和产量等多个已明晰其调控机制的有利基因,开展超级稻分子设计育种,实现株型整体改良或某一性状的定向改造,从而更高效、全面地优化和改良水稻叶片形态,塑造理想株型,这将是未来超级稻株型设计育种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参考文献[1]朱雄涛,汪真.水稻高光效生理育种初探[J].福建稻麦科技,2003,21(2):14-17.[2]张培江.优质水稻生产关键技术百问百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3]YanS,YanC-J,Gu
本文标题:影响水稻叶夹角的因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340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