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护理教育学作业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护理教育学作业参考答案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的教育:一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门机构及专职人员所承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及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的社会活动。2、《大教学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发表的教育学专著。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其中提出普及初等教育;论述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捷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3、《普通教育学》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的教育学专著。它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以心理学为基础规定了教学步骤: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强调了教学的教育作用。4、护理教育为护理学科培养具有宽厚的医学、人文学、护理学等知识,并能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护理专业人才的活动。5、护理教育学研究护理领域内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性学科,是护理学和教育学交叉结合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根据社会卫生事业和护理学发展的规律及特点,运用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研究护理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论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护理专业人才的理论和方法,并探讨护理院校的组织及管理活动的规律与方法。二、简答题1、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影响作用的人。受教育者: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措施: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护理教育的特点人道性、继承性、周期性、实践性、整体性3、护理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1)近代正规护理教育的开始护理教育的创始人南丁格尔于1860年在英国伦敦圣多马医院建立第一所护士学校2)现代护理教育的发展1924年耶鲁大学成立护理学院开设学士学位;1929年开设硕士学位;1964年加州大学开设第一个博士学位课程4、我国护理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简介1888年约翰逊福州第一所护士学校1909年江西中国护士会成立1920年协和护士教育相当本科水平4-5年1932年南京中央护士学校第一所公立护校1950年本科停止招生中专作为唯一途径1983年天津恢复年本科教育,2003年统计91所大学招本科1990年第二军医大招护理硕士生1994年开始护士注册考试2004年第二军医大中南大学招护理博士生5、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护理理念的辨证统一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多层次的培养体系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社区护理教育的不断强化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多样化学校教育的国际化及开放化教育制度的标准化、法制化作业二一、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educationpsychology)是教育学及心理学交叉形成的边缘性应用学科,主要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它研究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影响下形成道德品质、掌握知识及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心理活动的规律,教师的教育与教学设计及模式,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并阐明教育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其他心理问题。2、强化强化(reinforcement)指在条件作用中,凡能使个体操作性反应增强的一切刺激结果3、发现学习法发现学习法(discoverylearning)发现学习法是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发现所学的内容结构、结论及规律的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在发现学习中的主要角色是提出问题,鼓励学生通过积极探索去寻找答案,促进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及评判性思维的能力。4、人本主义学习观人本主义学习观主要以潜能的实现来说明学习机制,认为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及技能,发展自己的智力,探究自己的感情,学会与教师、同学等集体成员的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及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过程。人本主义学习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二、简答题1、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1)概论主要阐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如学科的性质、对象与方法、任务与意义、教与学的各种理论、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学科发展的历史及趋势等。2)德育心理探讨学生思想品质形成的心理学问题,如道德、意识、信念、人生观、情感、行为的发展及影响因素,教育的作用等。3)学习心理探讨学习的性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如关于学习的各种观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与条件等。4)教学心理探讨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如教学任务的心理分析、教学传媒和教学模式的分析与选择、教育环境的心理效应、课堂及问题的控制、教师自身的心理特点及其效应等。5)差异心理探讨学生心理的个体差异及其教育,如学生在智力及人格方面的差异、测量及教育等。2、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派别。行为主义理论的目标在于预测和控制行为。行为学习理论(behaviorallearningtheory)的主要观点有两点,一是将学习解释为条件作用;二是将个体学习到的行为称为刺激-反应联结,又称为联结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ohn.B.Watson,1875~1985)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及代表人。巴甫洛夫(Pavlov),桑代克(Thorndike)和斯金纳(Skinner)等是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A、桑代克的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通过用迷箱的方法研究鱼、鸡、猫、狗及猴子等动物学习的过程来推断人类的学习方法。其中最著名是以猫为受试对象。桑代克通过动物研究及后来的人类研究来推论人类的学习,提出了学习是一种通过试误而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过程的系统学习理论。其主要理论观点包括:(一)学习是一种经过试误而建立刺激-反应的联结过程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在刺激情境中反复尝试,建立一种刺激-反应联结地过程。所谓联结,指情境刺激与反应动作之间形成了联系或联想。从多种反应中经过反复尝试选择其中一种特定刺激-反应固定联结的过程,称为试误学习过程(trial-and-errorlearning)。(二)试误学习的规律准备律(lawofreadiness)指刺激-反应的联结随个体的身心准备状态而异。练习律(lawofexercise)指刺激-反应联结随练习次数的多少而增强或减弱,包括“应用律”和“失用律”。效果律(lawofeffect)指刺激-反应联结受反应结果的影响。(三)学习具有迁移作用个体在某种情境中学到的刺激与反应联结,将有助于在其他类似情境中学习新的刺激与联结反应,此现象成为学习的迁移(transferoflearning)。桑代克认为,训练迁移只有在前后两次所遇到的刺激情境有相似的特征或内容时才会出现。B、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是行为主义后期对学习心理学影响最大的心理学家。他继承了华生所强调的科学、客观、控制、预测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传统,参照了桑代克的试误学习原理,提出了独特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教育是塑造人行为的过程,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分析强化的效果,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建立特定的强化程序。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一)操作条件作用与学习行为应答性行为(respondentbehavior)是对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operantbehavior)指没有已知的刺激,而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行为,从而建立刺激-反应的联结过程。(二)强化理论斯金纳将学习公式总结为:如果一个操作性反应发生后,紧接着给一个强化刺激,其强度就会增强,即加强了刺激-反应的联结。强化(reinforcement)指在条件作用中,凡能使个体操作性反应增强的一切刺激结果,产生强化作用的刺激称为强化物(reinforcer)。按照强化物产生的后果不同将其分为两类,正性及负性。正性强化物(positivereinforcer)指当个体反应后在情境中出现的任何能使该反应频率增加的刺激;负性强化物(negativereinforcer)指个体反应能使厌恶性刺激消失,因而强化了该反应者。强化原则由正性或负性强化物的安排使个体行为改变的过程,称为强化原则(principleofreinforcement)。(1)正性强化(positivereinforcement):即指某种具体行为的效果是积极的或奖赏性的,就能增进该行为重现的概率。(2)负性强化(negativereinforcement):即指某种具体行为可以避开某种不愉快的后果,就会增加该行为重现的概率。(3)惩罚(punishment):即指某种行为可以导致某种不愉快的后果,个体为了避免这种后果会减少做出这种行为的概率。惩罚不同于负性强化,它的不良刺激是发生在反应之后。(4)强化消退(omissionofreinforcement):即指在反应之后,如果不继续给予强化,反应行为就会逐渐消失。强化程序(schedulesofreinforcement)指采用强化原理,在提供强化物的时间上作各种不同的安排,从而观察强化实施与个体正确反应率之间的关系。(1)按照提供强化物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立即强化及延迟强化。立即强化(immediatereinforcement)指个体在表现出反应后立刻提供强化物强化。延迟强化(delayedreinforece-ment)指个体表现出正确反应后,过一段时间才提供强化物强化。前者的强化效果优于后者。(2)按照提供强化物的频率不同,可以分为持续性强化及间断性强化。持续性强化(continuousreinforcement)指每次正确反应后都提供强化物。间断性强化又称部分强化(particalreinforcement),指强化物不是持续性给予,而是选择一部分正确反应后提供,一部分不提供。间断性强化的效果较好。(三)塑造与行为矫正塑造(shaping)是用分解动作的方式,逐步练习,最后将多个反应连贯在一起而形成复杂行为的方法,即新行为的塑造。斯金纳认为,行为的塑造可以通过四种方式:正性强化、负性强化、惩罚以及强化消退来完成。其中正性强化效果最佳,惩罚收效最少,负性强化居中。行为矫正(behaviormodefication)指使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的不适当行为或不良习惯,经过操作条件作用中的强化或消弱原理得以消失,使个体获得健康的生活。3、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一)采用编程教学方法编程教学(programmedinstruction)是将学校的教科书改编为符合学习心理,以方便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方法。(二)应用强化原则(三)应用强化程序4、布鲁纳的结构教学理论布鲁纳(J.S.Bruner)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从事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及教育理论研究中,布鲁纳提出了结构教学理论(Bruner’sstructureinstructiontheory)。他认为人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将进入感官的事物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以形成认知结构,达到学习、适应和改造环境的目的。布鲁纳的主要学术观点如下:(一)学习过程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是反映事物之间稳定关系或联系的内部认知系统。学习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动作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去认识、辨别及理解各刺激之间的关系,增加自己的知识及经验,从而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主动的学习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新知识的获得(acquisition)新知识的学习通常基于对某事物了解之上,或者说是对已有知识的重新提炼。知识的转化(transformation)指新知识被分析和处理,以便能在新的情况下使用。知识的评价(evaluation)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核对,检验知识处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是否正确,通常含有对知识合理性的判断。(二)重要的学习观点A、强调对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布鲁纳以发展学生的智慧为主轴来构思其结构教学理论体系,认为要促进学
本文标题:护理教育学作业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491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