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山东政法学院教案课程名称:校对理论与实务专业:新闻本科、新闻采编与制作专科主讲教师:毛新青《校对理论与实务》教案一、计划课时:36二、先修课程:《现代汉语》三、指定教材:周奇、杜维东《现代新闻出版编校使用手册》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四、教学参考书:1、周奇主编,《现代校对学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周麒主编,《出版校对培训教程》,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3、杜维东,陈瑗,杜悦编著,《现代校对实用手册》,印刷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4、阳建国主编,《编辑校对实用手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5、边春光主编,《出版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6、谈维主编,《校对业务教程》,辽海出版社,2005年版.7、杜维东编著《校对知识问答》,印刷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五、教学方法:教师课堂讲授、多媒体授课、课堂实践等。六、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堂实训等。七、考核方式:考查、开卷考试占80分平时作业、考勤要求占20分第一讲绪论1、教学时间:2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校对的概念;校对的目的与任务;校对主体和校对客体对校对的影响。现代校对与古代校雠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为什么要求从事出版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掌握一定的校对技能和校对方法。校对的目的和任务;校对主体和校对客体;校对人员的作风教学重点:校对的概念;校对的目的和任务;校对主体和校对客体。教学难点:校对主体和校对客体对校对的影响。3、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4、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5、引入方法:案例引入6、主要参考资料:《校对之友》一、校对的概念及其工作客体(一)校对的概念(1)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疑问,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2)从事校对工作的职业、岗位、人员。(3)我国出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之一。(二)校对的工作客体1.原稿2.校样二、校对的起源和演变源自古代的“校雠”(又称“雠校”、“校勘”),印刷术发明后,逐渐成为独立工序。现代的“校对”是由古代的“校雠”演化而来“校雠”的含义,西汉刘向《别录》解释: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以上刘向说的“校”,相当于今天的“本校”,“雠”则相当于今天的“对校”三、校对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出版物复制前的最后一道把关工序(二)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源•分流•合作•同归(三)把差错消灭在复制之前,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四、校对人员应有的素质(一)高度的责任感(二)熟练的专业技能(三)较全面的语言文字知识和较广博的百科知识(四)善于勤查工具书和有关规范(五)善于大胆质疑(六)较高的情商(七)良好的心态※本章小结:掌握校对概念的含义及其流变,校对人员应有的素质,校对工作的重要意义。※本章关键名词:校对、校雠※本章主要理论:什么叫校对?校对人员应具备的素养。※本章要点:校对概念※本章思考题(1)怎样理解校对的主体和客体?校对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如何?(2)试述校对工作的范围。第二讲校对的基本规则1、教学时间:3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出版物校对的基本工序,出版物校对的操作程序模式,出版物校对的基本制度,与校对过程有关的专业用语。3、教学重点:出版物校对的基本工序,出版物校对的操作程序模式。教学难点:与校对过程有关的专业用语。4、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5、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6、引入方法:案例引入7、主要参考资料:《校对之友》一、出版物校对的基本工序(一)出版物校对的各道操作工序1.需依次进行的工序初校、二校、三校、通读、对片2.可穿插进行的工序核红、誊样、文字技术整理(二)出版物校对的操作程序模式1.基本模式2.连校模式3.分校模式4.人机结合校对模式(1)纸质原稿方式(2)电子原稿方式二、出版物校对的基本制度(一)责任校对制度每出一种书,都要指定一名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校对人员为责任校对,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监督检查各校次质量,并负责付印样的通读工作。(二)“三校一读”制度一般书刊都必须至少经过三次校对和一次通读检查后,才能付印;终校必须由出版单位内具备中级(及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三、与校对过程有关的专业用语简介(一)与工作客体有关的用语原稿校样(毛校样、初校样、二校样、三校样、清样、红样、付印样、付印清样、长条样、正样、副样、编辑样、作者样、软片、蓝样)(二)与校对方式有关的用语校次包校分校调校轮校接校接头(三)与排版单位操作有关的用语改样打样四、校对符号国家标准简介(一)通用的校对符号(二)图像复制用校对符号五、几个最常用的字符修改校对符号(一)改正符号(二)删除符号(三)增补符号(四)保留符号其中三个符号都带有引线,需要注意正确标注引线。六、使用校对符号时引线的安排(一)画引线的基本原则•引线不能穿越字行,必须从行间空白引出。•引线都不能重叠。•相同颜色的引线不能交叉,不同颜色的引线应尽量避免交叉。(二)画引线的技巧主要目的是为后面可能还有的校改留出一定位置。1.需依次进行的工序•初校——对一种书刊的校样进行第一次校对。初校职责:依据原稿逐一核对校样,基本订正排版时产生的文字、标点符号、图表、公式等方面的差错和版式错误,同时尽量发现原稿中的各种差错和欠妥之处,提出疑问。必须消灭段落或字行的遗漏、多余或错位以及图表位置错误。•二校——对一种书刊的校样进行第二次校对。二校职责:在初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消灭初校遗漏的错误并复核初校的校改。•三校——对一种书刊的校样进行第三次校对。三校职责:复核改样之处,弥补前两次校对的不足,在继续校异同的同时,注重校是非。•通读——脱离原稿审读校样。通读职责:发现校样中虽与原稿一致、但可能有误或者前后相关却不一致的地方。•对片——将排版单位输出的胶片与付印清样核对。对片职责:保证胶片与付印清样完全一致。2.可穿插进行的工序•核红——又称“对红”,是指检查核对前次(或前几次)校样上色笔批改之处在后次校样上是否已经改正,并校正其未改或错改之处。•誊样——又称“过红”、“过录”,是在结束对一种书刊某次校样的校对之前,将几份校样上确认需改动之处誊抄合并至一份校样上。•文字技术整理——简称“技术处理”、“整理”,是指从体例格式方面检查和整理书刊全部校样。1.基本模式初校→誊样→改样→核红+二校→誊样→改样→核红+三校→文字技术整理→改样→核红+通读→文字技术整理→改样→付印清样核红→付印→对片→开始印订2.连校模式初校→二校→三校→誊样→文字技术整理→改样→核红+通读→文字技术整理→改样→付印清样核红→付印→对片→开始印订3.分校模式初校→二校→誊样→文字技术整理→改样→核红+三校→通读→文字技术整理→改样→付印清样核红→付印→对片→开始印订(1)纸质原稿方式人工初校→誊样→文字技术整理→改样→人工核红→机器二校→人工三校→人工通读→文字技术整理→改样→付印清样人工核红→付印→对片→开始印订(2)电子原稿方式机器初校→人工二校→誊样→文字技术整理→改样→人工核红→计算机三校→人工通读→文字技术整理→改样→付印清样人工核红→付印→对片→开始印订(一)与工作客体有关的用语•原稿——作者所提供的一定图文信息的物质载体。是校对工作客体之一。•校样——根据原稿按一定版式设计要求排版后输出的供校对用的样张。是校对工作客体之一。校样类别毛校样——排版单位检查排版基本情况的校样。初校样——简称“初样”。排版单位第一次送交出版单位的校样。二校样——简称“二样”。排版单位按照初样校改标注修改后第二次送交出版单位的校样。三校样——简称“三样”。排版单位按照二样校改标注修改后第三次送交出版单位的校样。清样——未经校对或经过校对而毫无改动的校样。红样——经过校对而用色笔作了改动的校样。付印样——完成三次校对并通读检查后退排版单位进行改正的校样。付印清样——根据付印样改正后再输出、一般不应再有改动的校样。长条样——仅载有未组合成版面形式的文字的校样。正样——载有所有校改情况、交排版单位据以进行修改的校样。副样——主要供编辑、作者审读的校样。编辑样——供责任编辑审读的校样。作者样——供作者审读的校样。软片——又称“胶片”、“菲林”。载有书刊付印版面的图文信息供晒印版用的塑料片。蓝样——又称“蓝图样”。与未来印版完全相同的蓝色图样。(二)与校对方式有关的用语•校次——校对的序次。•包校——由同一人负责一种书刊校样的一次校对。•分校——将一种书刊的校样分成几部分,分别由数人同时校对。•调校——相互交换校对。•轮校——数人循环轮流校对。•接校——流水式校对一份校样。•接头——对照在其他校对人员处的原稿校对自己校样的首尾部分。(三)与排版单位操作有关的用语•改样——又称“改版”。排版单位根据校样上的校改修改版面。•打样——将排好或者修改好的版面打印出样张。※本章小结:掌握校对的基本工序,学会使用校对符号※本章关键名词:校对工作程序,校对符号,校对的常用术语※本章主要理论:※本章要点:校对的基本工序,对符号※本章思考题(1)试述有哪几种校对程序?校次为什么有多有少?(2)掌握校对的常用术语第三讲校对方法1、教学时间:3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出版物校对的基本工序,出版物校对的操作程序模式,出版物校对的基本制度,与校对过程有关的专业用语。3、教学重点:出版物校对的基本工序,出版物校对的操作程序模式。教学难点:与校对过程有关的专业用语。6、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7、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6、引入方法:案例引入7、主要参考资料:《校对之友》一、校对方法概述(一)开始校对前的准备•清点原稿和校样•翻阅校样,了解大致情况•备好适用的工具(铅笔、某种颜色的色笔、橡皮等)•解决首尾接头•对二校样、三校样等进行核红二、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的适用范围(二)校对过程中使用的四种方法•本校法——通过本稿件前后、左右的互证和比较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以订正讹误。•他校法——利用与所校稿件内容相关的其他权威文献来判断稿件内容正误。•理校法——通过推理分析作出是非判断。•对校法——比照原稿校对校样,使校样上的文字、标点符号与原稿完全相符。三、对校法的操作方式及其适用范围(一)对校法的四种操作方式•读校•倒校•折校•点校(七)点校操作实训练习对照原稿用点校方式校对校样,注意操作方式应该正确。只要校第4面校样。(二)读校的操作与应用一人朗读原稿,另一人(或两人)对照校样并改正校样上的错误。在原稿抄写清楚、内容比较浅近、格式不复杂,同时又有安静的工作环境的情况下,可采用读校。(三)倒校的操作与应用从校样上字行的尾部开始,向字行首部方向逐字校对。多适用于校对重要的经典著作。(四)折校的操作与应用把校样放在桌子上,再将一页原稿夹在两手的手指间压在校样上,并把原稿上的字句对准校样相应位置的字句逐字逐句进行校对。适用于文字排列方向与校样一致的各种原稿,尤其是改动较少的原稿。行距较小而拉出引线进行很多改动的原稿,往往因修改的标记线条很多而不能完全循序进行;有时着重号、专名号容易被折缝或手指遮盖,导致漏校。(五)折校操作实训练习对照原稿用折校方式校对校样,注意操作方式应该正确。校到校样第3面为止。(六)点校的操作与应用1.点校的一般操作将原稿放在校样上方或左方,两手手指分别按在原稿和校样上,先看原稿,后看校样,逐字逐句进行校对。点校一般适用于改动较大或者文字排列方向与校样横竖不一的原稿。核红、文字技术整理核对相关项目时必须用点校。2.点校的改良操作将原稿折叠后(一张原稿通常可折四五折,每折四五行)覆在校样需校对的文字或图表上进行。第四讲校样上汉字差错的校改一、校样上常见差错类型概述•内容差错•汉字差错•汉语语言差错•字母差错•标点符号用法差错•数字用法差错•量和单位使用差错•图片差错•表格差错•公式和算式差错•相关项目不一致的差错•辅文的构成不规范•排版格式差错二、内容差错三、汉字差错(一)错字(二)别字•形似别字•音似别字•相关字错用(三)错分字(四)错合字(五)多字(六)漏字(七
本文标题:报刊校对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495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