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编写.
1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高效预习指导案】【分层学习目标】A级:①了解《史记》这部纪传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②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③总结阅读方法,借鉴写作技巧,培养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④积累文言知识,拓展延伸,品味相关文言语段。B级:①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②熟练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用法;③通过作品体会古人的不朽风骨与豪情壮志,从而有所感悟,得到启发。C级:①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②归纳字词知识,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语法现象;③诵读全文,背诵文中名句。自我确定目标:(级别)理由【重点学习内容】1、掌握本课涉及的文言现象;2、梳理故事情节,理清层次;3、分析蔺相如、廉颇的形象特点;4、知识回顾:复习《鸿门宴》,让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鲁迅先生盛赞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难点问题预设】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这部分内容的完成,要依赖于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选材的典型进行赏析,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过程方法指津】知人论世荐文A.司马迁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其父司骊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早迁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规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俗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要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手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B.《史记》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帮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史记》又有很高的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3学法指导:文学常识的识记,要以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为主线,积少成多,化整为零,反复记忆。将记忆和练习有机结合。C、太史公评价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意思: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死并非难事,而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从的时候,就面前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敌国。后来又对廉颇谦逊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他处事中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悦读文本文言文重在通过诵读进行初步感知,而非支离破碎地理解字意。本文故事情节精彩,可以通过默读、朗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整体感知文意,精彩的句段要勾画、圈点并做好旁批,把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夯实基础一、字音遗.赵王书()拜为.上卿()为.一击缶()刎.颈之交()秦王不怿.()间.至赵矣()从者衣.褐()望风披靡.()臣语.曰()面面相觑.()前倨.后恭()毋.庸置疑()引车避匿.()臣等不肖.()璧有瑕.()肉袒.()列观.()佯.为()汤镬.()传舍..()渑.池()鼓瑟.()盆缶.()驽钝..()缪.贤()舍.人()郓.城()砧.板()学法指导:语音重在平时积累,遇到生僻字要勤查词典,在记忆时要音﹑形﹑义结合一起识记。二.重点实词1、负①秦贪,负其强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2、引4①引赵使者蔺相如②左右欲引相如去③相如引车避匿3、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4、幸①而君幸赦臣②而君幸于赵王③则幸得脱矣④幸勿为过5、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6、因①相如因持璧却立②不如因而厚遇之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④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⑤于今无会因⑥蒙故业,因遗策7、必①王必无人②大王必欲急臣学法指导:文言实词学习,要靠积累。三、词语注释1、以勇气闻.于诸侯52、使人遗.赵王书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5、今君乃亡.赵走燕4、宜.可使5、宁许以负秦曲.6、传以示.美人及左右7、臣语.曰9、相如因持璧却.立10、赵王悉.召群臣议1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12、乃辞谢..,固请13、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14、特以诈佯为..予赵城15、特.以诈佯为予赵城16、乃使其从者衣.褐17、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18、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1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20、卒.廷见相如21、明年..复攻赵22、与王诀.曰23、请奏.瑟24、左右皆靡.25、于是秦王不怿.26、徒以口舌..为劳27、宣言..曰28、于是舍人相与..谏曰29、而束.君归赵矣30、则幸得脱.矣31、赵王以为..贤大夫632、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33、乃辞谢,固.请34、即.患秦兵之来35、决.负约不偿城3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37、拔.石城38、赵亦盛.设兵以待秦39、秦王竟.酒40、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41、臣等不肖..42、相如虽驽.43、不欲与廉颇争列.44、已而..相如出45、且相如素.贱人46、位在廉颇之右.47、请奉.盆缶秦王48、臣愿奉.璧往使49、不如因而厚遇.之50、欲毋.行学法指导:文言文的学习只有多记多背才能活学活用。四.词类活用:找出活用的字,并解释1、舍相如广成传舍2、左右欲刃相如3、乃使其从者衣褐4、相如前曰5、而相如庭斥之6、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7、完璧归赵8、秦王恐其破璧9、宁许以负秦曲710毕礼而归之11且庸人尚羞之12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3吾羞,不忍为之下14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15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16大王必欲急臣学法指导: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和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和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因此,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判断其活用情况。五.通假字1、可与不2、拜送书于庭3、如有司案图4、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学法指导:通假又叫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六﹑古今异义⑴拜.为上卿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⑸请指示..王⑹于是相如前进..缶⑺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⑻布衣..之交学法指导: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等。七.文言句式8⑴判断句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③我为赵将⑵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⑶倒装句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学法指导: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句式:1.“……者,……也”“……,……也”“……,……者也”“……者,……”“……者,……也”“……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整体领悟本文分四部分,请找出起止段并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质疑问难】1、学生自己认为本课学习难点,有疑问的内容。2、提出解决的办法—————————————————————————————————————————————【高效预习探究案】9【理解·鉴赏】1、对廉颇、蔺相如的描写有什么不同的特点?2、总结人物形象【质疑·探究】1.作者是如何通过三个故事刻画蔺相如的形象?学法指导: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人,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如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等等,另外,文章剪裁精当,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这些都可供写作借鉴。【自我小结】【高效练习拓展案】【自我评价】101.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A.大王亦幸赦臣君幸于赵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秦贪负其强宁许以负秦曲决负约不偿城肉袒负荆C.赵立奉璧来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大石侧立千尺D.私握臣手从道旁私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2.下列加点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宁许以负秦曲②大王必欲急臣③舍相如广成传舍④乃使其从者衣褐⑤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⑥卒廷见相如⑦毕礼而归之⑧于是相如前进缶⑨且庸人尚羞之⑩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A.①②⑦/③⑤⑩/④⑥⑧/⑨B.①②⑦/③④/⑤⑥⑧⑩/⑨C.①②⑨/④⑧⑩/③⑤⑥/⑦D.①/②⑦⑨/③④⑥/⑤⑧⑩3.翻译下列语句1、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4、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6、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7、廉颇者,赵之良将也。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1【拓展训练】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题目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本文标题: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编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593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