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对《边城》写作背景的研究
1对《边城》写作背景的研究文学经典与现代人生这门公选课就算是上完了,这门公选课让我学到很多,主要是心灵的洗礼。通过对几部中外名著的选读和剖析,我们汲取了名家的一点点思想的精华,尤其是《边城》这部作品让我感触很深。《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小说定位于湘西边界,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沫。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沈老通过对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之间的故事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沈老先生构造了一座民风淳朴、风景秀丽的别致的湘西边城,让我们就像仙境一般,初看像是热赞湘西秀丽风景和淳朴民风,但往深里读,感觉像是为了宣泄心中被压抑许久的欲望,为了摆脱城市文明的压力,仙境一般的室外桃园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沈老说,他创作的动机是自觉地表现人性美。的确,翠翠在他的笔下被刻画成具有善良、纯真的女孩,整片湘西地区的人民都有着善良的品质;但更确切地说是为了对城市文明进行抨击,湘西是沈老生命的发源地,在他的心中,湘西是个神圣的地方,是他心中向往的一片干净的沃土;可湘西却没能守住那淳朴的东西,辜负了远行者的一片期盼。当他重回旧地时,原来的味道却再也找不到了。他唯有用他的笔来回忆他心中的那片沃土,宣泄心中对宁静、淳朴的欲望;所以我们看到了虚幻般的湘西,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他并没有像闻一多那般那么猛烈,只是用优美的文字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所以说这部作品非常别致。20世纪前叶的中国,城市文明与传统的农业文明激烈碰撞,传统的农业文明在碰撞中支离破碎,他认为当时的城市文明是野蛮的,整个民族在城市的那种暴力文明中堕落,看不到希望;而沈老身上却有着知识分子的觉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来告诉民众,当下的湘西是因为外部的干扰而逐渐追随城市文明的大染缸,而我们的民族又恰恰是这样,只要我们找回以前最淳朴的东西,湘西乃至我们国家就会发展、强大,这被看做典型的反现代化的心理;但小说悲惨的结局,却又反映了沈老的矛盾心理;他虽然很向往湘西那种淳朴的2民风,但也阻挡不了现代化的脚步,只能顺从历史的脚步,自觉地拆毁了湘西边城;所以到最后天保、船夫的死,傩送的出走等等都是他有意识的安排,这些悲惨的结局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沈老的那种社会对个人、理智对感情、文明对本能的压抑,城市对乡村、商品经济对自然经济、现代化对传统的压抑。总之,我认为像仙境一般的湘西在沈老的笔下不仅仅是为了歌颂之前湘西的乡土情怀,更是体现了他对过度现代化的批判却难以阻挡对现代化的脚步的矛盾心理,正是这种矛盾的情怀,铸就了一部伟大的作品。我觉得沈老说得是对的,他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适用;先抛开沈老的乌托邦的湘西不说,我们如今物质非常丰富,却缺少对优秀传统的敬畏。只能说在现代化的当今我们逐渐迷失方向,逐渐脱离了运行的轨道。一个人活着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满足,当然不能说物质并不重要。精神空虚,再富裕又有什么用。沈老用他的作品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守住内心那一片干净的沃土,就有可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找回自己,虽然在沈老的那个时代并不可能实现,但与于今天来说,是极有可能的。至于沈老笔下的湘西,虽然在现实这是不能的,但我们的心理可以有这么个乌托邦。
本文标题:对《边城》写作背景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55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