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期末复习材料
-1-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复习材料第一章社会问题概述1、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它的特征有:①是否使社会运行失调;②是否影响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或生活;③是否符合社会的主导价值标准和规范标准。2、社会问题的界定条件①客观性的事实依据:社会问题具有客观意义,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是以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某种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社会现象为客观依据。②影响相当数量人的公共麻烦:共公问题往往是由社会的结构失调、行为规范失范和社会运行失控引起的。社会问题威胁或者触犯了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利益,因而社会上大多数人对社会现象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现象有问题。③违背社会的主导价值原则:将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定义为社会问题,是因为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认为这种现象或行为有悖于社会的主导价值和主导规范。社会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与社会规范的冲突。④与人的道德抉择有关:社会有一种倾向,即当某一问题越是与人的行为选择中的道德价值有关,具有鲜明的道德意志抉择的特征,并且直接与众所公认的社会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所冲突、对立,就越是容易激起人们的道德情感,越易被视为社会问题⑤社会问题具有可改变性:社会问题的发生是由社会结构性因素造成的,她所造成的后果是社会性的,通过社会的力量可能改善和解决。3、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警觉阶段决策阶段改革阶段)1)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2)社会敏感集团及社会上某些有识之士的呼唤3)社会舆论集团及大众传媒的宣扬和推动4)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5)社会权利集团的认可和支持6)解决社会问题开始4、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要求理解能用于案例分析)1)社会病态论2)社会解组论3)价值冲突论4)行为偏差论5)标签论6)建构主义理论7)风险社会理论8)社会冲突论第二章社会问题的特征和类型1、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①社会问题是普遍发生的社会现象:没有一种社会形态、没有一种社会制度不存在社会问题,-2-它具有无国界、无制度性的特征。②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在时间上具有特殊性,社会问题具有鲜明的历史阶段性。③形成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它的起因常常是多种多样的,一个社会问题往往和别的社会问题相关联,问题的关联性和复杂性是社会问题的一大特点。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界定是不同的:同样一种社会现象,在某种文化背景下被认为是社会问题,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却并不认为是社会问题。2、社会问题的分类(1)二分法:默顿和尼斯贝特将社会问题分为两大类:①偏差行为,包括犯罪、精神病、吸毒、自杀、娼妓;②社会解组,包括世界人口危机、种族关系、家庭解组、社区解组、都市交通问题、灾难等。洪雷将社会问题分为:现性社会问题;隐性社会问题(2)三分法:杨国枢和叶启政将社会问题分为三大类:①社会性的社会问题,如人口、贫穷、农村和都市发展、环境污染与保护等;②制度性的社会问题,如家庭与婚姻、老人与福利、宗教问题、就业问题等;③个人性的社会问题,如犯罪、色情与娼妓、自杀等。(详细见P38)(3)四分法:H.奥杜姆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各种社会病态现象,将社会问题分为:①个人病态问题,如酗酒、自杀、心理缺陷、精神病残疾等;②社会病态问题,如离婚、遗弃、私生子、娼妓等;③经济病态问题,如失业、分配不均、贫富悬殊等;④社会制度病态问题,如政治腐败、贫民、宗教中的病态等。(4)五分法:兰迪士的分类是:①个人调适的失败;②社会结构的缺憾;③个人对适应的失败;④政治和经济问题;⑤社会政策和制度的失调。3、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和方法(P46)解决社会问题应该遵循以下的五个原则。①社会规律性原则,指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符合和遵循社会的规律性;②社会规范性原则,指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确定和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③社会公众性原则,指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有利于维护和谋求社会公众的利益;④社会效益性原则,指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谋求人们改造世界活动的最大或最高社会效益;⑤社会进步性原则,指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根本目的。解决社会问题的路径: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遏制社会问题的发展,这一阶段是治标阶段,政府的有关部门将动员社会的各方面力量,集中力量来抑制社会问题的继续恶化;第二阶段是治理社会问题,这一阶段是治本阶段,主要是消除产生社会问题的因素,瓦解产生社会问题的条件。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方法有:①政府解决社会问题主要的方法之一是政策调控;②第二种常用的方法是法规调控;③第三种方法是传播媒介的抨击;④第四种方法是社区基层力量的化解;⑤第五种方法是专业机构的介入。第三章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1、社会转型: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和全面的社会类型的过渡,它是指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过渡期。-3-2、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体系各成分之间,由阶级和其他社会集团的相互关系、劳动分工以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的性质所决定的,稳定的、有条理的关系网络。3、我国失范行为的总体特征和趋势①失范的数量增长比失范强度增长速度快,失范强度增长比失范烈度增长速度快;②失范行为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与经济关系有关;③失范行为总量在较高的平台上持续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已经有所减慢。4、转型期社会问题的特点①交错性:新旧要素的矛盾冲突;②伴生性:社会问题是现代化伴生现象,具有共性和不可避免性;③复杂性:因发展速度迅猛带来了社会结构的震荡,又由于中国各地区本身情况的不同,发展不平衡,使矛盾更加错中复杂。第四章社会问题研究方法论1、方法论:对方法的理论总结,是研究社会问题的指导性原则,一般通过高度概括的理论原则表述出来。2、透视性观点:我们在研究社会问题时,要透过表面的、虚假的、复杂的现象,掌握社会问题深层的、真是的、本质的现象,最终获得社会问题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性。这一观点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是透过肯定性主题进而研究某些揭露性主题和丑恶现象。3、整体性观点:是指在分析研究社会问题时,要把社会问题放在社会整体中去看,要将影响社会问题的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整体性方法避免了单视角方法的局限性,能够对社会问题作出全方位的解释。4、群体性观点:是指我们看待社会问题时,不是把它看做个人的问题,而是群体的问题,在观察问题时要超越个人,要研究群体的结构、属性对个体的影响和制约,就是要将个人行为放在群体的背景中进行解释。5、客观性观点:是说研究者在研究社会问题时应采取的态度和立场。它要求研究者不能从狭隘的个人经验出发,而对熟悉的社会现象熟视无睹,带着自己的价值倾向研究问题,抱着地方性的观念观察问题,而是应该站在超越个人经验的立场,带着新奇的眼光,不抱有先入为主的价值倾向,用广阔的世界性的视野去观察问题。第七章自杀问题1、我国自杀的特征中国高自杀死亡率的重点群体是农村人口、女性以及20-24岁的青年。自杀数是:女子男性青年老年农村城市2、自杀的三种类型利己型自杀:由于个人与社会联系脱节,缺乏集体的支持和温暖以滋生孤独感、空虚感和生存的悲剧感而造成的。利他型自杀:是个人为某种主义或团体竭尽忠诚而舍身的结果。失范性自杀:它的产生是由于个人缺乏社会约束的调节。3、自杀的原因社会结构的视角:①社会结构:自杀者的行为是社会条件的外在表现,他们的悲伤是来自他所属的社会阶层的。②自杀与个人组成的社会团体的融合程度成反比关系。③极端的个人主义使人逃脱保护圈而随意结束自己的生命,促成了自杀。-4-④利他型:社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强加在自杀者身上。⑤失范型:老的标准被打破了,新的标准又不能建立,人们的欲望就失去约束,而处于这种无规则的混乱状态中,人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便总是处于激动不已、焦虑不安的状态之中,容易自杀。个人因素的视角:①个人遭遇的困难,城乡自杀死亡原因以各种人际关系矛盾为主。②个人精神问题,自杀行为是个体适应不良的产物,它是由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4、预防自杀措施①注重健康人格的培养;②建立自杀劝阻中心;③采取形象教育;④减少渲染自杀情绪、自杀气氛;⑤开展预防自杀的组织工作;⑥培养预防自杀的专门人才;⑦加强职业团体的凝聚力。第八章吸毒问题1、毒品:毒品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2、当前吸毒状况的特点①短期内吸食者快速增长;②青少年成为吸食者的主力军;③吸食者以低文化群体为主;④吸食活动有小群体化的趋向;⑤吸食者身份复杂化;⑥吸食形式半公开化;⑦吸食地区扩大化;⑧城乡具有差异性;⑨对毒品认识程度有空白;⑩复吸率较高。3、吸毒的社会原因①好奇心和被诱惑是吸毒的主要原因,这与吸毒者个体文化因素有密切关系;②贫困和吸毒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怪胎;③心理压力促使人吸毒;④吸毒的外部诱因是强大的。4、造成戒毒困难的原因①精神依赖性:戒毒者的个人心理素质差,抵制不住对毒品的渴望和寻觅。②社会歧视:戒毒者回归社会后,往往处于一种尴尬的困境:一方面,生活圈子日渐狭小,无法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面临昔日的毒友以各种“关心”的方式的引诱。③社会网络支持不够:吸毒者复吸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家人、亲戚、朋友和邻居的关心爱护。复吸的原因:毒品的容易获得与轻易可以接触到吸毒人群是吸毒者复吸的客观环境因素;毒品的易成癖性,是戒毒者复吸的一个重要的药理性因素,戒毒者的个人心理素质差,是复吸的重要主观原因;政府和社会对戒毒者出所后的帮救措施未能跟上5、戒毒的一般程序①急性脱瘾期: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②生理体能康复期:恢复患者的体能,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习惯;③社会心理康复治疗期:如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生活技能训练、法制及爱国主义教育等。-5-5、社工介入的任务和技巧①治疗前:评估戒毒者的心理(担忧经济亲朋);评估和启导(心理、滥用情况、影响、过去成长、精神状况、支持网络);②治疗期:支持戒毒者完成断瘾(处理实际困难照顾等);③跟进:抗复发技巧训练和平衡生活模式的重整;④终结期:当事人的能力有所改变;危机因素已降低;懂得享受生活指导未来人生的路。第九章性越轨问题1、性越轨问题:即指非婚性关系,它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性交易行为,公众称其为卖淫嫖娼。2、卖淫:指有代价的或有接受代价直接的与不固定的对象发生的性交。3、当前性交易的主要特点1)活动区域的泛化和重点化;2)人员结构的职业化和多元化;3)活动地点的多样化和半公开化;4)活动方式的组织化。4、买方市场存在的原因分析只要有不合理的婚姻存在,必然有一部分男性不能充分的满足感情和性欲而离开妻子,充当性消费者;社会流动人口的规模扩大,频率加快,则为男性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寻找性欲发泄创造了空间和条件;社会生活中性信息大量增加和性诱惑因素增多;经济活动中有些不法之徒利用性作为营销手段5、FSW(性工作者)产生的原因1)生活贫困所致;2)性交易有巨大的利益驱动力;3)家庭保护功能削弱;4)性罪错的先期体验;5)亚文化群体的影响和压力。6、性交易的控制①纠正认识偏差:在性道德、性习俗上注重婚前的贞操和两性关系的纯洁性与严肃性;②发挥综合治理效应:调动社区组织、文化管理部门、卫生部等密切合作综合整治性交易现象;③建立预防、改造、治疗的专门机构;④建立以性道德为中心的性教育:引导青少年认识色情文化制品的危害性。7、同性恋:同性恋是指对异性人士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同行成员之间持续表现的性爱,包括思想、感情以及性行为的人。8、同性恋的分类1)真性同性恋(意向、快乐、情感、复合)2)双性同性恋3)假性同性恋:①炫耀型、②自我不协调型、③自我协调型、④隐秘型、⑤暂时型、⑥双性型9、中国同性恋的特征:相对数字不大但是绝对量很大、青年同性恋者人数占很大的比例。10、同性恋的控制1)文化方面:首先,要坚持扬弃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次要加强科学的性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最后应在全社会普及儿童早期教育和-6-儿童心理卫生知识,普及性的生物学只是和姓的社会学知识2)社会规范方面:从道德上看,推行一定的社会准则以此来
本文标题: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期末复习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71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