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1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2012年春马小:谭朝位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心灵人格有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加强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我认为在教阅读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2、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3、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2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4、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二、阅读材料展示方式的多元化。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语文学习心得、经验、体会和感悟。智能有多少种类,展示就有多少方式。1、以声情并茂的语言打动学生。《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人肺腑的叙事之作。文章以时间的推移为明线,以人们的一腔深情为暗线,两条线索互为表里,以灵车为交汇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虽仅600余字,却字字有情,句句含情,读了令人如临其境,情不自禁。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走进文本,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进行了导入。“岁月和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的记忆,历史的年轮,可以磨掉我们许多的往事,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全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当时,“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下了道道禁令,不准人们去悼念,不许人们缠黑纱,佩白话。但是人们不怕遭受迫害,在1月11日那天,周总理的灵车从北京医院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途径长安街十,首都百万群众冒着严寒,扶老携幼,挤在长安街的人行道上,怀着巨大的悲痛,总别总理的灵车。尽管我们没有能加入这送行的队伍,没能亲眼看到那感人的情景,但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会把我们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景中去。”2、以简笔勾勒的绘画展示文本。《鸟的天堂》是一篇经典的美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丽的大榕树,教学时,随着学生的交流,我在黑板上尽情“泼洒”,霎时间,一棵美丽的参天大树应运而生,直惹得同学禁不住引歌赞叹:“好大一棵树,南国的榕树,它的叶子这么密,枝干这么直。”正是这形象的绘画,自然地架设起了学生与课本之间情感的桥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音乐智能及内省智能。再比如比如《挑山工》一文,本课中挑山工所走的折尺形路线,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阅读障碍,如何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呢?可以引导学生把书中的文字转化为图象。通过画折尺形路线,可以使学生很轻松地得出“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的结论。采用这种方法也可以使学生的空间智能得到发展。3、以悦耳动听的音乐感染学生。如本人在教学《黄海的主人》一文时,以一曲令人震越的的黄河曲和气势磅礴的黄河画面,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推至高潮,学生在震撼人心的雄壮的音乐中,借助画面,深切领略了黄河那浊浪排空,万马奔腾,波涛滚滚的磅礴气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是任何分析、说教都无法涉及的。又如在《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抗日战争时硝烟弥漫的年代非常陌生,这远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就影响他们正确理解课文。教学时,我就播放这部电影的主题曲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入境悟情的。当压抑沉闷的长笛声悠悠飘来,接着响起忧伤的歌声,孩子们一下子就静下来,这音乐揪心哪!学生在歌声中仿佛看到那壮烈豪迈,3视死如归的五壮士,对他的英雄品质产生崇敬之情,随之产生了对敌人的憎恨与对五壮士的惋惜、怀念、敬佩之情。4、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发展智能。在讲《嘱咐》一文时,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展示文本。在课始,我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出示了两道小组学习题:⑴找出课文的重点词句,并理解意思;⑵看看课文围绕这些重点词句写了哪些事例。然后四人小组读文,合作解疑。在课中,我先指导学生分析当我欺负小伙伴时,“母亲黑亮的眸子闪着光芒”表示什么意思?怎样朗读?想象母亲嘱咐“我”的话。在完成这一步之后,我又让学生分组讨论,后两种眼睛(疲倦而闪着亮光,闪着泪花;严厉逼人)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读?想象母亲嘱咐“我”的话。学生分组讨论热烈,在汇报时答案各异。特别是母亲嘱咐“我”的话想像丰富,合情合理。如当我帮妈妈给菜苗浇水、除草、捉虫时,妈妈的眼睛闪着光芒。有一个小组长有了不同的答案:①孩子,你真乖。②孩子,长大了要多干活。③孩子,记住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④孩子,只有勤劳才会有收获。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孩子的语言智能,人际交柱智能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展示和发展。三、构建阅读教学大课堂。“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给我们提出的目标。1、补充课文材料。语文学习应当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即课本,并且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为我们教学服务。文本材料总是时代、社会和生活的真实反映,与其相关的丰富的背景材料是文本的有力补充。在研读中,如果教师能重视背景材料的运用,对于促进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丰富学生知识是大有裨益的。如《五月端阳》一文,学生在阅读端午节来历时,作以下的补充: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战国后期,楚国丹阳人(湖北秭归县人),他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一生都和他的祖国命运息息相关。在内政方面,主张选贤授能,修明法度,改革时弊,限制贵族权利;在外交方面主张联齐抗秦,由于他在内政外交上的努力,楚国曾出现“国富强而法立”的政治局面。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对中国诗体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从1852年起,他的诗歌就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1953年他又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通过这样的介绍,开扩了学生的眼界,拓宽了学习语文的时间和空间,实现了“用教材教”。2、由课内引向课外。作为教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有机扩大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对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对发展儿童的想像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儿童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促进儿童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的做法是:发动学生捐书,建立图书角。这样使学生感到阅读课外书和学习课本一样重要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标题: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09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