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德育论模拟试卷(一)
一选择题1狭义的德育专指AA.道德教育B.政治教育C思想教育D法制教育2.我国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之一是受CA.美国教育学的影响B。德国教育学的影响C.苏联教育学的影响D。英国教育学的影响3.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是BA.思想教育B.政治教育C.道德教育D.法制教育4.我国德育中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社会主义制度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属于BA.思想教育的范畴B.政治教育的范畴C.道德教育的范畴D.法制教育的范畴5.长期以来,我国德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侧重BA.思想教育部门B。政治教育部门C.道德教育部门D.法制教育6.德育外延的界定应当遵循“守一望多”的原则。“守一”指的是CA.思想教育B.政治教育C.道德教育D.法制教育7.率先提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拉开了道德教育本质讨论序幕的学者是BA.王逢贤B.鲁洁C.班华D.钟启泉8.德育对精神文化的传递与保存、改造与创新,指的是它的AA.文化功能B.政治功能C.经济功能D.自然性功能9.德育能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素质,这体现了它的CA.文化功能B.政治功能C.经济功能D.自然性功能10.学校德育通过系统的德育学科课程,可以向学生传播一定的政治理论,这体现了它的CA.文化功能B.经济功能C.政治功能D.自然性功能11.学校德育通过哲学及各科教学可以在新一代的思想上系统、完整地树立起作为世界观一部分的新的人生观、自然观,这体现了它的DA.文化功能B.经济功能C.政治功能D.自然性功能12.通过德育形成和发展个体品德的内容结构,这体现了德育的DA.文化功能B.政治功能C.自然性功能D.个体发展功能13.通过德育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是德育的DA.文化功能B.自然性功能C.个体发展功能D.个体享用性功能14.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德育目的产生于德育活动之前,这体现了德育目的的AA.超越性B.可能性C.预见性D.教育性15.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的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是德育的BA.调控功能B.导向功能C.评价功能D.制约功能16.认为德育目的应该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超越于一切利已欲望之上的“超人”,即具有“神性”的人。,这是德育的AA.神学目的论B.个人中心目的论C.社会中心目的论D.教师中心目的论17.强调个人价值的权威性和独特性,认为德育目的在于提升受教育者个体的价值,使他们真正成为道德的主体,实现道德上的自由或自治。这是德育的BA.神学目的论B.个人中心目的论C.社会中心目的论D.教师中心目的论18.认为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是德育的CA.神学目的论B.个人中心目的论C.社会中心目的论D.教师中心目的论19.德育的神学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AA.托马斯·阿奎那B.卢梭C.涂尔干D.布鲁纳20.德育的个人中心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BA.托马斯·阿奎那B.卢梭C.涂尔干D.布鲁纳21.儿童(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是CA.无律阶段B.他律阶段C.自律阶段D.自由阶段22.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BA.品德认识B.品德情感C.品德意志D.品德行为23.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进行肯定和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从而控制其品德发展的方向的德育方法是DA.自我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情感陶冶法D.品德平价法24.德育的社会中心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CA.托马斯·阿奎那B.卢梭C.涂尔干D.布鲁纳25.我国《小学德育大纲》颁布于BA.1983年B.1993年C.1995年D.2000年26.我国《中学德育大纲》颁布于CA.1983年B.。1993年C.1995年D.2000年27.德育内容与生活、劳动融为一体,在呈示形式上具有非专门、不自觉的特点的是AA.原始社会的德育内容B.古代的学校德育内容C.现代的学校德育内容D.后现代的德育内容28.道德法则本身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德育内容呈示形式上具有绝对灌输特色的是BA.原始社会的德育内容B.古代的学校德育内容C.现代的学校德育内容D.后现代的德育内容29.学校德育由对灌输模式的批判走向对自主道德、理性能力等等的强调,德育内容的呈示形式方面开始出现许多尊重道德学习主体性的努力的是CA.原始社会的德育内容B.古代的学校德育内容C.现代的学校德育内容D.后现代的德育内容30.以生活为基础来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真正奠基于生活的基石之上,在性质上应AA.凸显生活性B.实践道德生活C.取材于现实生活D.通过实际的生活31.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A.弗洛伊德B.柯尔伯格C.班杜拉D.杜威32.道德教育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BA.弗洛伊德B.柯尔伯格C.班杜拉D.杜威33.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A.弗洛伊德B.柯尔伯格C.班杜拉D.杜威34.精神分析学派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关心AA.个体内部的冲动、思想、感情B.外显的行为。C.道德判断力的发展D.隐性课程的设计35.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天生的无意识结构部分是AA.本我B.自我C.超我D.无我36.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控制本我,但是以来自本我的能量为依托的是BA.本我B.自我C.超我D.无我37.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作为人格的象征、社会道德的代表,是人格的最后形式而且是最文明部分的是CA.本我B.自我C.超我D.无我38.柯尔伯格进行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研究时采用的方法是BA.“对偶故事法”B.“两难故事法”C.“推理故事法”D.“自述故事法”39.根据柯尔怕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1)的儿童是A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B.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C.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成为“好孩子”)为定向D.以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为定向40.根据柯尔伯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2)的儿童是BA.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B.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C.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成为“好孩子”)为定向D.以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为定向二名词解释1.政治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2.德育的文化功能:是指德育对精神文化的传递与保存、改造与创新3.德育的经济功能:是指学校德育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特定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些素质正是经济活动所必需的),而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4.德育的享用功能:即是说,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5.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6.德育的神学目的论:这种目的论认为德育目的应该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超越于一切利已欲望之上的“超人”,即具有“神性”的人。7.德育的个人中心目的论:即个人本位论,其基本观点是德育是使人性得到完善的手段.德育目的应该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和道德需要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它强调个人价值的权威性和独特性,认为德育目的在于提升受教育者个体的价值,使他们真正成为道德的主体,实现道德上的自由或自治。8.德育的社会中心目的论:即社会本位论,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9.他律:是指那种不重视人的价值,靠外部力量使人接受一定的道德观念和履行一定的道德规范,并依靠社会舆论和社会奖惩等为动力,促使人在思想上和言行上循规蹈矩。10.自律:是指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和驱动力依靠理性、信念和道德良心,依靠内心自觉,而不是靠外力强制。它尊重人的价值,强调自主、自治和自我教育,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性智慧、潜能及创造力11.品德行为:也叫思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做出的反映,是实现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以及品德需要产生的行为意向及其外部表现12.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的方法13.自我体验:伴随自我道德认知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对自己思想、言论、行为作价值判断时产生的道德情感三简答题400字1.德育泛政治化的表现有哪些?(1)在思维定势中,把道德教育与政治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考虑德育问题时,重政治而轻道德。(2)在德育的实际实施中,出现道德教育完全政治化的倾向。(3)在日常社会生活和德育过程中,人们往往持一中政治的立场和尺度,来认识道德问题,把一些本来纯属道德教育与评价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解决2.德育泛政治化的后果是什么?(1)它伤害了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2)道德教育的过于政治化,也伤害了政治思想工作的顺利展开(3)它还使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畸形化。3.政治与道德有何区别?(1)政治强调服从,道德则以自愿为基础。政治可以通过国家机器等强制手段来推行,道德却以社会舆论和个人良心为机器。(2)政治只存在于阶级社会,它必将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而道德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便伴随人类社会,它与人类社会公存亡。(3)内容不同:任何社会的政治都是直接为维护或变革某种生产关系服务的,它的内容涉及阶级、国家、政党、民族、国际政治等方方面面;而道德反映的是个人、家庭、阶层、阶级等社会关系,它涉及个体的生存,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4)存在方式不同:政治的存在方式大多是显性的和成文的,而道德的存在方式既有显性的、成文的,也有隐性的、不成文的,如各种社会准则、义务、责任往往是显性的、成文的,图腾、禁忌、风俗等则是隐性的、不成文的。(5)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密切程度不同:政治比道德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密切程度高。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也在最大程度上捍卫着经济基础;而道德对于经济基础的反映却具有间接性和滞后性的特点。(6)对于社会存在的作用在范围和程度上有差别:政治对社会存在的作用更及时和直接;而道德对社会存在的作用则更广泛和持久。4.如何界定德育的外延?有关德育外延的界定应当遵循“守一望多”的原则。一、所谓“守一”,即严格意义上的德育只能指道德教育二、不仅要“守一”,而且也要“望多”。“望多”的意思有两条,一是思想、政治信仰的确立等本身是重要的,所以要望多,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等与道德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望多”,从而加强学校道德教育本身。5.学校德育功利化的特征及其表现?(1)德育功利化的特征:①表面性:只注重德育的外在功能,看重社会的眼前利益,因而短期行为严重。社会出现什么要求,德育便去抓什么。②片面性:德育要求单一化,注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机械训练,而忽视情感体验和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与选择能力的培养。③成人化:德育以成人的观念、标准来要求中小学生,使德育要求不切实际,既空且虚。一刀切:即按同一模式标准、方法来要求、教育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他们个性品质的多样性、层次性。(2)德育功利化的表现:①政治化倾向②只关注社会即时需要,忽视对人的基本品德素质的设定和对未来人才品德素质的预测和规划。③德育知识化④德育过程简单化、形式化,追求所谓立竿见影的“效果”具体表现为:第一,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第二,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在德育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德育过程形式化明显。德育过程没有形成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完整体系.而是单纯地强调某一方面或某一针对性的教育,往往容易造成追求表面的形式化的东西。6.德育文化功能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德育的文化功能,是指德育对精神文化的传递与保存、改造与
本文标题:德育论模拟试卷(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18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