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习“余梦伦班组”管理经验总结第五车间马建统二〇一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学习“余梦伦班组”管理经验总结近日,根据公司的安排,我们组织学习了“余梦伦班组”的先进事迹,学习后颇为感慨。“余梦伦班组”的先进事迹不仅使我们学习到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同时余梦伦院士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令人敬佩,这对我们的工作能够产生巨大的动力。余梦伦院士1936年生于上海,原籍浙江余姚,如今已有76岁的高龄。他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学系力学专业,1958年转学计算数学专业,1960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一部十一室一组,—直从事弹道工程设计工作,余梦伦院士在航天战线已奋斗了40多个春秋,为我国弹道式导弹和大型运载火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从近程到远程火箭,从低轨道到地球同步转道运载火箭等多种火箭的弹道设计中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技术成果,是我国弹道式运载火箭弹道设计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是我国航天飞行力学和火箭弹道设计的著名专家。由于工作业绩突出,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多年的设计生涯,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余梦伦成了行业内的权威。余梦伦常说:“我没有别的奢望,我最幸福的人生状态就是永远工作在科研一线,对我最好的奖励就是组织用我的名字命名一个班组”。提起班组,人们自然想到工厂车间里的班组。其实还有一种班组叫科研班组。被誉为“航天第一班组”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一部十一室一组,也叫弹道制导及精度分析工程组。这个工程组由17人组2成,平均年龄不到30岁,却承担了中国大部分火箭飞天轨道的设计任务,成为中国航天弹道设计领域的龙头,创造出了一个个令世界瞩目、国人自豪的奇迹。当“长征火箭”将宇航员送入太空时,当长征火箭托举“嫦娥”奔向月宫时,人们可曾想过是谁设计了火箭飞天的道路?这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一部完成的。在余梦伦身先士卒的影响下,这个人才辈出、创新为魂、精诚协作的团队,诠释了“不同轨道、相同梦想、弹道有痕、进取无疆”的报国理念。2008年,为了发扬余梦伦院士的精神,航天集团公司将余梦伦所在的第一研究院一部被命名为“余梦伦班组”,“余梦伦班组”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以院士名字命名的高科技创新型班组。通过学习余梦伦班组的先进事迹,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的收获:1、要注重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余梦伦班组”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不同轨道、相同梦想,弹道有痕、进取无疆”。16个大字,展现了这个弹道设计班组的形象。他们中的每一个人,虽然发展轨迹各不相同,但都怀揣着对弹道设计相同的热爱和追求,就像太阳系不同轨道的行星那样,围绕着同一个中心旋转,而每条轨道的交汇和融合处,便会闪现出班组的精彩亮点:创新、人才、合作……这种运行模式形象地被称之为“太阳系团队”。“余梦伦班组”正是这种团队精神的的集中体现。班组是企业最小的组织细胞,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核心和基石,班组建设应该成为我们常抓不懈的一项战略工程。当今社会生产已进入大联合的时代,特别像在我们这样的企业,要完成各项下达的任务,就必须使班组成员团结在一起,一个人力量总是渺小的,俗话说:“一个人即使全身3是铁,又能打几个钉呢?”只有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才能战胜一切困难,也才能顺利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2、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余梦伦班组”由17位博士、硕士所组成,平均年龄不足30岁。人称这个班组为青年“特种战斗组”,是什么使班组青年人能迅速适应岗位并承担重任呢?现任余梦伦班组组长常武权说:“一个员工的成长历程比喻为火箭的发射过程,第一阶段是加添燃料、助推起飞,针对刚来班组的员工,班组为他们准备了‘设计指导体系’和‘专业小贴士,完成的员工的“起飞”阶段,第二阶段便进入“导引领航、带领绕飞”阶段。这时候,新员工被指定“老师”,通过“老带新”,获得实际工作的指导,同时班组还定期举办“专家论坛”,学习老专家的经验进行培养。当技术上能够独当一面时,员工就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承担重任、鼓励领飞”,就像火箭速度增加,最终绕太阳飞行一样。班组让他们参加发射任务接受磨练、参与国际交流追踪学术前沿、设计新型号弹道方案,通过实践摸索,逐步成为本专业的专家、技术带头人。在我们的企业里,也同样存在新职工的培养问题,我们要充分发挥老职工的技术优势,对新职工进行“传帮带”,为使新职工尽快胜任本职工作,并能承担重任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万古长青。3、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艺术,在管理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余梦伦班组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融入班组工作的每个环节、4每个细节中。通过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完善的班组管理体系,去实现班组培养人、提升人、成就人的大目标。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团队科技含量不高,我们没有余梦伦的专业知识,但我想出色地完成工作、渴望成功,渴望实现自身价值是所有人的希望。因此,在管理上要充分征求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让员工们有主人翁的意识,并有归属感。在选拔人才中,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职工的潜能和聪明才智,使个人的价值与企业价值统一起来。这样我们的企业才能有竞争力。4、要时刻有创新意识“余梦伦班组”在工作中时刻有种创新氛围。在创新管理上,“余梦伦班组”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即“三步跨越”创新法:第一步重基础,倡导数学模型、技术成果和设计经验的共享;第二步重效率,要求每位员工在设计弹道时,第一次用一个月时间,第二次用一周,第三次就必须在一天之内完成,通过这种方法,促使员工精通各种设计方法,并自主开发出适应多种任务的新设计工具;第三步重突破,推行新老结合、学研结合、中外结合、工程应用与理论研究结合、预研与技术应用结合,以此促使已经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员工持续保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超越前人的追求。正在这样的环境中,“余梦伦班组”每一个人形成了一种“不突破不行”的思维习惯。余梦伦院士因为创新设计,解决了多项难题,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大奖。我公司由于产品的性质,我们长期在一个“没有竞争”的环境里生存,没有危机意识,市场经济的危机在这里并不明显。然而世界经济突飞5猛进,技术日新月异,今天不学习,明天就会落后于别人。目前公司正在开展“经益管理“,我们深感自己真是一只“井底之蛙”,目前兰铀公司不论在核工业内部、还是在国内同行中都不占什么优势,更不能与国外的先进企业、大公司相比了。目前公司进行的“经益管理”就是要逐步缩小与先进企业在人才开发、成本控制、增加利润等等方面的差距,为把公司力争建设成“一流的核燃料基地”而奋斗。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是一滩死水,只有时刻有创新意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也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道理吧。5、要有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社会上把升官发财当做自己的唯一追求,把人生理解为享乐,把发财当做实现人生的价值。学习余梦伦院士的事迹后,认为余梦伦才是真正的“富有者”,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楷模。余梦伦如果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如果没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理想,一位1960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名牌大学生,老牌科学家,最终只当了个班长的“官”,那他早就跳槽了。以他的学历、能力当个什么主任、局长之类的应该不成问题。但执着的信念使他没有那么多的杂念,在自己的岗位上奋斗了一生,最终得到了“圈”内人的肯定,同时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称赞和学习。如今余梦伦科学家已经76岁高龄,但他仍然发挥着自己的余热,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同志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发挥着自己的能量。总之,通过学习余梦伦班组的管理和余梦伦的精神,我们收获颇多,感触很深。这不仅增加了管理经验和知识,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班组虽小,但作用巨大,个人虽小、但潜力巨大。只有发挥每一个职6工的创造力,必将实现兰铀公司的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华崛起作出更大的贡献。感谢公司提供这样的机会。第五车间马建统2012.7.24
本文标题:学习余梦伦班组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867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