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绪论一、市政的含义和特征1、什么是市政?市政主体凭借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影响、作用于市政客体,以达到既定管理目标的活动及其过程。注意理解:市政主体:公共权力机关市政客体:市政主体的管理行为涉及的领域和内容市政的表现形式:各种公共政策市政的目的: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市政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决策、执行、监督、评估)2、市政的特征政治性(阶级性):由市政核心主体所决定系统整体性:由众多要素相互联结、相互制约构成综合性:涉及领域众多、内容繁杂、管理对象多元、动态性: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双重性:上一个管理层级的要求与城市自身的实际需求二、市政的历史演变1、西方市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2、中国市政的发展(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国市政的特点:(1)市政建制的双重性:专门市政型行政建制地域型地方行政建制(2)市政职能内容丰富广泛(3)市政结构的同一性、层次性(4)法律地位的非自治性3、现代市政的发展趋势:市政职能变化市政主体角色的转变管理结构日益精简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三、市政学的学科性质1、研究对象是研究城市公共权力机构对城市有关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着眼点:从城市政治与城市行政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如何提高城市国家行政机关管理的有效性。(主要涉及市政主客体、市政管理对策和规律)2、市政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四、研究市政学的方法和意义方法:系统的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意义:可以更加科学地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进一步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市政管理的专门人才。第二章城市系统一、城市的性质、特征及历史发展概况特征:第一,人口集中的程度较高,密度大,而且异质性强。第二,经济和各种活动经常性地发生,各种职业门类多。第三,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社会结构复杂,而且还有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性的生活方式。第四,家庭的规模和职能在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以业缘关系为主。第五,城市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第六,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发展概况:形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世界文明发源地发展阶段:古代城市中古城市(封建城市阶段)近代城市现代城市二、城市化1、城市化概述指农村人口不断转变为城市人口,农村社区不断城市社区,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目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最早进入城市化的国家是英国,其在1900年就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特点:范围广、速度快、分布不平衡、出现逆城市化类型:集中型与扩散型积极型与消极型向心型与离心型飞地型与连续型衡量指标:单一型的——城市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复合型的——反映城市化速度、质量及水平影响与后果:第一,带来生产方式的变化第二,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第三,改变了社会人口和职业结构第四,引起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第五,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2、中国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分期:第一,起步与正常发展阶段(1949-1957)第二,过度发展阶段(1958-1960)第三,调整阶段(1961-1965)第四,严重停滞阶段(1965-1976)、第五,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现在)特点:第一,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主导(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受政府控制;城市初始阶段的资金积累以政府政策为保障;城市化速度受政府控制。)第二,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是体现为城乡协调发展。第三,人口压力大,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第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第五,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方针政策:第一,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但要严格控制大城市的用地规模和人口数量的增长。第二,强化中等城市的功能第三,合理发展小城市三、城市的结构、功能与类型(一)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各组成要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形式和方式,以及由此形成不同要素之间的存在状态。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是城市结构的主要内容。1、城市的经济结构:是城市经济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存形式和方式。它是城市生产力结构和城市生产关系结构的统一体。城市生产力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就业结构经济组织结构城市生产关系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1)城市的产业结构:指的是三类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产业结构有一个不断变动和演进的过程。(2)城市所有制结构指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我国现阶段城市建立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层次所有制结构。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长期共同发展。(3)城市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4)城市企业结构:企业技术结构与企业规模结构2、城市的社会结构(狭义的观点)(1)城市的政治结构第一,各种城市社会组织的构成、相互关系及其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第二,城市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政治关系。(2)城市的文化结构(狭义)(3)城市的人口结构第一,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等)第二,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由社会因素决定的城市人口构成,如:经济水平、经济制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一是城市人口的户籍结构二是城市人口的就业结构(城市指城市劳动力就业的形式、渠道组成和城市劳动力在各部门、各行业的就业比例。)此外,城市的人口结构还表现为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结构、家庭结构、宗教结构、民族结构等。3、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三种表现形式:城市密度城市布局城市形态(道路网、街区、节点、城市用地、城市发展轴等)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4、城市总体结构的优化(1)实现社会总生产过程四个基本环节的平衡(生产、分配、交换、消费)(2)实现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平衡(3)实现社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4)实现各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5)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6)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多种功能(二)城市功能含义: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类型:共同功能(区分城市与乡村的界线)主导功能(在各功能中处于突出地位和起主导作用,它影响或左右着城市其它功能的运行,甚至决定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特殊功能(表明城市的个性,区分的是城市之间的界线)综合功能影响城市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一是自然条件(交通、资源等)二是城市的经济实力及其主导产业三是行政区划四是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影响城市功能的优化:(1)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2)因势利导地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3)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内部功能。(三)城市类型1、城市分类的意义和原则城市分类是指根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划分城市的类属,以把握城市之间的区别。意义:第一、有利于我们分析研究城市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城市共性与个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有助于我们掌握各种类型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更好地分类指导管理城市的发展。原则:一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二是经济分类的要求与行政分类的现状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城市功能要求与城市功能现状相结合;四是全面综合的原则2、我国城市的分类(1)按照城市的性质或功能分类:综合性城市、工业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商业金融城市、风景旅游城市等(2)按照城市的行政地位分类:直辖市、副省级市(15个)、地级市、县级市。(3)按照城市的人口规模分类:特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以上大城市——人口在50-100万之间中等城市——人口在20-50万之间小城市——人口在20万以下(4)按照城市地理位置分类:沿海城市、沿江城市、内地城市、边境城市第三章市政体系及其过程一、市政体系——城市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与制度的体现,是城市政治组织与政治制度的有机统一。具体包括:市政主体(参与市政活动的各类组织)市政主体运行的规则与规范(一)城市国家机关1、市人民代表大会——城市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城市的行政区划内代表广大市民行使国家权力。产生的途径: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任期;五年权力: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地方立法权议事规则: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每年召开一次例会常设机关——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城市国家权力的机关。由市人大在代表中选举产生,对市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组成:与具体城市行政地位相一致职权:2、城市行政机关——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城市最高的国家行政机关。双重统属关系:上一级行政机关同级的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组成:领导体制:行政首长负责制(市人民政府实行市长负责制,市长在市人民政府的全面工作中负有全面负责,有全面领导权、最高决定权、人事提名和任免权)市人民政府的职权:市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宏观的管理或综合协调工作)专业管理机构(负责某一方面的具体事务)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政府及社会事务自身进行监督管理)安全司法机构内部事务管理机构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置,应坚持的原则有:需要原则、精干原则、法制原则、效能原则3、城市司法机关(1)市人民法院——是市的审判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以合议制形式进行审判。市人民法院根据城市的行政地位设置市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应坚持的原则:第一,独立行使审判权第二,对一切审判对象,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有任何特权。第三,各少数民族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第四,公开审判(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第五,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2)人民检察院——是市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代表国家独立行使检察权市人民检察院根据城市行政地位的不同分别设置:职权:市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活动必须坚持的原则:第一,实事求是原则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第三,检察独立原则第四,法制原则第五,双重领导原则第六,互相配合原则(二)非国家机关的市政主体1、中国共产党组织市党员代表大会——市级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市委员会——市党代会闭会期间党的常高领导机构市委常委——市委的核心机构,人数要求为单数,具体与城市行政地位相一致。市纪委——党的纪律检查与监督机构2、各民主党派——参政党,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3、市政协——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二、市政过程(一)市政决策1、市政决策主体(1)市委——(2)市人民代表大会——(3)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决策的主要形式: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专题性会议区县长会议2、基本原则第一、信息原则(信息要尽可能周全)第二、预测原则(科学预测是立足于现实,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第三、可行性原则(具备能够变为现实的条件)第四、系统原则(全面)第五、择优原则(通过评估、论证,选择最佳)第六、民主原则3、市政决策的程序(运行过程)政府:第一、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市政决策的起点)第二、拟定备选方案(多个,它主要是围绕怎么解决问题这一中心)第三、选择最佳方案。第四、评估论证。(二)市政执行过程1、准备阶段确定方案——怎么做?落实部门、机构、人员——谁做?思想动员——为什么做?物质准备——经费、场所、通讯设备、交通工具2、具体实施方法手段沟通与协调监督与控制政策、计划调整、完善3、评估总结(三)市政监督体系:内部监督:上级对下级监督下级对上级监督同级相互之间的横向监督审计监督监察监督外部监督:政党监督、立法监督、司法监督社会团体、个人监督监督三、市政过程中的公民参与1、公民参与的功能其一,对城市公民个人的意义(合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培育合格公民的手段等)。其二,对城市社会发展的意义(调整与平衡社会与国家的结构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塑造规则意识和诚信观念、广泛调动社会的智识、集思而广益。其三,对于城市政府治理的意义(克服政治权力的僵化、有效
本文标题:市政管理学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871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