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上册)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上册)第一课时动物怎样生活教学目标1.知道某种被观察动物的显著观察特征和行为特征;2.能根据提供的观察事项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观察、讨论和搜集相关信息;3.进一步增强对植物和动物特征进行探索的兴趣,初步获得对有生命的物体多样性的认识;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用的6种及以上的典型动物图片、观察事项记录单每组一份。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引导语:(教材第一段)·请学生说说平时见过的动物。2.分小组对选定的一种动物进行观察,教师可适当提供一些图片或文字资料。观察记录单设计如下:·它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各个部分是什么样的?·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有哪些基本的生活需要?(此项有一定难度,教师可考虑使用)·这种动物的食物是什么?从哪里获得食物?怎样吃食物?它也排泄废物吗?·这种动物的生长发育经历了哪些过程?·这种动物怎样繁殖后代?·这种动物怎样运动?·这种动物会对光、震动、声音等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反应?3.小组对观察与讨论结果进行汇报;4.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自评和相互评价;5.在课外进一步进行观察和搜集相关资料,以补充记录单。第二课时形形色色的动物教学目标1.知道世界上的动物不仅身体构造不同,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也不同;2.初步了解常见的6类动物分类方法: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类、爬行类、两栖类。3.初步了解6类动物的主要特点。4.能通过小组形式讨论、整理、总结出6类动物的主要特点。5.能通过合作形式整理总结出动物的动物的共同特征。6.培养小组分工、整理信息的能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用的6种典型动物图片以及其他多种相关动物的图片、小组的信息记录整理单(见教材)。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提供6种典型动物的图片,引入教材第一段。2.寻找相似的动物的活动·提供丰富的动物图片,先找出一种与猫、鸽子、金鱼、甲鱼、青蛙、蜻蜓相似的动物。·说说为什么这样找?/这样找的理由是什么?/它们怎样相似?·分组将其他的动物分别归类。3.逐步建立浅近的概念·将看法一致的动物分别列在表格中。·说说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初步抽象出共同特征)·将看法不一致的动物罗列出来。·各方面陈述各自的理由。·运用先前达成的共同特征来分析该种动物,如果看法达成一致则列入表格,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教师则提供进一步的资料(主要是形体特征和行为方面的)·进一步抽象各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并为每类动物命名。·提供科学家的分类依据和命名方法,交流:“我们的看法与科学家的分类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修改和补充?”·还有哪些动物和这6类动物都不相似?蜗牛是哪类动物呢?4.寻找动物的共同特点·引导语:这些动物有哪些共同特点?·小组讨论。·交流,达成一致。·教师总结动物的共同特征。第三课时植物怎样生存教学目标1.知道多数的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阳光、空气、水制成的。2.知道绿叶能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洁净空气,气孔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3.了解海尔蒙的科学实验,初步了解植物气孔在放大镜下的样子。4.经历对植物养料的探究过程,主要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5.培养学生不懈的探究精神。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用的植物光合作用挂图或演示图片,可供顺利观察的显微镜下的植物气孔(按条件分组观察)。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动物吃食物,这些食物可提供动物生长和生存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生长和生存需不需要食物呢?·讨论:植物生长需要的养料是从哪里得到的呢?(干脆利落地提出问题,教材中的“植物的养料是什么”可能不是一个好的科学问题)2.作出假设·说说各自的想法和理由,教师罗列出来。(说出理由很重要)·(从“与植物最直接关系的土壤”开始研究),植物真的是从土壤中获得食物的吗?教师板书:植物从土壤中获得食物。·怎样证明这个假设?3.实验设计过程·讨论:学生的实验设计过程。4.验证和结论。·交流实验设计过程。·提供海尔蒙实验的前半段,即“……这是怎么回事呢?”·阅读资料,海尔蒙是怎样猜测的?实验是怎样做的?海尔蒙的实验证明了什么?5.进一步假设。·先让学生进一步假设。·阅读资料“……一定是从雨水中得到的。”海尔蒙又是怎样作进一步猜测的?·讨论交流:“从资料中,你认为我们应该从海尔蒙身上学习什么?”·“海尔蒙的这个结论正确吗?为什么?”·“我们不知道海尔蒙是怎样继续他的实验的,如果你来设计实验证明的话,你想怎样做?”6.了解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如果认为不正确,那么,植物的生长养料主要从哪里来呢?”·阅读资料:课文第三四段。·说说植物利用什么能量、什么器官、什么原料在体内制造食物?·教师利用挂图或图片讲解(初步地)光合作用的过程,“在光合作用下,植物制造出氧气和淀粉,这些淀粉是植物生长的食物来源,也是动物生长的食物来源”。·讨论交流:植物的生长与环境、与人们有什么关系?7.观察气孔活动。·说说空气和水是怎样进入植物的身体里去的?·学生:水是有植物的根吸收的,空气是……·教师出示叶的气孔图片,解释气孔的作用。·分组观察显微镜下的叶子气孔。6.作业利用课外时间收集各种各样的植物以及有关植物的资料。第四课时植物的根和茎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依靠根来吸收水分和养料;2.知道植物的茎能输送水分和养料;3.能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的实验;4.能通过小组讨论出植物吸收水分的改进方案;5.能按照教材提示的方式进行实验活动;6.经历对问题不断深入探究的过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供小组研究的材料:多种多样的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食用油;滴管;剪刀;两个装有不同颜色的水杯。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分和养料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达到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呢?·引导学生作出解释——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养料,茎把水分和养料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2.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提出研究问题: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和养料吗?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学生讨论和提出种种初步的方案;·交流和指导:··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用什么样的容器装水能容易的看到实验的现象?··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有没有减少?··怎样保证试管中的水不散发(蒸发)到空气中去?··你预测试管中的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制作实验装置,并放置在阳光照射的地方。·交流:根在植物的生长中还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教师出示已经提前做的实验结果,让学生得到植物用根吸收水分和养料的结论。3.设计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茎的实物或图片。·说说植物的茎有哪些作用?·交流:有什么证据或方法可以证明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阅读教材中验证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的实验。·小组讨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教师出示实验装置,并让某学生进行操作。·预测:植物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4.作业·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进一步实验和观察。·收集和阅读各种植物的资料,带少儿植物图册一类的书,为后续的学习做准备。第五课时形形色色的植物教学目标1.知道大部分常见的植物都经历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生长阶段;2.知道大部分常见的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植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许多种;3.知道大部分常见的植物的身体分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部分;4.知道并理解植物的蒸腾作用;5.初步了解环境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或适应);6.能以小组形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和交流;7.能概括出植物的共同特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凤仙花生长各阶段图(三下册)、多种多样的植物图片、植物向光性演示实验(在几天前应开始准备,教学时揭示实验结果);小组活动材料:大的透明塑料袋、盆栽植物或校园中的小型植物、相关植物图册书籍、学习单。教学活动过程1.交流。·汇集学生带来的各种植物、植物书籍等资料,把学生所说的各种植物的名称一一列出来。·教师提供其他可供小组研究活动的资料。2.植物个体特征的复习与学习。·出示凤仙花有关生长过程图片与资料。·凤仙花的一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凤仙花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凤仙花的身体结构可以分为哪6个部分?3.植物群体特征的学习。·出示更多植物的图片或活体。·小组研究活动:·选择一种典型或常见的植物进行小组研究。·讨论完成学习单:(项目包括:植物名称、生长阶段、繁殖方式、身体结构、生长环境、其他特点等)·小组交流4.植物对环境刺激的反应·问:植物能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吗?你有什么证据或例子?·教师讲授一些植物对周围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例子。·教师出示植物向光性演示实验装置,讲解实验原理,并揭示实验结果。·让学生尝试解释现象。5.植物叶的蒸腾作用实验。·学生按教材所示方法进行小组实验准备。·猜想实验结果。·学生实验活动。·学生对实验现象作做出自己的解释。·说说植物的蒸腾作用对环境、气候、人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好处。6.植物共同特征的提炼。·小组讨论并在学习单中写出植物的共同特征。·交流。第六课时动物和植物教学目标1.知道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没有生命的物体叫非生物;2.知道人类是生物,有与其他生物相类似的特点和需要;3.能通过讨论归纳出生物的特征;4.能区分和判断什么是生物,什么是非生物。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各种物体的图片教学活动过程1.复习引入。·出示各种植物的图片,回忆植物的共同特点,在圆圈中填写;·出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回忆动物的共同特点,在圆圈中填写;2.寻找动植物之间的不同点。·小组讨论动植物之间的不同点;·汇报交流;3.寻找动植物之间的相同点。·小组讨论并填写动植物之间的相同点;·观察动植物的相同点,说说还有没有其他的相同点;·根据动植物的共同点,给它们取一个共同的名字——生物。·说说常见的周围的生物。4.非生物的概念。·说说周围有哪些物体不是生物?·非生物具有什么特点?·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属于非生物。5.运用概念。·出示各种物体图片,说说这些物体属于“生物”还是“非生物”,为什么?·出示一些能产生认知冲突的物体:火(现象)、计算机、人等。·教师讲解:人类是生物,有与其他生物相类似的特点和需要。·讨论:人与其他生物相比,在哪些地方更为突出?·讨论: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第一课时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学目标知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主要特征。2.能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被溶解。3.能观察比较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4.能根据物质在水中的变化结果归纳出溶解的特征。5.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和归纳能力。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用:五个透明的杯子、水槽、食盐、面粉、沙、高锰酸钾、砂糖、漏斗、滤纸、铁架台。教学活动过程沙和食盐哪个溶解了?·取一小勺食盐和一小勺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用筷子轻轻搅拌后,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交流:食盐和沙在水中的不同变化。·讨论:哪些现象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溶解了”?哪些现象可以判断出“沙在水里没有溶解”?·尝试用过滤的方法来分离盐水混合物和沙水混合物。2.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食盐在水里很快地溶解,形成了盐的水溶液。沙在水中却很难被溶解。面粉在水中会溶解吗?·取一小勺面粉,放在一个盛水的玻璃杯里,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用筷子轻轻搅拌,再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分别比较面粉和食盐、面粉和沙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地方?·用过滤的方法来分离面粉和水的混合物。·比较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更像沙还是更像食盐?3.观察高锰酸钾和砂糖在水中的变化·在两杯水中各放入一小粒高锰酸钾和一小勺砂糖,观察它们在水中的变化。·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砂糖和水的变化。·用筷子轻轻搅拌高锰酸钾和砂糖,观察它们在水中的变化。·问:高锰酸钾和砂糖在水中溶解了吗?·有什么证据来说明高锰酸钾和砂糖在水中溶解了?·想象:根据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来想象砂糖在水中的变化过程。4.整理我们的观察研究结果·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变成的微粒大小在水中的分布是否沉淀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溶解还是不溶解·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
本文标题: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38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