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伦敦规划分析城市发展与动力作业组员:唐嘉曼、陈友杰、黎达栋、莫瑞欣、梁少云、吕燕华社会背景城市简介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距离泰晤士河入海口88公里。是由城墙,环路,南北环线和25号高速公路包围着的.泰晤士河与Lee河,铁路跨线桥和干道,造成了更细致的格局。罗马路,Westway,辐射状立交,以及Kingsland,等各个路穿城而过,地貌特点和距离都被拉近了。公园和起伏的土地是对城市格局的良好补偿。社会背景伦敦市有700万人,如果按大都市区来计算有1800万人。与纽约和东京一样,伦敦也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有许多跨国公司的总部落户于伦敦市中心。伦敦是英国政治、商业、金融、文化和旅游的中心,有着2000年的悠久历史,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过去曾有几年,伦敦的人口和工作机会减少并且流向周边地区。伦敦是在莫斯科之后是欧洲第二个大城市。伦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代王朝建都此地。到17世纪时伦敦已经是當時大英帝國乃至欧洲最大的都市。1666年的倫敦大火災毁坏了伦敦城内大部分的建筑,但大火后伦敦又立即开始了10年間的重建,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的开通,公共汽车的营运,以及联系四方的铁路线,使伦敦的市容与交通面貌一新。伦敦市在19世纪后半期居住人口突降,大量建筑新建,从一座乔治风貌的城转而成为维多利亚特色的城.1965年官方将伦敦改名为大伦敦,大伦敦由伦敦城(CityofLondon)、东伦敦、西伦敦、南区、港口区等个33个行政区(Borough)组成,人口667余万。战后的重新开发——对南岸的长期规划,东段的改造,泰晤士河入口拓展,以及许多建成区场地的改造——体现了伦敦永不停息的变革的另一种转折,确保其与城市风格更加融为一体。社会背景•工业革命之后,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的工商业向机器向大生产转型,直接带来了城市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工业和人口的增长都集中在英格兰南部和中部,尤其是在伦敦周围。当时全国只有伦敦及其附近地区以及英格兰中部的就业增长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就业率的高升,带来了伦敦人口的高涨和城市空间的扩张。据统计,1600年的伦敦市区的面积只有750公顷,1726年即增加至9160公顷,扩大了12倍之多。从下图中就可以看到伦敦城市空间的急剧扩展。巴罗报告:当美国人热衷于修饰华丽的城市外表,努力赶超欧洲时,作为工业革命发祥地的英国,已有3/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但英国的传统工业及其聚集地开始出现衰落的端倪。与此同时,新工业向南的迁移使得人口向包括伦敦的大城市集中。1937年,英政府授权巴罗为主的皇家委员会调查工业与人口分布状况中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1940年发布《皇家委员会关于工业人口分布的报告》即巴罗报告,得出伦敦地区工业与人口不断聚集,是由于工业所引起的吸引作用,因而提出了疏散伦敦中心区工业和人口,高度集中型的大城市弊大于利的结论。其结论,方法及按照其建议所展开的后续工作直接影响到英国战后的城市规划编制与规划体系的建立。大伦敦规划:按照巴罗报告所指出的应控制工业布局并防止人口向大城市过度聚集的结论,1942年由艾伯克隆比主持编制大伦敦规划,于1944年完成轮廓性的大伦敦规划和报告。其后又陆续制定了伦敦市和伦敦郡的规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指导伦敦地区城市发展的重要文件规划区面积为6731平方公里,内有各级地方行政机构共143个。规划区内的人口为650万(1938)。社会背景理论基础大伦敦规划充分吸取了当时西方国家城市规划思想的精髓。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大伦敦计划部分实现了霍华德城乡结合改善居住环境,以小城镇群代替大城市以及每个城镇保持就业平衡,相对独立的理想城市目标。参考田园城市的理论,环绕伦敦形成了一条宽达6英里的绿化带。盖迪斯的组合城市另外一个盖迪斯,他是一个生物学家,是一个社会的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个教育改革家,他的这本书叫做《演变中的城市》。他的贡献就是把生物方面的进化论的观念运用到城市方面来,把区域看作土壤,把城市看作一个植物,这个植物城市是在区域的这个土壤里面生长的,所以他非常强调要区域调查,最早推动区域研究、区域规划。他提出了生态问题,这是一百多年前就提出生态问题和城市进化的理论。另外他提出一句口号,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煤气和自来水,而且还要阳光和空气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采用了盖迪斯所倡导的“调查——分析——制定解决方案”科学城市规划方法。独创的大伦敦计划开创了在较大范围内考虑城市发展问题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并将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与城市空间规划密切结合。理论基础大伦敦规划年表巴罗报告•1937年,英政府为解决伦敦人口过于密集的问题,成立了巴罗委员会。•1940年,巴罗委员会提出的“巴罗报告”指出:伦敦地区工业与人口不断聚集,是由于工业所引起的吸引作用,因而提出了疏散伦敦中心区工业和人口的建议。大伦敦规划•1942年,由艾勃克龙比主持编制大伦敦规划。•1944年,轮廓性的大伦敦规划和报告完成。•1945年,由政府正式发表大伦敦规划。新城建设•1946年,制定“新城法”,规划了1946~1949年在大伦敦周围设置8个具有独立性的卫星城,一共可安置50万人。•1952年,“城镇开发法”正式颁布,又在大伦敦周围规划了20座旧城的改扩建,一共可安置40万人。•20世纪60年代,伦敦又进一步提出了大伦敦发展规划,第三代新城开始出现。•20世纪70年代,伴随英国总人口数量趋于稳定以及既有城市内部问题的凸显,采用建设新城的方法来解决大城市问题的规划方针开始受到质疑。•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政权时期新城建设政策正式打上休止符。大伦敦规划年表大伦敦规划简介•规划面积6731平方公里,人口1250万人。•在英国全国人口增长不大,伦敦地区半径30英里范围内人口规模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如果要改善城市中心的居住环境就必须疏散其中的工业和60多万人口,加上其他地区的疏散人口,需要疏散到伦敦外围的人口总数达100余万。大伦敦规划简介•为解决这一问题,艾伯克龙比提出在当时伦敦建成区之外设置一条宽约5英里的“绿带”,用来阻止城市用地的进一步无序扩张。需要疏散的100万人口由设在绿带外的8个新城和20多座已有城镇接纳。由于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这些大部分距离伦敦20英里~50英里远的城镇不足以完全依托伦敦,因此必须考虑每个城镇中的就业平衡问题。大伦敦规划简介规划方案在距伦敦中心半径约为48公里的范围内,由内到外划分了四层地域圈,即内圈、近郊圈、绿带圈与外圈。大伦敦的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伦敦郡人均规划绿地面积大幅提高,重点绿化泰晤士河两岸。中心区改造重点在西区与河南岸,并对其作了详细规划。大伦敦规划简介(大伦敦规划的功能分区图)规划内容的主要方面•城市布局方面设计中规定把重工业和有害生产企业迁到居住用地范围以外。交通方面伦敦铁路枢纽被简化到四个大车站,并用地铁联结起来,对街道网也进行了改造,并补充了3条新环形路。阿伯克隆比在详细研究了伦敦原有的规划和建筑之后,设计了十分好用的功能分区图,并以此成功地选定了两条径向的干道:第一条是从西北向东南,经过瓦特卢大桥铺设的;第二条沿泰晤士河北岸铺设。中心区、老城区的改建方面•中心区、老城区的改建方面在建设有大量珍贵房屋(即历史遗留的宝贵建筑)的大城市中,规划设计采用了地下通道的方式,以保留其原来所呈现出的街景。绿化•19世纪,城市规划的领导思想是建设绿色斑块,即公园;20世纪,重点思想是建设绿带,即公园道或者绿色通道;21世纪人们渴望拥有多样化的城市开放空间,而不是仅限于街道、广场、公园。具有很强的自然特征和很高的生态价值的绿色通道为规划提供了有效途径,最近几年,绿色通道被系统的认为是保护城市生态结构、功能,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和城市开放规划的核心。20世纪40年代由阿伯克隆比主持的《伦敦规划》中所制定的宽度约5英里的绿环,之后到70年代初,又一进步把一些乡村公园等扩大成区域性公园,确认绿环价值,并扩大绿环面积达到900平方英里。这样使伦敦外围形成多层次的环状绿带。空间开放空间规划•阿伯克隆比推进了1929年在伦敦规划中所采用的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思想并且引入一种设想:将伦敦的公园绿岛联成连续的绿化带,用绿色通道将内城的开放空间与大伦敦边缘的开放空间连接起来,创建伦敦的绿色通道网络(见下图),目标是实现:城镇居民从家门口通过一系列的开放空间到乡村去。这些连接性公园道最大的优点就是能扩大开放空间的影响半径,使得这种较大的开放空间与周围区域关系更加密切。例如,规划后形成的离中心区的第二条环形干道与里真茨公园、西明斯特公墓、巴西特公园和首都其它公园及小游园相切,全程约35公里就在树荫下通过。目标是实现:城镇居民从家门口通过一系列的开放空间到乡村去。新城建设英国郊区新城的开发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它的形成过程和城市形态都与土地富裕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的郊区城市不同。具有美国特色的“边缘城市”,是由市场引导的城市居住和就业功能郊区化推动传统都市的中心商业区功能转移,形成与传统都市形态相异的郊区城市功能中心。而英国的郊区新城完全是在政府的规划下,由政府拨款的新城开发公司联合私有企业,在专业规划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从而避免了一些传统都市的弊端。新城理论起源于阿伯克比(PatrickAbercrombie)在1940年完成的大伦敦规划。背景新城建设——大伦敦规划的重要实践1946年,在新城开发公司的规划和开发下,在伦敦北部40公里处建造了第一个新城斯戴藩(Stevenage),人口规模10万。1)第一代新城建设•根据新城法,政府在1946-1950年间,确定了位于英格兰、苏格兰及威尔士的14个新城,其中的8个位于伦敦地区。•第一代新城中的人口密度较低,规模不大,人口规模大多在6万人以下。•实例:哈罗新城2)第二代新城建设•城镇开发法的颁布使得疏解大城市人口的方式开始向对已有城镇的改造与扩建倾斜。50年代时确立了苏格兰的坎波诺尔德新城,61-66年间确立了利文斯通、朗科恩、欧文等7座新城。•第二代新城人口密度和规模有所提高,规划人口在10万人左右。新城建设3)第三代新城建设•20世纪60年代末,莫尔顿·凯恩斯、比德伯勒、北安普顿等第三代新城开始出现。•第三代新城的人口规模在20万-25万人左右,同时包含已有城镇在内。至此,以疏散大城市人口为目的的新城建设和既有城镇改造扩建最终走到了一起。•实例:密尔顿·凯恩斯新城。新城建设实例:哈罗新城实例概况:由吉伯德于1947年设计,占地25.6平方公里,规划人口6万人。规划思想:田园城市邻里单位主要内容:1.新城中心布置在火车站南侧2.工业用地沿铁路分设新城东西两端3.居住用地被分成4个片区,并进一步被分成13个由4000-7500人组成的邻里单位。4.各居住片区之间设有公园绿地及农田,城市干道恰好在各片区之间穿过。5.各邻里单位中设有小学以及由商店、会堂、酒吧等组成的次中心。6.每个邻里单位分成数个150-400户组成的居住组团。实例:密尔顿·凯恩斯新城。实例概况:位于伦敦与伯明翰之间,1967年开始规划,1970年开始建设,规划人口25万,面积88.7平方公里。意义:密尔顿凯恩斯的规划较为集中的体现了20世纪以来英国田园城市及新城运动的成果、经验与教训,成为新城发展的终结之作。主要内容:1.略带弯曲的方格网构成匀质城市的基本框架。2.人行交通在街区中部与上述方格路网立体交叉,两套系统相互嵌套但不交叉。3.功能分区不再以片区或组团来划分。4.社区中心设施结合公共汽车站,人行、车行系统,立交等布置在城市干道两侧。5.绿化与开敞空间系统结合道路网与现状地形和村落,形成穿越并联系各个大街坊的穿越系统。英国的新城开发被规划界誉为“规划皇冠”上的明珠。因为它首先解决了英国战后城市人口拥挤的问题和战争导致的城市无序发展问题。其次,新城开发提出了科学的规划方式,组织了大规模的建筑开发。对现在伦敦的影响好的方面:虽然在其后几十年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当时在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标题:大伦敦规划分析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57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