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金融学-第2章 信用、利息与利率1
金融学信用、利息与利率1第一节信用概述第二节信用工具第三节利息和利率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信用道德子曰:“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俗语:“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第一节信用概述一、信用的含义及特征(一)含义在经济学中,信用是指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源于拉丁文credo,原义包括信任、声誉、遵守诺言或实践成约.经济学中的信用专指借贷活动.☆信用活动双方所形成的是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以债权人对债务人的信任为基础.债权人(Creditor),将商品或货币借出,称为授信;债务人(Debtor),接受债权人的商品或货币,称为受信。信用和金融金融是一种“信任关系”金融是有“风险”的:包括能力和信誉能力:客观因素,想还没钱还信誉:主观因素,有钱也不还谁来保证金融中的信任关系?自我监督:就是道德约束,宗教的、内化的种种羞耻感自我监督:越来越难,因为价值的多元化,能够被内化到个人心中而且被普遍接受的东西越来越少。双向监督:针锋相对tit-for-tat越来越难,分工的存在,隔行如隔山。第三方监督:法院,市场中介机构代价越来越高。谁来监督专家?安然(EnronCorporation)财务控制的“陷阱”通过“对倒”交易和内部交易大量隐瞒债务和虚构利润。安然为避免因债务过多而被信用降级和降低投资风险,设立了约30家“特殊目的实体”(SPE)和其他投资权益合伙人。通过向这些子公司借债,但又在总公司的报表中隐瞒这些债务,造成信誉相当不错的假象;另外,安然还在与其控制的合伙企业间编造虚假经济业务或以偏离公允价格的方式进行交易,虚增利润5.78亿美元并隐瞒了13亿美元的损失。把债务放到合作伙伴的帐上用以掩盖其财务问题,是安然走向毁灭的致命错误。一、信用的含义及特征1、信用的标的是一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资金。2、以还本付息为条件。3、以相互信任为基础。4、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5、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G-G。(二)特征信用的特征1.特殊的借贷行为以偿还为条件2.特殊的价值运动商品让渡与货币让渡在时间空间上不统一,只有价值单方面的转移。3.债权债务关系等价交换交换的对象是商品货币的使用权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一)信用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剩余劳动产品的出现物质基础私有制的产生社会条件贫富差别产生借贷供求经济条件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是信用产生的前提。(二)信用的发展:货币借贷实物借贷2、信用领域的扩张生产流通领域消费领域宏观经济领域1、信贷方式的进化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3、信用形态的发展1)高利贷信用*是早期的信用形态,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前资本主义时期,指以偿还并支付高额利息为特征的借贷活动。我国规定: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倍,就被视为高利贷,放高利贷者的超额利息甚至全部本金都将予以没收。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旧中国的高利贷“驴打滚”盛行于华北一带。贷款以一个月为期,利息起息为4分或5分,到期还不了,利息加倍,利上加利,越滚越多,利息翻番速度之快如同驴子打滚翻身一般。“印子钱”曾流行于全国各地。在抗日战争前的上海,借印子钱10元,放债人先扣下1元,实借出9元,分60天还清,连本带利每天还两角钱,到期还换12元。印子钱,一还三;利滚利,年年翻;一年借,十年还;几辈子,还不完!2)现代信用现代信用形态表现为借贷资本的运动,指货币资本所有者为获得利息而将货币资本贷给企业及其他方面使用的信贷活动。*产生的原因:借贷资本的形成与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有着密切联系;借贷资本信用关系随商品货币经济关系的发展在社会各部门普遍存在。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现代信用的两个渠道:☆直接融资: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间接融资: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间接实现融资的行为。二、信用的产生和发展赤字单位盈余单位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资金资金资金资金资金间接融资直接融资1.集中和积累社会资金2.分配和再分配社会资金3.将社会资金利润率平均化4.调节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运行5.提供和创造信用流通工具6.综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三、信用的经济职能第二节信用的主要形式信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划分:按期限分:长期信用、中期信用和短期信用。按地域分:国内信用和国际信用。按信用主体分: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民间信用、国际信用等商业信用的定义与形式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之间以赊销或者预付货款等形式相互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的主体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主体——工商企业。两种基本形式①赊销——商业信用最早的基本形式。在交易中,由于买方缺乏现实货币不能立即支付,而卖方在资金比较充裕,又对买方信誉比较了解和信任的情况下,允许买方在约定期限内支付。即延期支付。②预付。买方为购买某种紧俏商品,按照合同规定预付部分货款给卖方,以保证及时得到所需商品。此外还有:①分期付款;②委托代销;③预付定金;④补偿贸易.商业信用的局限商业信用是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信用形式之一授信规模限制受企业资金规模的限制,大规模的生产建设项目资金不可能通过商业信用解决;暂时性方向性时间短,难以提供较长期信用信用范围狭窄受信贷双方了解程度和信任程度的局限,如果双方互不了解、互不信任,商业信用就难以发生不稳定性参加者相互结成紧密的支付链锁,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一系列支付。在经济动荡和危机过程中,商业信用是加剧经济危机和信用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二、银行信用银行信用在整个经济社会信用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一)银行信用的含义及地位银行信用是银行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给政府、企业或个人的信用。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在现代商品货币经济下,银行信用无论在规模、范围上,还是在期限上都大大超过了商业信用。(二)银行信用的特点1.银行信用的主体与商业信用不同2.银行信用的客体是单一形态的货币资本,它可用于任何方面3.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不一致总之,银行信用可以突破商业信用在时间、空间、规模、对象上的限制。二、银行信用国家信用的定义•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信用形式。国家发债风险低,偿还以国家财政收入为依托,几乎没有违约风险;流动性较强。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二级市场,可以在证券交易所交易。国家信用的种类短期:国库券政府债券内债外债中长期国债公债政府债国际金融机构债我国的国家信用规模概况237.21890.343300.316740.33130201561819079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200001981-851986-901991-951996-200020012002发行额期末余额消费信用的定义和形式消费信用是企业和金融机构向个人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赊销即延期付款方式销售,到期一次付清货款。西方多采用信用卡方式。分期付款购买消费品或取得劳务时,消费者只支付一部分贷款,然后按合同分期加息支付其余货款,多用于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或房屋、汽车等,属中长期消费信用。消费贷款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采用信用放款或抵押放款方式,对消费者发放贷款,按规定期限偿还本息。商业银行住房贷款增长概况916456591903377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1997200020012002消费信用的主要作用1、扩大即期消费,促进商品销售;2、提高消费者的总效用;消费信用的主要制约因素1、总供给的能力与水平2、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3、资金供求关系4、消费观念和文化传统5、个人信用制度涵义:指国与国之间企业、经济组织、金融机构及国际经济组织相互提供的各种信用形式。授信国通过借贷资本的输出推动商品输出,从而实现利润2、受信国希望利用外资,购买所需商品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国际信用国际信用的主要形式:出口信贷:一国政府为了促进本国出口,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而对本国出口企业给予利息补贴和提供信用担保的一种国际信用形式。根据贷款的对象不同,又可分为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两种。国际信用•卖方信贷①赊销进口商出口商(买方)③付款(卖方)④②还申请清贷款出口商所在国银行•买方信贷:①签订购货合同进口商出口商(买方)③购买(卖方)②贷款④还款出口商所在国银行银行信贷:国际间的银行信贷是借款国企业或银行直接从外国金融机构借入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市场信贷:由国外的一家银行或几家银行组成的银团帮助进口国企业或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通过发行中长期债券或大额定期存单来筹措资金的信用方式。国际租赁:国际间以实物租赁方式提供信用的新型融资形式。根据租赁的目的和投资回收方式,可将其分为金融租赁和经营租赁两种形式。补偿贸易:外国企业向进口企业提供机器设备、专利技术、员工培训等,待项目投产后进口企业以该项目的产品或按合同规定的收入分配比例清偿债务的一种信用方式。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主要是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在内的全球性或区域性国际性金融机构向其成员国提供的贷款。五、信用风险防范1.信用风险的定义:又称违约风险,指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是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2.信用风险的特征:⑴客观性:信用风险可以降低,但不可能完全消除⑵传染性:易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⑶可控性:信用风险可以控制和防范,并降到最低⑷周期性:信用收缩与扩张交替出现(1)防范信用风险的一般措施:①建立信用资金的风险与收益对称的产权制度安排和风险约束机制,完善信用制度,规范信用行为;②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改善信用过程的信息条件,减少不确定性,尽量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③通过先进的管理方法和计算机系统,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体系,提高决策精度;④强化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监管机制,规范信用安全网的运作机制,防止信用危机的扩张和蔓延。3.遵循信贷资金运动规律,防范信用风险(2)防范信用风险的根本,在于必须遵行信贷资金运动规律的客观要求:①要注意信贷资金运动各个阶段的密切联系;②要重视对信贷资金运动进行全局的、长期的、战略性方向的研究。总之,应从其产生的根源入手,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与信用风险约束机制,实现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的有机结合。
本文标题:金融学-第2章 信用、利息与利率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8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