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关于美联储调整利率的评析以下是一篇关于美国调整利率的题为“美联储第5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2.25%”的新闻报道。新华网华盛顿(2004年)12月14日电,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14日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即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从2%提高到2.25%。这是美联储自今年6月以来第58次提息。美联储货币政策决策机构公开市场委员会是在今年最后一次例会上做出这一决定的。该委员会在会后发表这样的简短声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相信,即使提高了联邦基金利率,货币政策的松紧仍然是适度的,加之劳动生产率依然强劲地上升,货币政策将继续对经济活动提供支持。尽管早些时候受到了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产出依旧以适宜的速度在增长,劳动力市场的环境在继续逐渐改善。通货膨胀与长期通货膨胀预期依然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委员会认为,在未来几个季度里,在经济持续增长和价格稳定方面出现好、坏两种情况的可能性大致相当。由于潜在的通货膨胀预期相对较低,委员会相信,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稳妥有序地被取消。但是,委员会将因应经济前景的变化而做出政策调整,以兑现自己保持价格稳定的承诺。”分析人士预计,美联储明年将继续以每次0.25个百分点的速度提息,直到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中性水平”,也就是对经济既不产生刺激作用也不产生抑制作用的水平。经济学家认为,这一水平可能在3%至4%。1、美国调整利率决策的组织结构从报道中可以看出,联邦基金利率的决策机构是美联储下设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简称FOMC)。美联储(Fed,全称“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是美国的中央银行,除了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外,还包括美联储理事会、联邦储备银行、会员银行和咨询委员会,总共五个部分。美联储理事会是美联储的核心,拥有调整存款准备金比例的权力,与地区储备银行一起做出有关公开市场业务的决策,并指导公开市场业务活动,向国会递交关于年度政策操作报告、美联储的货币和信贷增长目标的专门报告等。理事会由七位成员组成,每位成员由会长指定,由参议院任命,任期为14年。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是负责做出有关市场业务的各种决策的机构,如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等,并负责决策美联储在公开市场上执行何种交易,以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货币供给和市场利率;另外,它还授权并指导外汇市场上对主要货币的操作以影响外汇汇率。2、美国利率政策的理论与操作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调整联邦基金利率的简短声明中,我们延伸出来,来理解美联储的利率政策的理论与操作。(1)利率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即调整利率是美联储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利率取代贷币供应量成为贷币政策中间目标来调控经济运行,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其原因是70年代以来美国人投资方式的改变,使得社会上充满了大量的流动资金,而这些资金没有被、也很难被包括在货币供应量之内。因此,如果继续使用货币供应量作为判断、指导经济运作的准则,就会出现越来越大的失误。而改用利率作为中间目标,则可以将金融市场上的所有资金流动统统覆盖在内。(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3)决定和影响美联储调整利率的经济因素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利率是经济中极其重要的因素,对居民、企业、金融市场、对外经济部门和政府部门都具有重大影响,而美联储每年8次如此频繁地对利率进行控制,其目的显然不是使经济及各经济主体陷入混乱,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美联储已经抛弃了“逆风而动、相机抉择”的凯恩斯主义和确定一定货币供应增长率这一“单一规则”的货币主义,而是以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为其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并非常强调“预期”。加息既然不是“逆向而动”的结果,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美联储实施工的是“中性”货币政策。所谓“中性”的货币政策,根据格斯潘的解释,就是使利率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从而使经济得以在低通货膨胀下持久稳定地增长。基于这一原则,美联储将其作为确定和调整利率的主要依据转向了真实利率和真实年经济增长率。据此,美联储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调整利率,使年经济增长率基本稳定在2.5%左右的潜在增长率水平上,这样就可以同时达到稳定物价和保证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因此,加息的原因在于“劳动生产率依然强劲地上升”以及“产出依旧以适宜的速度在增长,劳动力市场的环境在继续逐渐改善”。可见,在中性货币政策的理念下,美联储是否调整联邦基金利率,考虑的主要因素除了(预期)通货膨胀率之外,还有经济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等,这完全不同于我国中央银行主要考虑通货膨胀率,并“逆向而动”地调整利率的思路。(4)需要注意的是,美联储在调整利率的时候,并不是人为“设定”一个固定的联邦基金利率,它所调整的只是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值。从操作上看,美联储主要是通过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这三大政策工具来实现的。具体来说,美联储的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又是为了影响银行准备金的供给,从而保证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值的实现,最终达到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在美联储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的调整中,公开市场操作和贴现窗口同时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贴现窗口为准备金供给提供了一定的弹性,并且,现贴现率形成联邦基金利率的基础之一;公开市场操作的功能则是在不需要改变政策立场时用来稳定准备金供给,而在需要改变政策立场时则转移准备金供给。由此可见,美联储调整利率主要是通过市场交易来达到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值,显然,这与我国通过中央银行指令性“确定”一个固定的利率水平的利率调整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案例分析1、美联储利率政策的灵活性和独立性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每年8次讨论经济形势,并做出利率是否调整的决定,使利率能够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得到灵活而及时的调整。“中性”的货币政策理念,又保证了美联储在利率调整时能够保持高度的独立性,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方面不受政府部门等的影响。与很大程度上由政治力量所左右的财政政策比较,货币政策的这种灵活性与独立性特点,保证了美联储在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中所具有的主导地位。2、美联储的利率政策的市场性无论是利率的决定,还是利率的操作,都反映了美联储利率政策的市场性特点。美联储每年8次如此频繁地对利率进行控制,并且其中有3~5次要对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值进行调整,其依据就是经济形势以及市场的变化。另外,前面也说明了,美联储对市场利率的控制,并不像我国通过中央银行提令性“确定”一个固定的利率水平,而是主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等市场办法来达到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值。2、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西方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首先是从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的,它们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完成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继而美国自1980年开始,分阶段地取消对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以1986年1月取消定期储蓄存款利率上限为标志,美国实现了完全的利率市场化。随后加拿大等国也先后取消了对利率的各种限制。日本自1984年以来,已逐步放宽了利率限制。目前,日本中央银行对贷款、大额存款的利率限制已经基本不存在,对小额存款的利率限制也将在最近两年内取消。案例分析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目前正积极而稳步地推进利率改革,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利率市场化实施战略和经验教训,颇有裨益。1、各国的利率市场化是整个经济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前所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推进经济自由化,因此必须进行金融自由化的改革以适应整个经济变革的需要。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是以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加强金融业竞争和合理配置资金资源为目的的。因此,利率市场化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金融自由化是一个逐步的、渐进的和持续的过程,而不是完全经济自由化中的互不连贯的插曲,利率市场化是金融自由化的一个环节,是经济自由化的反映。2、应该在建立了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后,才可能推行利率市场化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推行利率市场化之前,均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市场体系,实现了间接的金融宏观调控,并且其他方面的金融管制已经放松。在完备的市场体系下的利率改革成为金融深化的一个方面,从而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避免因利率放开而导致经济的波动。因此推行利率市场化,要求在宏观上有完备的市场体制和间接调控方式,在微观上有健全的银行和企业体制。3、利率市场化的立法具有先在性这一点在发达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们以利率法案为先导,在一个法定性文件的框架内来运作利率市场化改革。这是在立法指导下的利率市场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韩国、阿根廷和我国台湾同样也以利率法案来指导利率市场化改革。4、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历经53年。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基本上也都用了20年的时间才完成利率市场化进程。我国台湾地区用了14年时间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韩国准备用18~19年时间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阿根廷采取的是“爆炸式”改革方案,用了2年时间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但结果却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流产。5、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有周密的步骤安排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渐进的利率改革过程中都应该按时间、分步骤地推进利率市场化。如美国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银行法中分别提出,在5年或6年的时间内,分阶段取消Q条款;韩国进入90年代后提出用6年的时间,分四个阶段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发展。6、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突破口美国从废除Q条款入手,从放开存款利率到放开贷款利率为市场化的运转过程;日本从国债利率市场化入手,由国债利率到存贷款利率和贴现率,再到资金种类,然后辅以相应的结构性的市场化比重;英国从取消卡特尔制度开始;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则以扩大银行利率自主浮动范围为起点。而且韩国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建立了以法定利率为基础,以浮动利率为主体,以市场利率为补充的过渡时期利率体制。浮动利率标准可由央行制定一个上下限,在幅度内由商业银行按产业政策、期限长短、资金供求和企业信用等不同情况分别掌握。在这个体系中,基准利率起宏观调控作用,浮动利率与市场利率逐步接轨。7、金融创新推动着利率的市场化绕开管制的金融创新成为利率市场化的催化剂。为了规避利率管制,大额可转让存单(CD)等金融工具的出现,模糊了管制利率与自由利率的边界,使得利率管制失效,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利率的市场化。8、利率市场化并非利率的完全自由放任,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之中及之后,金融监管始终存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金融监管是利率稳定的安全阀。不论是发达国家如美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如韩国,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并没有放弃对利率的监管权,它们或者用中央银行利率,或者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市场利率,影响银行利率,以保持利率处于稳定状态。有些国家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对市场利率进行直接干预。此外,利率市场化后,竞争趋于激烈,由此会使一些银行尤其是一些小银行倒闭破产。放开利率与加强金融监管要同步,或者说,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取决于金融监管的力度,以避免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倒闭破产。3、从海南发展银行关闭看信贷资金经营风险海南发展银行(简称“海发行”)是建国以来首家关闭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998年6月21日,《海南日报》和《广州日报》都在头版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闭海南发展银行的公告。海南发展银行是当时海南省唯一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于《商业银行法》颁布实施的1995年,为何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即成为中国首家关闭的银行?1、海南发展银行的成立海南发展银行是海南省政府提出组建一家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它是在海南省富南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蜀兴信托投资公司、海口浙琼信托投资公司、海口华厦金融公司、三亚吉亚信托投资公司5家信托投资公司的金融资产重组合并基础上,并向全国公开募集股本而组成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本总额16.77亿元,其中13家新募的12家中小股东股本为1.06亿元,占总股本的6.32%;原5家公司净资产6.31亿元入股,占37.63%,由海南省人民政府控股。1995年8月18日,海南发展银行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正式成立。需要说明的是,海南省富南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原5家信托机构,在1993年以前房地产热时,它们均有大量的高成
本文标题:金融学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11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