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学案10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青州二中高一一部生物备课组1高一生物BCA教学案主备人:邓宝媛审核人:常顺利使用人:__________使用时间:_________编号:10课题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3.掌握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学习重点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学习难点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B案反思提升使用说明:①依据学习目标进行预习,完成以下内容。②用红笔做好疑难标记,以备讨论。【预习学习内容】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向光性:在的照射下,植物朝向方向生长的现象。(2)达尔文的实验:过程:金丝雀虉草在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它的胚芽鞘会生长;如果去掉胚芽鞘的尖端或者用锡箔罩子把尖端罩上,则;如果罩上尖端下面的一段,那么胚芽鞘会。结论: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比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3)1910年詹森的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通过传递给下部。(4)1914年拜尔的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__________造成的。(5)1928年温特的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能产生___________,会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这种化学物质被命名为_________。(6)1946年科学家分离并鉴定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__________(IAA)。二、植物激素的含义(熟记):由植物体产生,能从__________运送到___________,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_________。植物激素除了生长素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熟记)1.产生:主要合成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成原料_________。2.运输:在______、______、______和幼根中,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它是细胞的;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进行。3.分布:生长素的分布集中在___________的部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处。【预习自我检测】1.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A.尖端、尖端、尖端B.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C.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下面部分D.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2.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于侧芽部位,这是因为生长素运输的方式属于()A.自由扩散B.极性运输C.主动运输D.渗透作用3.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是由于()A.植物对地心引力发生的反应B.植物处于黑暗中C.植物处于强光下D.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缘故4.植物激素是指()青州二中高一一部生物备课组2A.植物细胞产生的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B.植物体的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高效调节物质C.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D.植物细胞合成的具有调控代谢功能的物质C案反思提升使用说明:①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同桌交流,用红笔做好标记。②小组交流,总结本组内的看法和观点,组长做好记录,准备展示和点评。③按照互动要求,及时思考,展示到位,认真点评。【课堂合作探究】引入:分析植物向光性有何意义?这种生长方向的改变是发生在植物的幼嫩部位还是成熟部分?合作探究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要求:阅读课本P46-47,领略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科学家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科学方法并思考完成下列问题:(1)达尔文实验实验①实验②实验③实验④现象:胚芽鞘_____现象:胚芽鞘_____现象:胚芽鞘_____现象:胚芽鞘实验结论:胚芽鞘弯曲生长的部位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______产生某种______,并传递到胚芽鞘尖端以下时,会造成_____面比______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2)1910年詹森的实验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通过____________传递给下部。思考回答:若把琼脂片换成云母片,胚芽鞘生长情况应如何?(3)1914年拜尔的实验思考回答:尖端放置的位置及后来弯曲的方向有什么关系?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_____________造成的(4)1928年温特的实验(1)实验组:①处理:把______________琼脂放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②现象:胚芽鞘会________生长。(2)对照组:①处理:把______________琼脂放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②现象:胚芽鞘__________。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能产生___________,会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这种化学物质被命名为________。它的化学本质是。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还有等。★思考回答: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归纳小结:(1)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__________;(2)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是胚芽鞘的________;(3)胚芽鞘弯曲的部位(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__________。青州二中高一一部生物备课组3合作探究二、植物激素要求:阅读课本P48,并思考完成以下问题:1.植物激素有哪些?2.尝试简要说出生长素和生长激素的区别。3.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原料化学本质产生部位主要合成部位是运输特点(1)在幼嫩组织中进行(2)在成熟组织中通过进行(3)★在胚芽鞘的尖端还可以进行分布各器官都有,但集中分布在的部分,如等处★思考回答:思考讨论课本P49技能训练【本节知识小结】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3.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课堂自我检测】1.植物向光性的形成,是由于单侧光使()A.茎尖合成生长素的能力发生改变B.生长素在茎尖向光侧比背光侧的含量高C.生长素在茎尖背光侧比向光侧的含量高D.茎尖的感光部位的感光能力发生改变2.高等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的主要区别在于()A.有无特定的分泌腺体B.是否种类多样性和特异性高C.是否微量高效D.是否有调控代谢作用3.从某被子植物体上提取生长素最理想的选材是()A.老叶B.幼嫩种子C.果皮D.成熟种子4.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方式是()A.只有极性运输B.既无极性运输又无非极性运输C.既有极性运输又有非极性运输D.只有非极性运输5.科学家研究胚芽鞘向光弯曲现象,逐渐揭示了发生这种应激反应的一系列因果相关事件。下列各项中,按因果相关事件顺序排列的是()①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②胚芽鞘尖端感受光刺激③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④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⑤背光一侧细胞生长较快⑥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A案反思提升使用说明:①课后认真回顾反思,力求全面掌握知识内容、明确知识体系。②小组成员交流学习体会,就存在的困惑向其他同学请教,对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问题卡请教老师。③独立完成下列练习题。【课后延伸训练】1.右图表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向光性实验(锡箔套不透光,)云母片不透水)。图中将弯曲生长的是()A.甲、乙B.乙、丙C.甲、丁D.丙、丁青州二中高一一部生物备课组42.下图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的最佳组合是()A.①②B.③④C.⑤⑥D.④⑥3.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C.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D.胚芽鞘尖端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4.根据下图所示,分析a、b、c、d四个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正确的结论是()A.abcB.cbdC.bacD.a=b=c5.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直接可以得出的结论有()A.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C.生长素只能由顶端向下端运输D.感受光剌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6.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某位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1)方法步骤: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接通台灯电源24小时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2)实验结果预测: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装置,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长的是装置,而玉米幼苗弯曲生长的是装置(3)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推论:①根据号和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引起的。②根据号与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系。③根据号与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④根据5号和6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只能说明。7.(选作)《学案与测评》P791-12青州二中高一一部生物备课组5学案10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答案【预习学习内容】一、(1)单侧光光源(2)向光弯曲不发生弯曲弯向光源生长尖端背光面向光面(3)琼脂片(4)分布不均匀(5)化学物质生长素吲哚乙酸二、产生部位作用部位微量有机物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三、(1)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色氨酸(2)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极性运输主动运输韧皮部非极性运输(3)生长旺盛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预习自我检测】1-4BCDB【课堂自我检测】1-5CABCD【课后延伸训练】1-5BCCBA6、(2)3、4、521、6(3)①13②12③14④玉米幼苗发生弯曲生长与生长素在玉米幼苗胚芽鞘两侧分布不均匀有关
本文标题:学案10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14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