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安徽省阜阳五中2011届上学期高三期末试题
安徽省阜阳五中2011届上学期高三期末试题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答卷前,先将自己的考号、姓名、座号分别填涂在答题卡及答题纸的相应位置。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中国绿色技术发展现状①我国污染末端处理技术即“深绿色技术”发展较早,技术水平也较高。而“浅绿色技术”即减少污染产生的清洁生产技术发展滞后。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对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世界各国通过不断增加投入,治理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以减小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但末端处理只能减轻部分环境污染,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全球环境恶化的趋势。原因很简单,一边治理,一边排放。在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以末端处理为主的污染控制战略必须改变。于是,清洁生产的思想产生了。②清洁生产其基本内涵是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采取预防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的产生,概括地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采用清洁的能源,少废或无废的清洁生产过程,以及对环境无害的清洁产品。我国的环境保护治理工作是从处理“三废”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废水、废气、废渣是环境治理的重点。在废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工业废渣处理与利用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技术。③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才引入清洁生产概念。清洁生产在我国推广至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我国的清洁生产技术的水平和推广程度都比较低。不少工厂企业至今仍沿用20世纪50—60年代的老工艺设备,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加上管理不善,布局不合理,物资利用率低,物耗、能耗、水耗很高,不仅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而且还使生产成本增高,造成环境污染。在发展清洁生产方面我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需要开展以清洁生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培训,以改变单纯从生产的终端来考虑污染控制的传统观念;建立清洁生产技术指标体系和资源应用及排污总量控制指标,促进企业工业污染控制和企业技术进步;建立相应的资源运用和排污总量控制方法,促进企业应用清洁生产技术;研究清洁生产的合格评定与市场驱动机制,为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与推广提供有利的市场环境;研究生命周期环境管理模式、产品生态设计技术和方法等。我国在“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了开展清洁生产并为此制定了要实施的行动计划和措施,表明了我国政府执行清洁生产的决心。6.下列对清洁生产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洁生产是对产品和产品生产过程采取预防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的产生的生产。B.治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以减小对环境的污染就是清洁生产。C.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是采用清洁的能源,生产过程少废或无废,以及对环境无害的清洁产品。D.清洁生产即“浅绿色技术”,它是不同于“深绿色技术”的一种“生产技术”。7.对原文最后一段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清洁生产技术的水平和推广程度,相当于国外50—60年代的水平和状态。[来源:学|科|网Z|X|X|K]B.我国清洁生产落后的原因,是许多工厂企业至今仍用国外的一些落后设备。C.我国发展清洁生产最重要的任务是进行宣传和培训,更新传统观念。D.研究生命周期环境管理模式、产品设计技术和方法等,是提高我国的清洁生产术水平的重要环节。[来源:学*科*网]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培训,我国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推广程度,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B.为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今后的一段时间,我国也不会放弃发展和推广“深绿色技术”。C.在废水处理、大气污染、工业废渣处理与利用等方面发明成功了许多技术,说明我国清洁生产技术有一定的基础。D.21世纪,我国绿色技术发展的重点是积极推行“浅绿色技术”即清洁生产技术。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宰相寇准奇之,特试政事堂,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其见尊礼如此。出知应天府。天禧中,民间讹言有妖起若飞帽。夜搏人,自京师以南,人皆恐。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天圣四年夏,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帝问曾,曾曰:“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已而果然。陕西转运使置醋务,以榷其利,且请推其法天下,曾请罢之。曹利用恶曾班已上,尝怏快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以彰信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少与杨亿同在侍从,亿喜谈谑,凡僚友无不狎侮。至与曾言,则白:“余不敢以戏也。”平生自奉甚俭,有故人子孙京来告别,曾留之具馔,食后,合中送数轴简纸,启视之,皆它人书简后裁取者也。(《宋史•王曾传》)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宰相寇准奇.之奇:认为……奇异B.出知.应天府知:主持、掌管C.曹利用恶曾班.已上,尝怏怏不悦班:排列、位次D.太后大怒,曾为之解.解:解释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而君幸于.赵王B.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C.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D.余不敢以.戏也皆以.美于徐公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侧面表现王曾的才华和为政才能的一项是①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②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③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④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⑤仲淹服其言⑥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②④D.②④⑥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代咸平年间,王曾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宰相寇准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这真是王佐之材啊!”,认为他是奇才。B.陕西转运使以地方特产醋来谋利并且请求朝廷在全国推行这一办法的行为,被王曾上奏废止,表现了王曾的爱民思想。[来源:Zxxk.Com]C.大臣曹利用与王曾在个人感情上嫌隙,王曾对他的专横跋扈也常常加以抵制,但是关键时刻却没有落井下石,表明了他的不畏权势和胸怀坦荡。D.王曾之所以赢得朝廷内外、黎民百姓甚至外族使者的尊敬,除了他的文章才华、为政能力之外,还因为他稳重的性格和公正无私、爱民、勤俭的品质。第Ⅱ卷(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4分)⑵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3分)⑶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3分)14.五.(12分)16.把下列句子填在后面的横线上,组成前后连贯的一句话。(只填序号)(4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障。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②坚持体现公平正义和利益兼容的协调发展③明确了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④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⑤发展的动力在于人正确顺序:17.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意思,提炼出关于“碳中和”定义的4个关键词语。(注意四个词语的顺序)“碳中和”的目的是为了环保。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人们可以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吸收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个人也可以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这些企业或机构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吸收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2006年,《新牛津美国字典》将“碳中和”评为当年年度词汇。它已经从最初由环保人士倡导的一项概念,逐渐获得越来越多民众支持,并且成为受到许多国家政府当局所重视的实际绿化行动。四个词语:()()()()18.学校要举行课本剧汇报表演,请你结合剧情内容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个节目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每段不超过40个字。(4分)第一个节目《雷雨》演出结束——串联词⑴。下面请观看第二个节目《罗密欧与朱丽叶》,由高二一班演出。串联词⑵。下面请欣赏高二四班演出的《西厢记·长亭送别》。六.(18分)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㈠㈡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死是生者的事陈蓉霞阴阳相隔,生死两界,这是人们常用来描述死亡的说法。活人永远都无法见证自己的死亡,然而,恰是自己至亲的死亡,才让我们体悟到上述说法的痛心彻肺。从这一点上来说,死亡,永远都是生者的事。据考证,甲骨文中“死”的含义,就是一个活人跪在死者旁边。正如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只有人才有死亡,动物只是生命的终结。人类面对死亡,沉思死亡,这就有了葬礼。举行葬礼,正是人类史前文明一块重要的文化界碑。人类的旁亲——尼安德特人,早在一万年前就已有某种仪式来埋葬死者,在哲学家的眼中,这恰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开始。在我看来,葬礼的意义非同小可。首先,它提供了一种情感的慰藉。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除了智商,还有情商。真正的情商,或者说情感,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本真表达。黛玉为葬花而落泪,悲的对象乃是由落花而及天下所有的生命,这样的情感流露足以打动所有的生者。更何况当失去我们的至爱亲朋,此刻生者对死者无尽的痛惜、思念、追忆、缅怀,若是没有某种形式的葬礼,又该如何宣泄、表达?其次,恰是面对死亡,才有人类情感中某种最为神圣情感的升华——敬畏感的形成。面对迫在眉睫的威胁,我们只有恐惧,亦即畏;仰望头顶的星空,或是远处的群山,我们会生出膜拜之情,这就是敬。但唯有面对死者,尽管爱恨已去,恩怨不再,但生者对死者所有的情与爱都升华为一种神圣的敬畏之情。我们更为尽心地呵护死者,唯恐他(她)受到伤害;我们更为尽职地恪守曾经许下的诺言,唯恐他(她)受到怠慢。其实我们心知肚明,这样的伤害或怠慢都不属于当下的世界,那当然只能属于一个神圣的境界。是的,正是直面死亡,才令我们升华至神圣境界。面对死者,我们的先人或许早已萌生这样的问题:为何他的身躯渐渐冰冷不再温暖我们?这样的事情有一天也会降临于我的身上?生命就是这么回事?这意味着什么?于是,这就有了对生命的意义的沉思。我们最先是通过葬礼来表达这种沉思。正如托马斯·林奇在他的《殡葬人手记》中所说,安葬死者经过那么多的程序,就是要表明,他们曾经生活过,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别于一块石头、一棵杜鹃花,或一头猩猩,他们的生活值得叙说和回忆。正是这种叙说和回忆,带来了人类特有的历史感。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历史。不管它是刻在有形的物上,还是有形的音(口头传说)上。一部史诗或史书,不就是一部关于死者的传说?当然,历史或许不会记载或留下芸芸众生的故事,但众多生者却会铭记他们的至爱亲朋留下的点滴回忆,正是这些生动细节的无处不在,随时随地即可呼之欲出,令死者尽管出了家门,却永远走不出生者的心灵。在此意义上,谁又能说生死是永不相通的两重门?最后,正是面对死者的葬礼,才令生者有暇驻足倾听来自生命底层的细语:生之无常,死之迫近。生命如同黑暗中的一道闪电,倏忽即逝。生命之根恰恰扎在死亡的土壤中。生命来自虚无,又归于虚无。生之饱满恰由死之虚无所衬托,正如夜空衬托出繁星那样。怠慢死亡,快速打发死亡之过程,其实也就是漠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才会自问:生命是什么?在我看来,生命的过程是一道减法。一旦出生,我们就步步逼近死亡。可惜在很多时候,我们尽做加法和乘法,以为在有生之年,只要累积财富就会积攒
本文标题:安徽省阜阳五中2011届上学期高三期末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74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