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规划导论专题作业班级:城规131成员:曾文201303093鲁嘉宁201303086张璐瑶201303081杜佳彬201303098李茹佳201303087指导老师:田华城市规划导论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形成与生产力的发展密不可分,原始社会的人居无定所,过着狩猎迁移的生活,直到原始畜牧业的出现,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生产力大幅提升,人们开始聚合而居,形成了早期的聚落,出现了基本的功能分区,我认为形成了城市的原型或者叫最原始的城市,城市的初步形成应该是在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后,发达的农业是城市产生的必要条件,农业的提高导致了剩余产品的出现,形成了私有制,而私有制的产生必然产生贫富分化,产生阶级,而上位者为了保护私有财产而筑城,形成了早期城市,例如我国的商周都城,欧洲的罗马,两河流域的伊瑞杜。城市的发展依然是建立在生产力的发展上的,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古代城市的发展,可从原始社会奴隶制度城市的形成一直蔓延到封建制度的完结,特点明显,依靠农业经济为主,城市发展缓慢,持续时间长,结构简单,水平低。二是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迅速,变化剧烈,结构趋于复杂化,依托科学技术发展,时间从封建制度的解体至今。古代国内外城市的形成大同小异,我国古代城市为尊显皇权,城市规划等级森严,中轴对称,分区明确,围绕皇权为中心,以隋唐长安城为典型,纵向11道,横向14道,2道路把城分为109坊和两个市,皇城在城中心,外郭从东南西三面拱卫皇城,充分体现封建社会鲜明的等级秩序结构,而国外城市多依靠山水建城,同时崇拜宇宙,神明。以西亚古巴比伦城为例,巴比伦城沿幼发拉底河建设,城中的神庙为城市的中心,崇尚神明的正对夏至日方向,贯穿全城的普洛采西大道,而平民居房低矮密集,形成强烈的宇宙崇拜和宗教政治特征。近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外就相差很大,源于制度发展的不同,中国是被迫打开国门,迎接的现代艺术。而西方国家多是自主发展的,所以西方的城市更有传承性。以中国首都北京和英国伦敦为例,北京号称六朝古都,古代北京规划整齐,严格按照周礼“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王城建制。但在19世纪开始,北京的规划开始被破坏,经过国外的入侵,文化的传承性失去。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北京才又重新开始规划,行政中心设在旧城中心部位。四郊开辟大工业区和大农业基地。西北郊定为文教区。道路格局采用棋盘式加放射路环路系统。居住区采取9-15公顷、以四、五层住宅为主的大街坊作为基本单位。引永定河和潮白河水入城,开辟市内运河。扩大绿地面积,营造大森林、防护林和苗圃。把铁路环移至市区外围,客车总站设在永定门外。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发展无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出租汽车;虽然规划的更现代更合理,城市发展也更快,但是缺少了中轴的线的美感,现代建筑的大量充实,缺乏了古都的美。而英国伦敦的发展,则有些不同,伦敦的行政区划分为伦敦城和32个市区,伦敦城外的12个市区称为内伦敦,其它20个市区称为外伦敦。伦敦城、内伦敦、外伦敦构成大伦敦市。大伦敦市又可分为伦敦城、西伦敦、东伦敦、南区和港口。伦敦城是金融资本和贸易中心,西伦敦是英国王宫、首相官邸、议会和政府各部所在地,东伦敦是工业区和工人住宅区,南区是工商业和住宅混合区,港口指伦敦塔桥至泰晤士河河口之间的地区。整个大伦敦面积1580平方公里。伦敦是近现代的大城市,没有受过大的侵略,规划的发展一路顺畅,并且是现在文明的发源地,所以发展的相当科学,完整的保留了文化,古建筑,以及老伦敦的规划,并且伦敦十分注重环境的保护,在1920年就开始注重对环境保障,持续治理环境与城市的关系。再拿家乡青岛为例,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位于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全市总面积10654平方千米,辖六区四市,人口766.36万。土地、矿产资源丰富,探明储量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矿产的64.1%;在经济方面,青岛逐步形成港口、开放、品牌、旅游、海洋科技和奥运城市的鲜明特色。近年来,积极推进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区域性经济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海洋科技中心,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青岛的城市演变历程1891年清政府调登州市总兵章高元驻防青岛,在青岛的村东侧建总兵衙门,青岛建制开始并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传统市镇,至1897年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强占胶州湾,青岛成为德国殖民地,开始了现代化城市建设时期。德国选择青岛作为殖民地基于胶州湾的区位优势和建港条件,德国专家通过多方位的考察和论证,确定了胶州湾的未来重要性,决定以青岛为据点进行争霸远东的计划。但青岛虽有区位优势,可这种潜力要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动力,仍需要一个现代化的港口和港口连接内地的交通线所以的占领青岛后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建港筑路活动。现在与许多城市的形成都基于港口和铁路的建设,而青岛能够后来居上,优势在于一是港口建设的先进性,二是港口、铁路、城市三位一体的紧密关系。青岛港的所有设施都是按照当时世界一流水平设计建设的,青岛的另一优势在于铁路线直接铺到港口内的码头上,使货物运输非常方便,同时铁路线沿城市边缘从港口和市区之间穿过,以尽端的方式深入市区内部。一方面方便港口对货物运输和城市客流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沿城市边缘布置,将对外交通对城市的干扰降到最小,从而使铁路、港口、城市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又不相互干扰的理想状态。青岛市虽然进行现代化建设,但市区乡区发展极其不平衡,直到1931年沈红烈任市长才取得重大突破。沈红烈是青岛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实施的一套长远的、整体的发展思路,认识到“都市之繁荣,实以乡村为基础,若四境不治,则市区亦决不能永葆繁荣”的道理,他任期内青岛逐渐成为北方重要的工业、外贸、港口城市,确定了它在中国现代城市中的地位,成为青岛城市发展使得一个重要时期。1981年青岛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成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86年成为计划单列市,至此开始全面建设青岛时期—从西到东大青岛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二、青岛市城市发展阶段剖析青岛的历史悠久,青岛地区昔称胶澳。(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青岛港是北方的重要港口。综观青岛的发展历程,可以粗略的划为几个时期:1、青岛市城市第一阶段:“小”青岛解放以前,青岛市一直在延续殖民统治时代的旧有的发展格局,即殖民侵略的“吸管式”格局城市沿海发展,其发展主要是市南区(传统的八大关),登陆占点,胶济铁路线延伸内地,直接攫取内地资源。城市的发展空间仅局限在一点:市南区。点状发展。解放以后,以纺织业和制造业为代表的大工业,在青岛有了很大的发展,直接带动了李沧区和四方区的发展。但是,这一阶段由于政策原因,青岛的港口优势和对外开放的临海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城市依然在单极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在李沧区和四方区,还是点状发展。这一阶段,商业的发展主要是以中山路为代表的传统商业区。2、青岛市城市第二阶段:“中”青岛80年代,伴随国家的改革开放,青岛列入14个沿海开放城市,青岛海港优势得到了一定程度利用;同时,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传统的大型国营企业,借助青岛与德国的传统纽带,与海外融合,形成了以海尔、海信、青岛啤酒为代表的、面向国际市场的中外合资企业的蓬勃发展;大量以制造业为主体外资企业拥入青岛市,极大程度上带动了青岛市经济发展,促进了青岛城市迅速扩张。这一阶段的发展,直接促成了崂山高科园,胶州临港工业园的兴起。城市开始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而这一阶段,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外向型的。因此沿海扩张成为必然。同时,青岛市政府的东迁也很大的促进了这一趋势的发展。青岛市进入以海岸一线为代表的线状扩张阶段。另外一方面,也应看到,沿海的扩张是有限的,崂山区作为国家级的旅游风景区,开发空间受到很大限制,东扩已经受到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3、青岛市城市第三阶段:“大”青岛90年代末以后,大型制造业、物流业、现代商业进入大发展阶段,借助中国加入WTO、青岛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带动了整个青岛市的产业升级,青岛市进入了复合式,全新的发展阶段。同时,青岛作为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副省级城市和山东对外开放的龙头,承载着山东半岛的发展极的地位。这些都促进了青岛的全面发展。青岛由一个单一的城市中心,将逐渐过度到地区中心的位置。青岛将由一个旅游和港口城市过度到以旅游和港口为主导的复合化、多元化的国际城市。青岛城市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张,新发展区黄岛区、崂山区内陆部分、城阳区将浮出水面。(西部新城和北部新城)。国际化、多元化的青岛呼之欲出。三、青岛的城市发展战略为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发展目标,当前青岛争议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加快实施“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全域统筹”—推进城乡统筹、陆海统筹,统筹全域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以环胶州湾的青岛、黄岛和红岛形成都市核心区,以胶州、即墨、平度、莱西、董家口、新航空港、世园会周边、新河、姜山、鳌山湾蓝色硅谷等10个新城组团构成为次中心城市,以50个左右重点小城镇为为基础,辐射带动10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以此推动全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三城联动”—以胶州湾东岸青岛、西岸黄岛、北岸红岛为都市核心区。东岸青岛城区,重在做优做美,延续青岛百年历史文脉,彰显山海城特色,发展现代服务业,保护历史风貌,加快城区改造提质和内涵式发展;西岸黄岛城区,依托西海岸经济新区的综合优势,重在做大做强,着力加快城区扩容,打造海洋经济特色鲜明的城区;北岸红岛城区,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优势,重在做高做新,建设科技型、生态型、人文型新城区。“轴带展开”—以城市核心区为起点,以骨干复合交通廊道为依托,沿“一轴三带”向纵深拓展。“一轴”,即以大沽河为生态中轴,将大沽河流域建设成为贯穿南北的防洪绿色安全屏障、自然生态景观长廊、现代农业集聚带,打造滨河特色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三带”,即滨海蓝色发展带、烟威青综合发展带和济潍青综合发展带。“生态间隔”—城市核心区及城市组团内部、各城市组团之间,以山体、海湾、河流、湿地、滩涂、林带、耕地及各类自然保护区等实施生态间隔,严格保护环境,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组图发展”—立足青岛全域,依托“一轴三带”,形成若干与都市核心区优势互补、规模适度、紧凑集约的城市组团。2.城市的分类方法参照国内外分类方法我们把土地初步分12个大类,61个小类。耕地:粮食作物用地经济作物用地蔬菜用地林地:用材林地防护林地薪火林地水土保持林地苗圃牧草地:天然放牧地天然割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未利用草地园地:果园茶园其他园地商服用地:批发零售用地住宿餐饮用地金融服务用地其他商服用地居住用地:城镇住宅用地农村住宅基地工矿用地:工业用地采矿用地存储用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用地:机关团体用地风景名胜古迹设施用地公园绿地用地科教用地医卫用地文体娱乐用地特殊用地:军事设施使领馆用地监教用地宗教用地殡葬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铁路用地公路用地街巷用地农村道路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用地管道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坑塘水面水库水面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沟渠水工建筑用其他用地:空闲地设施农业用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3.城市意象我所认识的沂源,沂源县地处鲁中腹地,是淄博、泰安、莱芜、临沂、潍坊五个市的结合部。1944年建县,因沂河发源地而得名。总面积1636平方公里,辖11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633个行政村,人口56万。沂源属纯山区,是山东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平均海拔高度400米,素有“山东屋脊”之称。境内有名的山头1983座,海拔最高的鲁山1108米。沂源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全县有2.3万人参军参战,2100多人负伤致残,1800多人壮烈牺牲;老一辈革命家陈毅、罗荣桓、粟裕,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都曾在沂源生活和战斗过。沂源历史
本文标题:城市规划导论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310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