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构建彭青龙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构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彭青龙2008年5月9日西安导语自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招生规模的扩大,就业压力的增加,使得人们对外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模式产生了怀疑。于是,在外语界出现了“本色”与“特色”、“正统”与“异化”的争论,即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坚持“语言文学的本色”,还是强调“与其他专业结合的特色”?这是一个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的方向性问题。导语近年来,外语专业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在全国普通高校陆续展开,各外语院系为了迎接评估,争取优异成绩,在专业定位和课程又出现了回归“本色”的潮流,将学生兴趣乏乏的语言文学课程重新纳入教学计划,从而加剧了学校与学生之间、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2006-2007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在三所高校设置“商务英语”专业,但“外语+商务”的模式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满足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紧迫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国外,专门论述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著作和论文凤毛麟角,但语言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对外语专业培养模式影响巨大……在国内,探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著作和论文颇丰。经院派的教授们,主张只有学习英美国家的文学史、文学作品,才能真正学好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学,只学语言,不学文学、文化就会变成没有内涵的“空心人”。因此,高校英语专业发展必须回归“本色”。而另一些年轻的学者,强调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必须与某一专业或某门学科相结合……主要论点中国应该提倡多元化、多层次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于目前中国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和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我们认为中国外语专业存在着精英型、混合型和大众型三种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它们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评估测试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虽然它们都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但它们与其他专业的复合度各不相同。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应该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从而有利于高校之间的错位竞争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高等学校外语专业人才三种主要培养模式精英型即外语+文学的培养模式,其课程设置是ES+EK+krs。大众型即外语+其他专业的模式,其课程设置ES+ek+KRS。混合型模式即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并存,其课程设置是ES+EK+KRS。英语专业人才三种培养模式的量化标准外语专业三种培养模式的量化标准和理论、实践依据从对语言的认识来看从市场需求来看从国家教育政策来看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评估之间的关系从《专业评估》的A级标准可以看出,无论何种培养模式,都必须坚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和遵循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的规律。外语专业技能是外语专业人才安生立命之本,大众型和混合型三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中必须坚持大写的ES。外语专业知识是体现复合型人才类型的重要指标。外语专业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是外语人才生存、发展、出成果的重要保证”。结论三种模式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应该和谐发展,反对片面强调一种培养模式,或者只用一把标尺来衡量各个高校外语专业教学质量的优劣。三种模式要处理好技能、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贯彻科学发展观,为国家培养出各具特色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构建彭青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471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