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国债挤出效应我国自1997年经济出现软着陆以来,近几年经济存在轻微的通货紧缩。具体表现为:1996年以来已经连续3年GDP增长率低于1978—1997年的平均水平;从1997年10月开始,社会商品零售价格已经连续下降了15个月。尽管中央银行先后7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收效甚微,而增发国债是财政政策一项重大举措,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规模地发行国债,增加赤字,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挤出效应的担心。所谓财政扩张的挤出效应,一是指政府通过大规模发行国债向社会借款导致政府在资金需求上和民间进行竞争,从而减少了对民间部门的资金供应;二是指政府的资金需求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抑制了民间投资阻缓经济增长的后劲;这两方面都会抵消财政扩张对社会总支出的扩张效应。通常分析财政政策效果和“挤出效应”的数学模型是IS—LM曲线模型。IS曲线表示投资等于储蓄产品市场均衡状态下利率与收入的不同组合;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均衡,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条件下所有利率和收入水平的不同组合。下面我们分析一下IS—LM曲线模型:从IS曲线均衡条件出发推导IS曲线斜率:产品市场的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经济均衡的条件是消费等于投资I=S,消费函数C=a+bY,储蓄函数S=Y-C,则均衡收入Y=[a+I(r)]/(1-b),因此,IS曲线斜率由b与I(r)决定,其中b是边际消费倾向。从LM曲线均衡条件出发推导LM曲线斜率:货币市场的均衡是货币供给M等于货币需求L,而M主要由政府的中央银行控制,L分为交易需求L(Y)和投机需求L(r),即M=L(Y)+L(r)=kY-hr,k为货币需求收入弹性,h为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所以Y=(hr+m)/k,因此,LM曲线斜率由h和k决定。如图,财政通过增发国债扩大支出导致IS曲线右移至IS’,若没有利率上升因素,相应产出将从Y0增至Y2,但考虑到增发国债对市场利率的推动及因此对民间需求的抑制,新的均衡点E1的利率水平R1要高于初始利率R0,而产出Y1要低于Y2,其中Y2与Y1之间距离就是被挤出的产量损失,这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通常IS越陡峭,LM越平缓,财政通过增发国债,扩大支出政策效果也越好。普遍认为我国财政扩大支出是存在“挤出效应”的,但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情况“挤出效应”并不是非常突出和明显的。我国的IS—LM模型中,IS曲线陡峭,LM曲线平缓。首先,IS曲线由边际消费倾向b和投资函数I(r)决定。边际消费倾向b受许多因素制约。第一,受制度变迁因素的制约。近年来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多项改革措施集中出台,改革力度逐渐加大,居民预期未来支出水平上升,而相应的未来可支配收入相对不足。居民为适应这一持久性支出下降的局势,保证未来的消费水平,倾向于减少即期消费,增加储蓄。例如,从1998年7月1日起,原有的福利分房制度被货币化分房方式所取代,虽然该项改革措施的初衷在于启动居民住宅消费市场,但实际的效果与预期背道而驰。一方面由于房价与居民年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另一方面,消费信贷不发达,人们即期消费受到抑制。同期医疗体制改革措施亦全面出台,中小学教育费用逐年上涨,高校收费教育逐步推广,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均导致预期未来可支配收入减少。第二,贫富差距的拉大进一步压低了社会总体的消费倾向。近年来,在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拉大,据有关统计资料统计,我国的基尼系数目前已经达到了0.4,收入不平等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不仅如此,收入的不公平还通过降低社会总的消费倾向作用于社会消费需求。其中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所占的比重越大,对总需求的削弱也就越强:就高收人者来说,其消费的价格弹性相当低,而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固然很高,但需求量又受收入水平制约;至于需求变化余地较大的中等收入阶层,又大多面临上述住房、医疗和退休等重大改革,消费扩张乏力。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DI/DR,我国情况是一方面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缺乏有效的产权约束和产权激励机制,投资行为具有极端性倾向,在经济繁荣时一味追求规模,不讲效益,而在衰退时又过于保守,缺乏创新动力与冒险精神,投资的利率弹性极为有限;另一方面,日益壮大的非国有企业具有预算硬约束的特点,更具效益意识,投资决策直接取决于预期的投资收益率与资金成本,但是非国有经济受到正规融资渠道的歧视。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年报》表明,1996年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80%以上贷给了仅占经济总量30-40%的国有经济,贷给非国有经济的还不到13%,而同期非国有经济创造了GDP总量的63%以上。同银行信贷相比,资本市场的计划色彩更为浓厚,从确定总体的发行额度,到选定具体的上市公司,全都是计划框架内行政分配的产物。正因为如此,目前我国利率对投资的作用不可能很强,投资的利率较低。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边际消费倾向比较低,投资的利率弹性不大,IS曲线的斜率很小(绝对值很大),曲线很陡。LM曲线斜率取决于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及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k。就我国LM曲线的形状决定而言,一方面是社会总体收入水平不高,而且中低收入者尚占社会成员的主体,大多数企业资金短缺,因此对于大多数人(包括企业)来说,其持有货币还是以交易与预防动机为主,即是以L(Y)为主,而增加的货币供给会被几乎不受利率影响的预防性货币需求所吸收;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家庭投资意识的淡薄又导致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非常有限。1996年以来我国曾先后7次降息,但对经济的扩张作用要小于预期,由此有人提出我国事实上是出现凯恩斯所预言的“流动性陷阱”。但通过以上对我国货币需求状况的剖析,不难看出我国的情况与凯恩斯所预言的“流动性陷阱”有着根本区别:后者的货币供给增量是由投机性为主的货币需求所吸收,而我国的情况则是由预防性为主的货币需求所吸收。因此才呈现LM曲线异常平缓的特点。从我国国债政策的运行来看,1994年以来,我国每年财政赤字都在500亿元以上,1998、1999年赤字分别为922.2亿元和1797亿元,发行国债分别达3808.7亿元和4015.3亿元,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物价持续下降趋势基本得到遏制。有没有挤出效应呢?财政扩张产生挤出效应的前提是资金供应紧张和利率升高。1998年银行超额准备率各季度分别为9.89%、12.51%、7.67%、9.32%,1999年相应数字分别为7.01%、6.47%、5.82%、9.78%,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仍有充足的超额准备,扩张性财政不会导致资金供应紧张;而较高的实际利率并不是由财政扩张引起的,而是我国利率非市场化造成的。据以上分析,在我国目前宏观经济情况下,挤出效应作用还相当的弱。在国债“挤出效应”较弱的情况下,实施扩张性的国债及财政政策能够有效地扩大总需求。由于我国目前资源闲置资源问题比较严重,现阶段通过发行国债吸纳社会的闲置资源,扩大政府生产性支出,对民间部门投资需求影响较小,这样将会有效地刺激社会总需求,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仅依靠政府支出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并不能压缩更多的私人投资和淘汰更多的运作不良的企业。因此,在财政支出投向国家重点扶持产业的同时,还必须运用法律手段、税收手段等去压缩与国家产业政策不相吻合的,影响国民经济结构优化的企业、单位及私人投资。挤出效应通常会随着国情还本付息期限的延长而增加。我国“挤出效应”较弱,使我国在国债发行期限上有更空间。当前,由于以前大量发行中短期债券而造成近年出现偿债高峰,使中央财政支出压力大大增加,为此我们应选择发行更多的长期国债,这当然会加强“挤出效应”,但在当前我国“挤出效应”较小的前提下,不失为一种低价高效的政策选择。挤出效应是把双刃剑,必须谨慎运用。目前我国“挤出效应”不明显,为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承担重任提供了条件。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成熟,民间消费与投资的利率弹性将有所增强,“挤出效应”也会相应加强,国债政策与财政政策作用将进一步削弱,而总量型间接的货币政策调控将发挥主导作用。【参考文献】1.丹尼斯·谬勒·公共选择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12.刘溶沧赵志耘·中国财政理论前沿·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4.斯蒂格利茨·政府经济学·春秋出版社19985.《中国统计年鉴1997~1999》
本文标题:国债挤出效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26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