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内容包含了“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中本课时“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主要介绍了洋流的概念、洋流的性质分类、洋流的形成和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等。从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看,“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是基础性知识,为后一节“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做好知识的预备。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由于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不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学生普遍觉得本节课较难学。加上高一的学生缺乏地理空间思维能力,阅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相对较差,在学习中常会感到无从下手,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沉闷。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可布置导学提纲,要求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多举一些案例,多联系前面学过的地转偏向力、气压带和风带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理解洋流的形成和构建洋流运动模式做好铺垫。三、设计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合作式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让学生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自行归纳出寒、暖流的定义,总结出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落实到每一幅图上,充分利用教材里已有的图,同时结合多媒体进行演示。教材处理: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海水的运动,进而引出洋流的概念。关于洋流的性质分类,让学生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从图中归纳出寒、暖流的判断规律。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名称的记忆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让学生观察《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找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关于世界洋流的形成,以教师讲解为主。结合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图,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洋流的形成过程。最后从理论洋2流模式图过渡到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教学方法:教法:以启发引导教学法为主,兼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水运动的形式,洋流的性质分类,明确洋流的影响因素2、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3、能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说明风海流的形成4、学会利用海水等温线来判断寒、暖流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通过对洋流分布规律的总结,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的能力。3、通过对洋流的成因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精神。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3、在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时把握区域的个体差异。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利用等温线图判断寒、暖流2、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模式图的构建3、世界海洋洋流名称的记忆六、教学过程设计3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引入:1、1992年,一艘从中国香港出发的货轮在太平洋海域遭遇风暴,船上近3万只塑料玩具鸭坠入大海,漂浮在海面上,形成一支庞大的“鸭子舰队”,并随波逐流。随后几年,玩具鸭先后抵达印尼、澳大利亚、美洲等地,平均每天漂流7英里。有人预测,其中的1万多只玩具鸭组成的“小鸭舰队”在海上漂流了15年后,将于2007年抵达英国海岸。思考1:是什么动力使得这些玩具鸭从太平洋漂到英国海岸的?(播放“大国崛起”的视频)2、大家都知道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他第一次横渡大西洋走的是沿欧洲至美洲的直线距离,路程较近,一共用了37天。第二次去美洲经非洲北部,然后再向西航行,路程更远,却只用了20天。思考2:为什么哥伦布两次航行时间差了17天?海水每时每刻都在运动,那么海水运动有哪些形式呢?(波浪、潮汐、洋流)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1、洋流的概念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关键词:比较稳定一定方向大规模例:墨西哥湾暖流的径流量是世界陆地径流量的20多倍2、洋流的性质分类:暖流和寒流寒、暖流的定义: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从低纬海区流向高纬海区)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从高纬海区流向低纬海区)(强调:寒流和暖流只是个相对的概念,只能体现大多数洋流的规律。引导学生观察赤道暖流、赤道逆流、西风漂流的特殊性)知识运用:读某海区海水等温线图,回答: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中找出太平洋、大西洋、大洋洲、美洲、英国的位置,帮助学生形成心理地图,建立空间思维知道洋流、波浪和潮汐的区别找出洋流概念中的关键词在太平洋海区找出“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秘鲁寒流”的分布位置、流向、性质尝试归纳出寒、暖流的定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海水是运动的引出海水运动是有方向的培养学生文字信息的提取和归纳的能力通过情景读图、信息整理、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410℃20℃30℃甲30℃20℃10℃乙(1)甲海区在半球,乙海区在半球(2)从性质上看,甲海区经过的洋流是流,乙海区经过的洋流是流(3)甲海区洋流的流向,乙海区洋流的流向规律:海水等温线的凸向就是洋流的流向3、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将学生分成3组,对照课本《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分别探讨:A.中、低纬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南、北半球)B.中、高纬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南、北半球)C.北印度洋海区洋流的分布规律(冬、夏季)学生讨论期间,教师可做适当的提示各组派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对各组情况进行点评。全球海域的洋流运动规律:(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2)、中、高纬海区北半球: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环流南半球:形成一支自西向东的西风漂流(3)、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过渡:是什么原因使得海水这么“顺从”、这么有规律地运动呢?4、世界洋流运动的成因分析(1)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学会等温线图的判读,能利用等温线数值和弯曲情况来判断洋流的流向和性质掌握利用等值线解题的技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找出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与自己归纳的规律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思考海水有规律运动的原因学以致用,完成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分析提取图象信息的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总结规律,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渡自然承上启下5海面盛行风吹拂表层海水运动带动下层海水运动形成洋流(2)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洋流的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过渡:既然盛行风是洋流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要掌握洋流的运动,就要知道地球表面盛行风的分布。课件显示:动态演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复习前面学习的有关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根据盛行风的分布,动态演示洋流形成模式图(重点讲解由信风和地转偏向力形成的赤道暖流、由西风和地转偏向力形成的西风漂流)(3)不同海区密度的差异(动态演示直布罗陀海峡海域洋流流向)补充知识:洋流的成因分类风海流:主要由盛行风推动海水运动形成的洋流密度流:由海水温度、盐度差异引起海水密度差异,从而导致海水运动而形成的洋流补偿流:风力和密度差异产生的洋流使海水流出海区海水减少,由相邻海区海水来补充而形成的洋流结合前面总结的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比较实际洋流分布和理想模式图的区别回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观察直布罗陀海峡两边海水盐度、密度的差异及表层、底层海水的流向使学生能利用风向、地转偏向力等知识解释洋流的形成让学生知道洋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培养学生观察、比6A、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并没有形成环流,而是形成一支自西向东的西风漂流(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原因:此区域几乎都是海洋,无陆地的阻挡B、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原因:北印度洋海区海域面积小,受季风影响显著,夏季盛行西南风,海水作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吹东北风,海水作逆时针方向流动5、世界洋流模式图的构建(1)洋流模式图的构建88(2)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的构建80说明:横线代表赤道,“8”、“0”分别代表洋流的分布情况,笔画顺序代表洋流的流向巩固练习:某中学生,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港抛下一漂流瓶,试图借助洋流漂行。若干年后,漂流瓶被远在美国旧金山港的中学生打捞上来。问:(1)该漂流瓶依次经过哪些洋流?(2)若地球自转方向与现在相反,而其他条件不变,其漂流路线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课堂小结:分别观察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对比洋流分布模式图,找出不同之处思考:北印度洋海区洋流流向与季风的关系每个学生动手绘制草图,并熟记洋流的流向熟悉悉尼、旧金山的地理位置与相关海域洋流的分布及流向掌握洋流的形成原因,理解盛行风与地球自转的关系较能力从理想的洋流模式到实际洋流分布的转变动手操作加深印象引导学生构建洋流模式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洋流的形成,灵活运用洋流分布规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新的思维七、板书设计7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1、洋流的概念2、洋流的性质分类3、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1)、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2)、中、高纬海区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西风漂流(3)、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4、世界洋流运动的成因分析(1)盛行风(主要动力)(2)陆地的阻挡和地转偏向力(3)不同海区密度的差异5、世界洋流模式图的构建八、布置作业:完成大规模海水运动的练习
本文标题: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536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