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名词解释(共5题,4分/题,共20分)•1.温室效应和温室效应加剧•2.流域与水系:降水或者是由地下涌出的水,聚集在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或周期第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这就是河流。河流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并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这就是水系。每一条河流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便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3.石漠化:在脆弱的岩溶地质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造成植被退化、水土资源流失,导致岩石大面积裸露,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是水土流失顶级表现。••4.风蚀残丘和雅丹地貌:风力侵蚀年轻而相对坚固的沉积物,可形成外形宽窄不一,底部崎岖不平,但走向多与盛行风向平行的谷地即风蚀谷。风蚀谷间的残留高低或孤立丘岗即是风蚀残丘。形态与风蚀残丘相似但由蚀余松散土状堆积物如河湖相地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风蚀残丘,称作雅丹地貌。•5.背斜与向斜:褶曲的两种类型,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核部岩层比两翼岩层新的褶曲;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核部岩层比两翼岩层老。•6.地垒与地堑•7.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与透水性•8.崩落、滑落与蠕动:陡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快速下移,叫做崩落。由岩体、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落的过程叫做滑坡。坡面岩碎屑。土碎屑在重力作用下以极缓慢的速度移动的现象称为蠕动。•9.海蚀穴与海蚀崖在有潮汐的海滨,高潮面与陆地接触,波浪的冲涛下形成槽型凹穴,断续的沿海岸线分布,叫做海蚀穴。海蚀穴被拍岸浪冲蚀扩大,顶部基岩崩塌,海岸后退时形成陡壁称之为海蚀崖。••10.气旋与反气旋:气旋是指中心气压比四周低、具有闭合等压线的水平空气涡旋。反气旋是指中心气压比四周高。•11.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温室效应和增强的温室效应•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其中一部分热能向下投向地面,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之为“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有利于全球生态系统的,正是由于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维持在15摄氏度左右,特别适合于地球生命的延续,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将是-18摄氏度左右,现有的大多数生物将会无法生存。•温室效应加剧:人类排放的大量温室效应气体,对地球的保温的“温室效应”过强,产生了过犹不及的效果。•温室气体:CO2,CH4,N2O,CFCs,SF6等等。二、简答题(共5题,8分/题,共40分)•1、大气的组成以及各成分的作用。(P59)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2、岩溶地貌的发育过程。(P210)岩溶地貌的发育与地即是下水位关系密切,而后者又岁当地河面或海平面而变化,因此河面或海平面卡斯特地貌的侵饲地面。从另一意义上说可溶性岩石的底板就是地下岩溶的基面。3、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的特点。(P175)上层滞水的水质与地表水基本相同。分布不广,水量不大,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或地表水的入渗。潜水不承受静水压力而具有自由水面,潜水面以上没有连续的隔水层阻隔,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承压水是承受较大静水压力,上下有两个隔水层分别称为承压水的顶板和底板。,其受水文、气象因素直接影响小.,水质不易受人为活动污染。4、地形雨和焚风形成的机理及其地理意义。(P81、P97)•5、地球上水的来源。•6.河流各种补给的特点(P160):降雨补给是全球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补给来源,河流多在夏秋两季发生洪水,也与降水有关。融水补给为主河的水量补给,与流域的积雪量和气温变化有关。地下水补给,具有稳定性和均匀两大特点。湖泊与沼泽补给,其调节作用与面积和水量有关,一般来说,这种补给河流水量变化缓慢而稳定。人工补给•7.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P156)1停蓄阶段2漫流阶段3河槽集流阶段•8.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分析(P111)1海路发布对气候的影响2洋流对气候的影响3地形对气候的影响•9.地层的接触关系分析(P38):分为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和侵入体的沉积接触•10.地质作用的类型、相互关系与表现方式。•1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与主要内容。•12.矿物、矿产与矿床三者间的联系与区别。•三、论述题(共2题,10分/题,共20分)•1、水循环的内因、外因、阶段、环节、类型及其地理意义。•2、空气水平运动所受的作用力及其对大气环流的影响。(P85)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空气曲线运动时还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3、洋流形成的机理、表现形式及其地理意义。(P139)•4、阐述地球表层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四、计算题(共2题,10分/题,共20分)•1、一内陆封闭湖泊,面积为Am2,流域面积Bm2(不包括湖泊水面)。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为amm,平均年蒸发量为bmm,土壤下渗水量相当于cmm的降水,湖泊补充地下水量相当于dmm的降水,假定流域降水全部流入湖泊(没有外流),不考虑人类用水,假如以毛毛雨形式降落,那么湖泊水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变化幅度大约有多大?假如以暴雨形式降落,湖泊水位又会怎么变化?大致变化幅度为多少(假设忽略湖泊的水平扩张)?•(1)毛毛雨的情况:降水全部被蒸发和下渗吸收,没有径流入湖。湖泊水位将由于蒸发而下降。•(2)暴雨情况:降水除下渗消耗掉cmm外,流域的amm降水基本上都转化为径流流入湖泊,从而使湖泊水位上升。•2、岩层露头宽度为Am,分别计算下面三种情况下的岩层厚度:•(1)岩层倾角与坡向相反,倾角为α,坡度为β;•(2)岩层倾角与坡向相同,倾角为α,坡度为β;•(3)岩层倾角与坡向相同,倾角为α,坡度为β。•(1)岩层厚度•(2)岩层厚度•(3)岩层厚度)sin(Ah)sin(Ah)sin(Ah•3.某耕地的面积为2hm2,土壤比重为2.14g/cm3,孔隙度为45.6%,有机质含量为1.2%,求耕层0-30cm的有机质的数量?(结果用kg表示)土壤孔性——指土壤孔隙的状况土壤中大小、形状不同的复杂孔隙的状况好坏由两方面衡量:①孔隙的量,以孔隙度表示②孔隙的质,即大小孔隙分配,上下土层分布。孔隙状况必须保证作物对水分和空气的需要,有利于根系的伸展和活动,因此一是要求土壤中孔隙的容积要较多,二是要求大小孔隙的搭配和分布较为恰当。一、土壤比重(土壤相对密度)固体土粒单位容积的重量与同体积水的重量比。无量纲,水密度1g/cm3所以土壤比重又常用土壤密度表示,固体土粒单位体积的重量,单位为g/cm3、t/cm3。土壤物质组成有差别,土壤比重也就不同,土壤比重数值的大小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①土壤矿物组成和含量有关,书上见矿物比重:石英2.65,正长石2.57,高岭石2.6-2.65,蒙脱石2.00-2.20。②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表土层有机质含量高,比重小于心土、底土,有机质比重1.2-1.4g/cm3,由于土壤比重差别较小,一般2.6-2.7,通常用2.65作为土壤比重。二、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土壤的重量(干重)称为土壤容重。单位为g/cm3、t/cm3,土壤之间差别较大,受五个因素影响:①是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含量有关;②是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③与土壤质地有关;④与土壤结构有关;⑤与土壤松紧度有关。所以容重必须测定获得,容重值砂质土1.2~1.8,粉质土1.0~1.5,容重用处很大,不仅在农业上建筑、筑路、桥梁工程常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数据。一、计算孔隙度,二、判断土壤熟化程度1.1~1.3较疏松,1.5以上紧实,三、利用它计算土壤重量、水分、养分、盐分含量。例已知土壤容重为1.15g/cm3,求亩(666.7m2)耕层0-20cm土壤土重。解:666.7×0.2×1.15=153t=153000kg因此过去常说每亩耕层土壤约30万斤,即每公顷耕层土重225万kg。2、已测得有机质含量1%,求亩耕层土壤有机质重量?W有=W±×1%=666.7×0.7×1.2×1%=1.6t=1600kgN、P、K等都可计算出,如测得N含量0.05%,则亩含N80kg,如测得盐含量0.3%,则亩含盐480kg三、土壤孔性(一)土壤孔性的数量指标1、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的容积占整个土壤容积的百分数。2、孔隙比指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1)计算土壤容重•孔隙度=1-容重/比重•则土壤容重=2.14×0.544=1.164(g/cm3)•(2)计算0-30cm耕层的表土质量•表土质量=2×10000×0.3×103×1.164=6.984×106(kg)•(3)计算有机质的数量•有机质质量=6.984×106×0.012=8.381×104(kg)
本文标题:地理考试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50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