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地理试题中“有用信息”的几种常用隐藏方式
1地理试题中“有用信息”的几种常用隐藏方式湖北省大冶市第一中学程良安邮编:435100邮箱:banhu4542@sina.com地理学科高考试题每年都在创新,面对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新题目,如何指导学生冷静对待,理性答题,一直是困惑着广大地理教师的普遍问题。地理高考对学生的第一项能力要求就“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这既是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是设计试题的一种思路,是试题出新的一种手法。因此,本文试图就地理试题中“有用信息”的常用隐藏方式进行归纳,希望对广大教师指导学生备考有所启发。一、用“题内”隐藏“题外”例1:右图箭头表示北半球某地高空大气的运动方向,图1中哪条虚线为槽线A.甲B.乙C.丙D.丁按照一般思路,要判断“槽线、脊线”的位置应该先知道等压线的分布,了解其值的变化及与形状。然而,此题设问采用逆向思维方式。题目中给出的高空风向。“题内”信息“高空风向”对解决这道所必须的“题外”信息“高空气流方向与等压线平行”起到隐藏作用,学生在答题过程因此受到干扰。解题时,只要去掉图上的两个箭头,把两条表示风向的曲线视为两条等压线,再根据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的规律,确定左侧等值压线的值小于右侧曲线,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C。我们将这种信息隐藏方法归纳为“题内”隐藏“题外”。二、用“题外”隐藏“题内”例2:图A是图B中两个地区的气候资料图,读图2回答下列问题:(1)反映图B中甲地区气候状况的是图A中的图,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特征是。(2)依据图2-A中属于乙地区的气候资料,简述影响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以及该地最容易发生的气象灾害及其发生的月份。图1图A图B图22试题中给出的解题信息是二个形式一样的气温、降水坐标图。正为因图形形式的一致性才使学生掉进了一个陷阱,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定势思维,那就是“坐标系坐标刻度是相同的”,从而忽略二地降水量的差异,导致错误地认为A-a图跟A-b图气候类型相同,均为地中海气候,从而影响正确答案的得出。本题设置的陷阱是利用考生的思维定势,即“题外”信息“坐标系坐标刻度是相同的”隐藏“题内”信息“坐标系纵坐标刻度不同”。三、用“常规”隐藏“特殊”例3:图3为我某地区地形剖面图,曲线为地表对应的气候资料:年降水量、七月平均气温、一月平均气温。读图回答问题:该地区降水最多处的海拔高度约为,其降水量约为。考生大多直接从年降水量曲线最高点向左作横坐标平行线,得出该地区降水最多处的海拔高度约2500m及降水量是1300mm。坐标图的一般判读方法,是由图中的点直接向横坐标轴与纵坐标轴作平行线,就可以得出坐标值。这道题的解题信息采用的是一般的图形,但需要使用不一般的方法。解题时需要先从降水量最大值处先向下作平行于纵坐标轴的直线,定出地形剖面线上的点,再从这个点上向左作平行于横坐标轴的直线,才能读出降水量最多处海拔约为800m。这类试题的有用信息的隐藏办法,我们可以归纳为用“常规”隐藏“特殊”。四、用“特殊”隐藏“常规例4:图4为“五种类型产业区位选择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食品工业、软件产业、服装加工业与图中所示类型相符的依次是A.④、②、③B.④、⑤、②C.③、②①D.①、③、⑤图3图432.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最容易实现跨国界转移的类型是A.①、③B.①、②C.②、③D.④、⑤看起来这个题目所给的图形跟我们所熟知的图形很不一样,从而给考生的思维造成压力,可能将他们的解答思路引向错误方向。仔细观察后,我们就会发现,它其实就是一个很变通的坐标图,图中数值的判读方法与直角坐标图的方法完全一样。这样我们就可能很快得出正确答案:1、A2、C。正三角坐标图、多维坐标图在地理试题中的使用,用的都是这种思路。“不一般的图形,一般的方法”。这类试题的有用信息的隐藏办法,我们可以归纳为用“特殊”隐藏“常规”。这种信息隐藏办法在日照图类题目的设计中使用更为常见。例5:图5为某日某时刻30°N纬线圈和72.5°E经线的昼夜分布状况示意图。回答1~3题。1、图示时刻,赤道上处于昼半球的经度范围是A、10°W-155°EB、90°W-90°EC、17.5°W-162.5°ED、20°W-160°E2、北京(40°N,116°E)位于P地的A、西北方向B、东南方向C、东北方向D、西南方向3.若该日一架飞机在F地日出时起飞,飞往T地降落。途中飞行员始终可以看到“旭日东升”的景象,则飞机的飞行方向和飞行时间分别为A.东北、5小时B.西北、6小时C.东南、5.5小时D.西北、5.5小时解题时只要注意将这类图形(“特殊”)向日照图的常见图形(“常规”)回归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得出正确答案。限于篇幅关系,这里就不再列出详细解答过程。仅将参考答案列出:1、C2、B3、D五、用“图表”隐藏“文字”例6:太阳是地面能源的源泉。太阳辐射的时间和空间差异引起了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布和春夏秋冬的循环变化。表1是海平面上太阳辐射日总量(卡/厘米2·日),探究并完成以下问题。表1日期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小计90°N007831093777000265360°N14745382199481444514851387340°N4386969241007915685435325542520°N701855938950929842695615652508919108518028428978838566932图5420°S9848566715766638449731014658140°S9706984213044246909581074553960°S863457143481324528511061400790°S8270000081311662806小计58214925555257745496485557566162北纬90°在夏至日较南纬90°在冬至日获得的太阳辐射日总量少73卡/厘米2·日,为什么?考生在回答此问题时,考虑到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而南极大陆平均海拔是全球各大洲中最高的,而且南极地区上空有臭氧层空洞存在,因而错将答案重点放在海拔高度的差异和臭氧层空洞上面。其实,命题者在题干中已经用文字指示了答题方向,只是由于考生注意力被图表所吸引,而忽视了文字信息罢了。指示答题方向的“文字信息”是“海平面上太阳辐射日总量”。既然是“海平面上太阳辐射日总量”就说明,表中数据是在排除海拔等干扰因素之后的数据,因此影响这种差异的主要因此是:日地距离。此题的图形信息,干扰了考生对文字信息的提取和解读,信息隐藏方法可以归纳为用“图表”隐藏“文字”。参考答案: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是椭圆,近日点时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多,反之,远日点则较少。冬至日地球运行到近日点附近,太阳直射南半球;夏至日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太阳直射北半球。例7:资料:图6表示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根据资料,当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时,森林的覆盖率较低,降水的侵蚀力。当年降水量在之间,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当年降水量超过450毫米后,森林对水土的保护作用明显。这道的信息隐藏方法与例6如出一辙。考生由于受到图形的吸引,往往错答为“当年降水量在300-530mm之间,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因为他们的注意力被图形所吸引,图中降雨侵蚀力折线在300-530mm这一段是平直的。然而,答案实际上已经隐藏在文字信息当中了。如果接着阅读后面“当年降水量超过450毫米后,森林对水土的保护作用……”,就会发现,文字信息已经告诉我们,降水量到达450mm以后,森林对水土的保护作用已经与前阶段有不同,因此能得出前一空的正确答案为300-450mm。图65六、用“文字”隐藏“图表”例8:冻土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冬天含冰冻结、夏天全部融化的岩土被称为季节冻土,包括季节冻结层和季节融化层。读图7(北半球)回答:根据图中信息所示,季节冻土的分布特点是A.季节冻结层水平分布的范围小B.随着纬度的升高,季节融化层厚度增加C.季节冻结层多分布在极地附近D.随着海拔的升高,季节融化层厚度降低题干中给出了“冻土”、“季节冻土”、“多年冻土”、“季节冻结层”、“季节融化层”等多个考生比较陌生的概念,这么多的相似概念,要求考生在短时间内区别清楚,分散了他们细致观察图形的注意力,干扰了考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维一出乱,判断就可能出现错误。如果没有那么文字信息的干扰,考生是能够比较迅速地读懂图形的。参考答案:D。这种信息隐藏方法,我们归纳为用“文字”隐藏“图形”。七、肢解信息,变换位置,多位隐藏,互相干扰有许多题目,要解决必须要多种信息综合分析才行,命题者常将有用信息进行肢解,部分藏于题干,部分藏于题肢,部分藏于图表,多位隐藏,这就加大了考生提取信息的难度。例9:(题干与图表略)某探险队发现,乙地海港、丙地沿海地带常出现能见度较小的天气状况。试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别分析其原因。此题就是将有用信息隐藏在题肢当中。“常出现”就是告诉考生这种现象不是“异常现象”;“分别分析”就是暗示考生乙地海港与丙地沿海出现的能见度较小的天气状况“成因不同”。而考生在分析原因时将这种天气现象理解了一种异常现象,将乙地与丙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归为同一原因。例10:区域积雪面积距平指数是指某一时间积雪面积与同时期多年平均积雪面积的差值。图7图86据统计分析,距平指数超过20或低于-20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雪灾或旱灾。分析图8,写出1996年-2006年期间出现雪灾的时间,并简述L1河段流域多雪灾的主要原因。此题有用信息被肢解,多位隐藏。题干信息有:区域积雪面积距平指数、某一时间积雪面积、多年平均积雪面积。题肢信息有:雪灾、旱灾。图形信息有:距平指数超过20或低于-20的时间段。考生多不能区分距平指数超过20或低于-20分别对应雪灾或旱灾。其实题干中已经告诉考生距平指数指的是积雪面积,距平指数超过20就应该是指积雪过多,会造成雪灾,而距平指数低于-20就应该是指积雪过少,会造成旱灾。由于有用信息被肢解后分别隐藏在不同部位,多条信息互相干扰,使考生作出错误判断。在回答“996年-2006年期间出现雪灾的时间”时,将出现旱灾时间也答进去。在回答“简述L1河段流域多雪灾的主要原因”时,误将“雪灾”理解为“雪崩”(这里面其实还有题外信息“雪崩”对题内作息“雪灾”的干扰)。每一年的高考试题都是全新的,我们不可能猜到题,抓到题,但是试题命制的一般办法还是可以总结和归纳的。在考前将这些有用信息的几种常用方式告诉考生,对于减轻考生备考压力,引导学生走出“题海”,提高备考效果应该会有帮助。(发表于《考试报·高考地理》2008年07月专版第3期)
本文标题:地理试题中“有用信息”的几种常用隐藏方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51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