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
关注当今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在讲解本课的教学目标之前,很有必要先就这一课的安排及其意义作一阐释,对课题的理解有助于各位教师更好地领会本课的目的和教学的目标,从而正确地把握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成功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并获得有价值的认识。本课关注的是当今城市建设中的古建筑保护问题,探讨如何协调二者关系。客观地说,这个问题是当前中国许多城市在建设开发中都会遇到的普遍问题,也是城市规划与发展中的重点、难题。首先,它具有普遍性。因为中国是具有几千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悠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许多古都重镇,遍及全国各地,其中的文物建筑和历史遗迹更是星罗棋布、无处不在,而城市建设开发的过程中总是会涉及大面积的旧城改造、新区建设,难以避免会遇到古建筑的存留以及如何保护的问题。第二,这也是当今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点。就城市而言,保护古建筑、保持古都风貌,与其说是关系到城市的物质文明建设,不如说是关系到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的来源和根基,诉说着城市的过去,带给市民深深的地域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情感上的吸引和协同是整个城市生命力与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在当代强调城市人文属性的精神建设中起到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城市的文化面貌以及它在市民心中的地位和形象。历尽沧桑的古建筑犹如阅历丰富的老者,默默地诉说着一座城市、一群人过去的故事,带给人们一片宁静而悠远的心理空间,而这对生活在节奏紧张而忙碌的都市中的现代人是及其重要的。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先人的生活,回忆起童年的乐趣,代代相传,薪火不断,从而使城市的传统能够一直得到保持并鲜活地展现给外来者以及后人,持久地延续下去。当人类对“我从何处来”这一问题不断地报以深切关注,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存能引领人们去思索和追溯。因此,如何合理地保护与利用古建筑是当今城市建设开发中的重点问题。第三,这更是当今城市建设中的难点之一。相对而言,开发新区建设,新城往往比较易于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而旧城改造中面临的问题则要复杂得多。如前所述,在许多历史古城中,文物古迹遍布,保护它们必将给城市的道路交通系统、市政设施分布以及城市分区等增加相当的难度。以往,当城市建设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文物古迹的价值时,许多古建筑为了给交通干道、商业设施或是居住区等等让位,往往被野蛮地拆除。而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于是就需要面对复杂的情况,耐心寻找方案,解决问题。合理地协调城市建设与古建筑的保护,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具有相当的难度。第四,这符合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国际趋势。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席卷而来的时候,发扬本土文化、保持文化多样性显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人们关心自己的文化,关注其他的文化,不想迷失于现代建筑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森林。就外来的游客而言,城市中的古建筑更是他们渴望欣赏的珍藏。人们开始注重历史和文化,试图挽救在城市建设开发的大潮中逐渐消失的历史遗迹,因为它们对于地方传统的继承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有一段宣传世界遗产的文字非常准确地阐释了这种意义:“活生生的历史就如同活生生的现在一样,它是我们知识和智慧的源泉。只有拥有正确历史感的人,才能正确评价现代的种种是是非非,才能正确预见将来的发展。我们对生活的整体的理解以及还没有产生的、我们却急于知道的所有事情的认识,都需要在历史的地平线上寻找它的踪影和痕迹。来自于历史的信息并不是将我们带到一个与我们现在毫无共同之处的陌生世界,事实上恰恰相反,正是这些信息,构成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幅画卷,它使我们能够得以从历史和传统的角度理解自身存在的意义;正是这些来自历史的知识,使我们能够了解异域他乡和久远过去的事情;正是这些知识,扩大了我们的感知范围,提高了我们的理解能力。这两点恰恰是现代社会和当代世界所有行动和判断形成的先决条件。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人类文化和历史遗产的原因。”总之,在高中教材中安排这些内容,首先是为了一种观念的普及,希望藉此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文物古迹的价值,懂得保护身边的古建筑,尽早树立起尊重文物、尊重历史的观念。这就是本课教学的基本目标。这里包括学生的应知应会内容:了解古建筑的价值,认识到保护古建筑的必要性;关注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性与相互依存性,了解二者的关系;独立思考如何协调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问题。本课教学的扩展目标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即以城市建设与古建筑的保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找解决方案。这对于今后的深入学习和全面素质的提高都是极为重要的。学习态度方面,应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足够的情感投入,关注课本内容——课前认真收集资料,充分准备;课上是否认真聆听、积极思维,热心参与讨论。思维能力方面,应让学生能熟练地组织语言,用清晰完整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成果方面,应让学生能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认识古建筑的价值,对城市建设和古建筑保护问题能主动关注,独立思考并初步树立自己的观点。价值观方面,应让学生对古建筑保护问题有正确的认识,能在生活中积极地关注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的矛盾并树立正确的立场。(二)内容结构本课关注当今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探讨如何协调二者关系。教学内容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本课的导语,目的是引出课题,即为什么要探讨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第二部分是本课的基础部分,探讨了古建筑与城市的相互关系。具体又包含两部分内容、四个自然段。第三部分是本课的核心部分,探讨了如何协调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具体包括两部分内容、七个自然段。第四部分是本课的总结部分,分两个自然段。(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全面认识古建筑价值是正确保护的基础。本课名为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必然涉及到开发、保护两方面的内容,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矛盾。而实际的情况是,城市建设开发势在必行,而古建筑的保护常常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因而在这两方面之中,偏重的是强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正确而深刻地认识古建筑的价值,树立保护古建筑的观念。因为只有真正认识到古建筑独特的价值和丰富的内涵,才会懂得它的珍贵与重要,从而很好的保护它们。因此全面地认识古建筑的价值是保护以及利用的核心与基础,也是本课的首要问题。文物建筑的价值、文物建筑的历史环境以及为什么要保护文物建筑这几个方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即全面认识古建筑的价值是正确保护文物的基础。因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到一些文物保护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又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相关,教师需要先充分理解这些内容,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全面地认识古建筑的价值,树立起珍惜和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观念,这是本课教学最重要的目的。难点:通过思考,探讨保护与开发的协调方式。通过上文对教学重点的讲解,学生应该已经能够正确地认识到在城市建设开发中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具有如此重要而丰富的价值,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保护。这是我们的出发点和原则。在此之上,如何保护则成为了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这关系到我们的思路和措施。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探讨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的协调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有相当深度与难度,所以出发点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讲解带领学生展开讨论,锻炼思维。二、教学内容资料(一)作品分析1、北京古城的历史沿革(节选梁思成)北京古城在近千年的历史中大致经历过四次改建,导致了今日的布局形势。北京最早的基础是唐朝的幽州城,它的中心现在广安门外以南一带。公元937年,北方民族的辽势力渐大,五代的石晋割了燕云等十六州给辽,辽不曾改动幽州城,只加以修整,将它升为“南京”。这时的北京开始成为边疆上一个区域的政治中心。北方金人侵入时承袭了“南京”作为首都,起初也没有改建旧城,公元1151年才大规模将辽城扩大,增建宫殿,有意识地模仿北宋汴梁的形制,按图兴修。他们把宋东京的木料拆卸北运,在此建设,称作中都。这时的北京便成了半个中国的中心。金朝在北京不断地营建,扩大规模,建设离宫——今天的中海、北海。这便是北京第一次的大改建,但它的东西城墙还在现在的琉璃厂以西。1215年元人破中都,宫城同宋东京的宫殿一样遭到剧烈破坏,只有郊外的离宫大略完好。到了1267年元代开始建城的时候,就以离宫为核心建造了新首都。元大都的皇宫是围绕北海和中海而布置的,元代的北京城便围绕着这皇宫成一正方形。这样,北京的位置由原来的地址向东北迁移了很多。元代这次建设的都城是一个完整的布局。在制度上有许多仍是承袭中都的传统,只是规模更大了。如宫门楼观,宫墙角楼,护城河,御路,石桥,千步廊的制度,不但保留中都所有,且超过原来的规模。还有故意恢复一些古制的,如“左祖右社”的格式,以配合“前朝后市”的形式。元代建的北京尚是土城,没有砖面。东、西、南每面三门,部署井然。当时分全市为五十坊,鼓动官吏人民从旧城迁来。这便是金以后北京第二次的大改建。它的中心宫城基本上就是今天北京的故宫与北海、中海。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灭了元朝,次年就“缩城北五里”,筑了今天所见的北面城墙。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因衙署不足,又没有地址兴修,1419年便将南面的城墙向南展拓,由长安街线上移到现在的位置。南北两墙改建的工程使整个北京城约略向南移动四分之一,这完全是经济和政治的直接影响。且为了元的故宫已故意被破坏过,重建时就又做了若干修改。最重要的是因不满城中南北中轴线为什刹海所切断,而将宫城中线向东移了约一百五十米。这个变动使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成了全城南北的中心,替代了元朝古楼的地位。这五十年间陆续完成的三次大工程是北京在辽以后的第三次改建。这时的北京城就是今天北京的内城了。在明中叶以前,为防御东北满族要在四面再筑外城,原拟在北面利用元旧城,所以工程由南面开始,后发现费用太大,所以就改变计划,仅筑南城一面了。外城东西仅比内墙宽出六七百米,便折而向北,止于内城西南、东南两角。北京城的规模就是这样在1553年在唐幽州的基础上完成的。清朝承继了明朝的北京,虽然许多个别的建筑单位经过了重建,但对整个布局体系则未改动。民国以后,北京市内虽然有不少局部改建,尤其是道路系统,为适合近代使用,有了很多变更,但对于北京的全部规模则尚保存原来秩序,没有大的损害。2、苏州古城的历史沿革苏州位于江苏省南部,是一座有2500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园林城市。苏州建于公元前525年,当时周王朝授命伍子管大夫建设一个以天国与地府相结合的都城。天国八风,要有八个陆门;地府八卦,要有八个水门。这些门都是按照八卦的形式布置的,其围墙建成地府的形式。当建成后,周王朝的都城有三圈围墙,其外城城墙的周围有23.5公里,包围宫城的王城的城墙的周围有4.5公里。这样,从公元前513年—前473年它就成为吴国首都。虽然城市边界的迹象已不复存在了,但根据这些数据来推敲,它的规模与以后几个世纪的规模极其相似。被金打败的北宋,无力对付国土被侵。在公元1129年当金军入侵长江以北各省时,苏州城基本上被摧毁了。它导致随后南宋对苏州城的改建。不像中国其他许多城市那样,不断改建并安置在新的城址上,而苏州前后经历近二千五百年之久,其城址一直固定在原来的位置上。苏州称“中国的威尼斯”,它的桥梁、园林和宝塔、庙宇远近闻名。它曾是国内一流诗人、画家的云集之地。苏州古典园林作为至今保存完整、价值极高的城市性建筑群体,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罕见的。因此苏州市人民政府确定了“保护、疏导、恢复、发展”的八字方针,先后投入1亿多元,重点保护、修复了一批古典园林,并进行了环境整治,调整充实了园内陈设,使古老园林风貌完整展现,仍焕发着璀璨的光彩。梁思成先生的旧城保护方案“一件极重要而珍贵的文物,竟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乃至被人忽视,那就是伟大的北京城墙。它的产生和变动,它的平面形凸字形的沿革,充满了历史意义,是一个历史现象辩证的发展的卓越标本。北京有许多
本文标题: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669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