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古代汉语语法》说起古代汉语的语法,可以说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时间才能学会,学透,对我们高中生来说既难度太大,也没有必要,所以我们今天这一节课主要是站在我们高中阶段实用的角度去选择一部分知识来进行学习和讲解。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使同学们对古代汉语的语法有个较为明确的认识,对以后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帮助。一、明确语序古代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的差别不大,主要也是主谓宾的形式,但是我们知道古代汉语有一部分语序和现代汉语是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就是古代汉语的中的宾语位置有时会有变化,这是主要的差别。二、词的概念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可以是一个字,例如“花”,也可以是一个词“花儿”,也可以是四个字“红红火火”等,这就说明现代汉语的语法对于词语的构成分类是很丰富的,组合词也叫词语,也可以叫短语,但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几乎没有合成词,有时大家也会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的合成词,其实这些不叫合成词,而是由两个词构成的,所以我们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候感觉很明显,就是每一字几乎都需要组词翻译,这就典型的说明了古代汉语由一个个词组成的特点,这点比较容易理解,不再赘述。三、难点就是宾语前置和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我们具体讲解。宾语前置汉语的基本语序:主语——谓语——宾语宾语前置的基本语序:主语——宾语——谓语古汉语中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这种形式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其一是宾语是代词;其二是否定句。所谓的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否、非、毋”等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就叫否定句。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如:(1)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2)七十者衣食帛肉,黎民不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各有否定词(1)“不”,(2)“未”,且各有代词(1)为“自”,(2)为“之”。因此,这两句用现代汉语的语序理解应为:(1)忌不信自。(2)七十者衣食帛肉,黎民不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二、用助词“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在疑问句中,往往用“何……之……”格式表示。我们所熟悉的有“何罪之有、何功之有、何陋之有”等等。如:(3)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句中“有”为动词,作谓语。“何厌”作“有”的宾语,“之”为助词,可不译,作宾语前置的标志。陈述句中,用“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如:(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句中宾语“句读”、“惑”分别位于动词“不知”、“不解”之前,“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三、用助词“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在陈述句中,往往用“惟……是……”格式表示。我们熟悉的有“惟才是举、惟你是问、惟利是图”等等。(5)惟利是图现代汉语应理解为“惟图利”,“是”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疑问句中,用“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如:(6)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无乃……与”为固定结构,译为“恐怕……吧”。这句话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求!无乃过尔与?”,所以本句应翻译为“这恐怕要责备你吧?”“尔”充当“过”的宾语,“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四、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文言文中,疑问代词有“何、谁、恶、安、胡、奚、孰、焉”等等,它们作宾语往往放在动词前面。如:(7)沛公安在?《鸿门宴》(8)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两句中,宾语各是疑问代词“安”、“焉”,所以都前置于动词“在”、“求”之前。还原之后应为:沛公在安?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焉?五、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放在介词之前。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从、自、向”等等,疑问代词充当这些介词的宾语时,一般都放在介词之前。如:(9)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10)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两句中,介词“与”、“以”的宾语各是疑问代词“何”、“谁”,因此,二者皆前置。六、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些特殊情况:1,宾语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11)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应理解为“余以是记之”。2,方位词、时间词作介词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1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宾语前置专项练习:1.下列句子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初未之信B未之有多见也C向之有者安在D皆昔未尝有2.下列句式与“君不之爱乎?”不同的一项是()A大王来何操B故不我若也C覆之以掌D一言以蔽之3.下列句式与“何以能田猎也?”相同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C子何恃而往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用波浪线划出下列各句前置的宾语。A.时不我待B.其往欲何之C.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D.城中之人皆不之觉E.古之人不余欺也F.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G.卿欲何言H.莫我肯顾I.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也J.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K.耶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L.惟命是从M.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参考答案:D、C、C、我;何;何;之;余;谁;何;我;是;自;何功;命;己、我)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一)动词的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项伯杀人,臣活之。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2.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①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②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简析]①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②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三)名词的使动用法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①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2.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3.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②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①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②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四)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二、意动用法(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②梁以此奇籍。(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③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简析]①句的“奇其言”“壮其貌”是主语滕公“认为其言奇”“认为其貌壮”之义。②句的“奇籍”,是主语“项梁”主观上认为宾语“项籍”具有“奇”的性质。③句的“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二)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①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③孟尝君客我。(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三.词类的活用(名词和形容词等)(一)名词活用为一般的动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变为荒丘和废墟)(《滕王阁序》)目吴会于云间。(眼晴——遥看)(《滕王阁序》)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老师——从师学习)(《师说》)吾师道也……(老师——学习)(《师说》)其下圣人也远矣。(下面——低于)(《师说》)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歌——唱歌,丝弦——奏乐)(《阿房宫赋》可怜焦土(成为焦土)(《阿房宫赋》)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阿房宫赋》)(二)形容词的活用A.活用为名词。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本文开头第三组的“坚”和“锐”是形容词,这里作“坚韧的盔甲、锐利的武器”解,处在宾语的位置。再如:1.义不杀少而杀众。(《公输》少:很少的人;众:很多的人。)2.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美:美好的事物;难:难得的贤主嘉宾。)3.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长:长处;短:短处。)4.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旧:旧交。)5.又不可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病梅馆记》直、密、正:直的、密的、正的梅树)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后两个“老”指老者)B.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或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如本文开头第三组的“善”是形容词,这里作“跟……交好”解,用作动词。又如:1.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记》多、少:都用作动词。)2.火尚足以明……(《游褒禅山记》明:照明)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谬:弄错)4.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与…交好)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私:偏爱)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
本文标题:古代语法高中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719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