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咸宁温泉型商业的调研与定位报告
咸宁温泉型商业的调研与定位报告在武汉(1+8)城市圈,在生机勃勃的荆楚大地,武汉“一树独大”是长期的客观存在。怎样实现“大树底下好乘荫”、避免“大树底下不长草”?怎样增强耦合度、提升核心竞争力?最近,我们到咸宁作了调研,找到了答案,得到了诸多有益的启示。一、经济社会在这里悄然发展前行咸宁市是一座新兴的中等城市,由于建市时间晚,基础差,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水平较低,经济块头小,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咸宁经济发展在全省市州中一直处于“摆尾”的位置。但在此次调研过程中,我们感受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相得益彰。从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到现代化的企业生产线;从高标准规划的开发区建设现场到蓬勃发展的旅游景区,所到之处,突飞猛进的态势令人惊喜,跨越追赶的成就令人振奋。(一)发展速度提速进位,经济综合实力逐步增强。2010年该市实现生产总值520.33亿元,同比增长15.9%,是2007年的1.8倍,近4年增速分别居全省第5位、第3位、第1位和第1位,年均增长1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年翻两番;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5年翻番。2010年,咸宁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增幅均居全省市州第1位;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幅在全省市州排第2位;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幅分别排第3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排第4位。(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显著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3.9∶41.8∶34.3调整为到2010年的19.4∶46.5∶34.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5%,2010年全市工业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7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20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13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9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4.5倍。咸宁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总产值50亿元,完成税收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和42%,在全省100多家开发区年度速度效益考评中位居首位。以文化温泉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突破性发展。成功举办两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极大提升了咸宁的对外形象、知名度和美誉度。该市旅游接待人次由2006年的300多万增加到2010年的近1200万,旅游总收入由2006年不到1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近60亿元,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5.69%提升到2010年的11.8%,跃入全省三甲行列。同时,咸宁作为首批5个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之一和我省唯一的试点城市,试点工作已正式启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还极大地带动了会展、物流、商业、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大力实施“在山上再造一个咸宁”战略,加快推进荒山综合开发,积极发展以高效、生态、外向为主要标志的现代特色农业。目前,全市建有优质农产品基地331万亩,发展规模养殖大户3312户,规模养殖小区135个,形成了以苎麻纺织、竹木加工、粮油加工、生物保健品、蔬菜加工为重点的“五大加工体系”,建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8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6家。(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争取中央投资40亿元,财政安排投资99亿元,带动民间投资603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6倍、2.3倍和4.3倍。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或投产,武广高速铁路在咸宁设立了两个车站,2009年12月建成通车;投资106亿的武汉城市圈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武汉至咸宁城际铁路比原计划提前23年动工;投资87亿元的蒲圻电厂二期2010年10月份开工建设;投资近700亿元的我国内陆首座核电站——湖北咸宁核电站,2011年年底开工;还有投资160亿元的晨鸣林浆纸一体化、投资超过1000亿元的以2座长江大桥、5条铁路、10条高速公路、武汉新港咸宁港区建设为重点的交通枢纽建设,通过积极争取都已提前实施或顺利推进。同时,武汉两个开发区“园外园”,广东、台商咸宁工业园,金桂湖低碳经济示范区等一批过亿元重点产业项目正在加紧推进,这些都为咸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积蓄了强大后劲。(四)城乡面貌发生积极变化,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80.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6倍,其中基础设施投资48.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1倍。咸宁中心城区扩张与提质并进,围绕打造生态旅游城市和新的准大城市规划要求,精心策划并实施了工业新城、旅游新城、职教新城、咸嘉新城、梓山湖生态科技新城和向阳湖生态农业示范区“五城一区”城市空间布局规划,5年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48亿元,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人口分别由2005年的30平方公里、23万人发展到现在的60平方公里、40余万人,大城市框架已拉开成型。全市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42.4%提高到49.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水、电、路建设全面加强,一批群众反映突出的行路难、饮水难等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水更清了,天更蓝了,山更绿了,地增值了,农村更加秀美了。(五)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活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咸宁市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点机遇,大胆先行先试,坚持用发展、市场、创新、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在招商、金融、土地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通过专班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破解项目引进难问题;通过引进花旗、吴江、交行等金融机构和构建担保融资平台,破解融资难题;通过吸引大户、企业开发、创新季节性土地流转,较好地破解了秋冬农业开发问题;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想发展、谋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咸宁干部群众的自信心、自豪感极大增强。同时,继续加强与省厅和武汉市的合作,与60多个省直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引进武汉企业100多家。(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000元,同比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6元,同比增长15%,分别是“十五”期末的1.77倍和2倍。近3年来,累计筹资20多亿元,集中解决了一批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教、医、业、居、养、安”等问题,特别是利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机遇,一次性解决了困扰赤壁、崇阳50年的陆水湖移民问题。先后启动实施了市中心医院、咸宁职教园、武咸天然气工程、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传媒大厦、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淦河整治、社区办公活动场所等一大批民生工程,新建了一批五星级、四星级酒店、大型购物中心和市场等。二、主动对接融入是“第一真经”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咸宁市坚持“依托武汉、融入武汉、服务武汉、发展咸宁”,把综合配套改革与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试点相结合,与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实践相结合,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甘当配角,主动对接,大力推进“五个一体化”,积极融入大武汉,着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南部重要板块,努力开创跨越发展新局面。(一)发挥区位优势,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交通是城市圈一体化的骨架和载体。咸宁是湖北的南大门,区位优势明显。长期以来,由于综合运输体系不健全,有区无“位”,严重制约该市经济社会发展。为建成布局合理、衔接紧密、辐射周边、畅达全国、安全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该市大胆改革创新,采用BOT+EPC等多种模式招商引资,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投资超过1000亿元的交通枢纽建设正在加紧推进。咸宁与武汉之间的交通通道有京广铁路、武广高铁、京珠高速、107国道,还有在建的武赤线一级公路、武咸快速通道、武汉城市圈南外环、武咸城际铁路等。其中,武广高铁已经开通,使鄂湘粤三地“3小时经济圈”内众多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咸宁与武汉、长沙、广州等大城市强大的“同城”效应日渐显现;武咸城际铁路即将开通运营,成为武汉城市圈率先开通的城际铁路。此外,杭瑞高速公路、大广南高速公路、咸通高速公路、通界高速公路、沿江公路、咸黄高速公路等公路建设加快推进,赤壁节堤航电枢纽工程、葛洲坝水泥配套码头、咸宁核电专用码头、潘家湾综合码头等港航项目建设取得有效进展,嘉鱼长江大桥、赤壁长江大桥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咸(宁)宜(春)吉(安)铁路、岳(阳)咸(宁)九(江)、鄂(州)通(山)铁路项目正在加紧推进;2010年,咸安、嘉鱼、赤壁纳入武汉新港统一规划。目前,咸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走在城市圈前列,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通铁路。通过大力实施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构建“二横五纵一环”区域骨架公路网,形成“对内大循环,对外大流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咸宁即将成为武汉城市圈内集临铁、临高速、临港、临空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区位优势凸显。(二)坚持互利共赢,着力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产业双向转移是推动武汉城市圈产业整合发展、优化升级的切入点。培育符合区域发展实际的新型产业体系,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是打造区域发展新优势的迫切任务。咸宁市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但存在规模小、基础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了发挥产业互补优势,推进产业大发展,该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利用武汉的产业优势,搞好产业配套服务,发展与之配套的各种项目,开发下游产品,催生一批配套产业,形成“总部在武汉,基地在咸宁”的互动发展格局。咸宁的同志介绍,该市以发展壮大产业链(集群)为突破口,突破性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性扩大招商引资,突破性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三大产业联动、协调发展。农业方面,着力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和营销品牌化,构建农业各部门之间以及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对接体系。成功引进武汉精武鸭业,建设崇阳精武鸭产业基地,推行种鸭饲养、种蛋孵化、饲料加工、羽绒加工等一体化经营模式,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将打造成中国鸭产业城;嘉鱼蔬菜产业发展迅速,与武汉市之间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将打造“嘉鱼蔬菜”国家级菜园;此外,赤壁猕猴桃产业、咸安肉鸡产业、通山精品水果产业、通城油茶产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均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大大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发展。工业方面,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高标准建设咸宁经济开发区,以“园外园”为载体,推进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光谷咸宁工业园”、武汉经济开发区“咸宁工业园”、咸宁(广东)工业园、咸宁(台商)工业园建设,探索建立了企业和项目在圈域内转移的利益协调机制——合作双方分税制度,采用按比例分成、银行直接拨付的方式,实现了产业转移、利益共享和双赢发展,形成了以咸宁核电、蒲圻火电、凯迪生物质发电等为主的电力能源产业,以洁丽雅、精华等为主的纺织服装产业,以红牛、黄鹤楼酒业、今麦郎饮品等为主的食品饮料产业,以合加环保设备、台湾光宝、能一郎电池、玉龙机械等为主的机械电子产业,以林浆纸一体化、森工科技产业园等为主的森工造纸产业,以华新和葛洲坝水泥、华夏建龙、方圆船舶、钒矿产业、涂附磨具等为主的冶金建材产业等六大支柱产业,2010年,六大工业产业总产值达到478亿元。服务业方面,在武汉的辐射带动下,咸宁做大做强旅游、信息、金融、文化、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以举办国际温泉旅游节为抓手,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做大做强旅游业。近年来,先后引进了三江、万豪、瑶池等武汉著名旅游企业开发温泉旅游资源,咸宁温泉正成为湖北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极。通过产业转移互动,不仅有力促进了咸宁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也有效推动了武汉企业自身的发展,真正地实现了互利双赢。(三)立足改善民生,着力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该市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以教育、文化、卫生等为重点
本文标题:咸宁温泉型商业的调研与定位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14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