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大道之行也》复习要点
1《大道之行也》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1、《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题目中的大道指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它是由西汉(朝代)的戴圣(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有49篇。2、儒家经典著作: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不是一本书,而是《论语》《孟子》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其中《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个篇章。3、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二、单字解释【参考课堂笔记和课件】、全文翻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作“大同”社会。三、中心思想:文章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词类活用:(1)不独子其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2)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3)选贤与能(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4)谋闭而不兴动词用作名词,奸邪之谋(5)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幼童(6)盗窃乱贼而不作动词用作名词,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五、一词多义:1、修(1)讲信修睦:培养(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长2、为(1)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雕刻(2)天下为公:是(3)不必为己为了3、能(1)选贤与能:能人(2)能以径寸之木:能够4、分(1)男有分:职业(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5、闭(1)谋闭而不兴:杜绝(2)故外户而不闭:关闭6、归(1)女有归:女子出嫁(2)归来见天子:回27、亲(1)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2)其亲:父母8、谓(1)是谓大同:叫做(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认为9、兴(1)谋闭而不兴:发生(2)水波不兴:起10、独(1)矜寡孤独废疾者:老而无子的人(2)故人不独亲其亲:单单,仅仅,只11、故(1)是故谋闭而不兴:因为(2)故外户而不闭:所以12、乱(1)盗窃乱贼而不作:造反(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战乱13、子(1)不独子其子:以……为子女(2)不独子其子:子女14、于(1)货恶其弃于地:在(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从六、古今异义:古义今义1、矜、寡、孤、独:古义:是两个词一个词,独自一人、孤单的意思。“孤”为幼而无父的人,“独”为老而无子的人;2、盗窃乱贼而不作:造反没有秩序条理害人小偷,窃贼发生作为3、大道之行也:指政治上的最高境界宽阔的路4、男有分,女有归女子出嫁回归,归宿5、是谓大同:代词“这”;常用于判断词,或“非”相对。七、通假字:1、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2、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八、成语:1、【鳏寡孤独】:泛指没有或丧失劳动力而又无依无靠的人。2、【夜不闭户】:夜间睡觉不用关门,形容社会安定、风气良好。3、【老有所终】: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4、【天下为公】: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九、用原文语句回答: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2、《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文中说明“大同”社会用人的标准句子是:选贤与能。4、说明社会成员互相交往要求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5、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6、全文纲领性句子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7、全文总结性句子是:“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十、课文内容理解: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照应此句的是: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指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4、作者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5、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都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表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6、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7、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十一、迁移拓展:1.如何理解(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是孔子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后构想出来的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和平安定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人们不满当时动乱的现实社会,向往美好的生活的愿望。虽然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只是一个美好的空想,不可能实现,但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向往追求的目标,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4的一份宝贵财富。2、“大同”与“小康”的区别?“大同”理想里说的是“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亲其子”,“亲”和“子”而又“不独”,因此是全社会都要共同关心的对象;“小康”,则只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以家庭为单位。3、你知道名人对社会理想有何论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陶渊明:世外桃源;孙中山:民族、民生、民权,天下为公;洪秀全: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康有为:小康。林觉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4、根据对本文的理解,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看法:“大同”社会是一个至善至美的理想社会,那里所有人无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和睦相处,没有勾心斗角,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到“夜不闭户”,这样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作为跨世纪的中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5、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天下为公”的?就是说,政权(或者包括社会财富)都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6、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1)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讲信修睦: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文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男有分,女有归: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链接中考】一、阅读课文,完成6~8题。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憎恶)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58.选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二、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甲】《大道之行也》全文。【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通“举”,推举,选拔)(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顺着,沿着)(3)停数日,辞去.(离开)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又向前行,想走到林子的尽头。3.【乙】中三处画线句子分别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甲】所阐述的“大同”社会的理想生活?(1)写桃花源里田园风貌,一派富足宁静的景象;(2)写桃花源中人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3)写桃花源中人家家都友好好客。4.【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乙】文“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甲】文侧重于议论(或阐述),【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
本文标题:《大道之行也》复习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24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