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医院感染和传染病知识复习资料(2014)
医院感染和传染病知识复习资料(2014)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一种新的冠状病毒(SARS相关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又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主要通过短距离飞沫、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临床上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少痰为特征,严重者出现气促或呼吸窘迫。本病是一种新的呼吸道疾病,其临床表现与其他非典型肺炎相类似,但具有传染性强的特点,故我国医务工作将其命名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清洁是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灭菌是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达到消毒要求的是低效消毒剂。“清洁的医护才是更安全的”具体内容是指清洁的手、清洁的设备、清洁的操作、清洁的环境、清洁的产品。3、高度危险性物品是指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在医疗诊治活动中高度危险性物品,必须灭菌处理。中度危险性物品是指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低度危险性物品是指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临床使用的油纱布、石蜡油应用干热灭菌。临床使用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前,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过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或霉变等。4、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具体说,即指传染病人、受染动物、病原体携带者。传染病的病程一般分为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各期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排出病原体以及排出的数量和频率。潜伏期:指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首发症状时间。不同传染病其潜伏期长短各异,短至数小时,长至数月乃至数年。推算潜伏期对传染病的诊断与检疫有重要意义。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其应用:(1)潜伏期的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2)根据潜伏期判断患者受染时间,以追索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3)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检验期限。(4)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5)根据潜伏期评价某项预防措施效果。前驱期:潜伏期末至发病期前,出现某些临床表现的一短暂时间,一般1至2天,呈现乏力、头痛、微热、皮疹等表现。多数传染病,看不到前驱期。临床症状期:是各传染病之特有症状和体征,随病日发展陆续出现的时期。症状由轻而重,由少而多,逐渐或迅速达高峰。随机体免疫力之产生与提高趋向恢复。恢复期:病原体完全或基本消灭,免疫力提高,病变修复,临床症状陆续消失的时间。多为痊愈而终局,少数疾病可留有后遗症。5、疫点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向周围播散的范围较小或者单个疫源地。疫区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暴发、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播散时所能波及的地区。6、医院感染亦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间所获得的一切感染,包括在医院内感染出院后发病的病人。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的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根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普通病房中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必须具备感染源、感染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条件。可分两类,即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也称交叉感染,是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如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医务人员、病人与环境。减少外源性感染的主要措施有消毒灭菌、无菌操作、预防隔离。减少免疫功能低下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措施: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切断感染途径,采用选择性脱污措施,减少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也称自身感染,是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内或体表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如肠道、口腔、呼吸道、阴道及皮肤等部位的微生物。内源性医院感染的原因是病人自身抵抗力降低,对本身固有的细菌感受性增加。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1)滥用抗生素破坏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2)多次使用侵袭性操作。(3)环境污染严重,包括医院中一切医疗用具、空气、医务人员的手,一切医疗器械的表面。(4)易感人群:婴儿、老人、大手术后、危重病人、慢性基础病、原发病严重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放疗或化疗者。以下情况属于医院感染:(1)对于有明确潜伏的病人,自入院第一天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所发生的感染,即为医院感染。(2)对于无明确潜伏期的疾病,发生在入院48小时后的感染即为医院感染。(3)病人入院时已发生的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亦称医院感染。(4)在原有医院感染的基础上,出现新的不同部位的感染(败血症除外)或在原有感染部位已知病原体的基础上,又培养出新的病原体均属医院感染。(5)新生儿经过产道时发生的感染亦称医院感染。以下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1)在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或分泌物中只有细菌的定植,而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2)由损伤产生的炎症或由非生物因子如化学性或物理性刺激而产生的炎症性反应等。(3)婴儿经胎盘而导致的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弓形体、水痘病毒或巨细胞病毒等的感染,在出生后48小时内出现感染指征。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泌尿道感染诊断要点是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抗菌治疗有效可以诊断为泌尿道感染。7、消毒灭菌的原则:(1)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消毒。(2)根据物品性能可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灭菌,首选物理方法。灭菌可采用压力蒸汽、干热、环氧乙烷气体。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灭菌剂。消毒可用煮沸、流通蒸汽。化学消毒根据不同情况可选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3)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应先冲洗,然后消毒或灭菌。(4)使用中的消毒剂必须保持其有效浓度,并定期检测消毒效果。(5)医务人员要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时间以及使用方法。配制时应注意有效浓度、作用时间及影响因素。(6)对已消毒灭菌的医疗器具应妥善包装保存,防止再污染。8、多重耐药菌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其定义为一种微生物对三类(比如氨基糖苷类、红霉素、B-内酰胺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而不是同一类三种。多重耐药菌患者采取的隔离措施是标准预防+接触传。根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时应穿隔离衣。MRSA菌株是指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预防和控制耐药菌的传播措施:(1)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2)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3)工作人员接触患者前后必须彻底洗手和手消毒;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戴手套,穿隔离衣。(4)病室内消毒,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5)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6)病人的血液、体液和被血液、体液污染的敷料或一次性用品等所有废弃物均按医疗废物严格处理。病人出院时要做好终末消毒。(7)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9、标准预防即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标准预防是针对所有的患者,在未诊断之前采用的普遍预防措施,以降低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病原体传播的危险性。标准预防适于医务人员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完整的皮肤、黏膜时应用。标准预防目的在于尽最大可能来降低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病人与病人之间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起到了双向防护的作用。标准预防的特征:(1)是针对所有病人的预防性措施,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以及病人损伤的皮肤、黏膜和被这些物质污染的物品具有潜在感染而采取的标准水平的消毒隔离等预防措施。因此它既能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能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既强调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也强调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和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再传至病人,因此既保护医务人员,又保护病人即双向防护。(3)其隔离措施是根据各种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空气、飞沫)而建立的,因此其隔离系统包括三种即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标准预防措施:(1)洗手。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①摘除手套后;②接触两病人之间;③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它病人时。(2)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带手套;同一病人需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3)口罩/眼罩/隔离衣。与普遍预防相同,在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或口罩,应穿防护衣,以防止医务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的污染。(4)适当处理污物。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其暴露及污染其它病人,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在用于下一病人前应进行清洁和适当的消毒灭菌。(5)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包括病人床及床旁仪器)的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手术中传递锐器应使用传递容器。戴医用防护口罩的注意事项:A、不应一只手提鼻夹。B、医用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C、口罩潮湿后,应及时更换。D、每次佩戴医用防护口罩进入工作区域之前,应进行密合性检查。E、口罩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10、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病毒携带者为该病传染源,可通过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人群对HIV普遍易感,病死率较高。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抗体可测出的这段时间称为窗口期。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接触后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但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实施预防性用药。与艾滋病患者共同进餐不会感染艾滋病毒。11、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传染源是接触排菌的肺结核患者人与人之间呼吸道传播是本病传染的主要方式,也科通过消化道传播、经破损皮肤粘膜或泌尿生殖道传播。12、人感染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人禽流感的传染源是病禽、带毒禽。人禽流感的早期临床表现发热、流涕、鼻塞、咳嗽、腹痛、腹泻、咽痛、头痛。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易感高危人群是从事禽类养殖、销售、宰杀、加工者。13、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腹泻疾病,典型霍乱腹泻的临床特点为无腹痛性剧烈腹泻。14、我国为乙型肝炎的高度流行区域、乙型肝炎传染源是急性和慢性病人及携带者。15、埃博拉出血热是由一种丝状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出血性、动物源性传染病。对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21天。16、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包括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五类。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属于感染性废物。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可以取出。17、手卫生是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洗手是指医务人员用肥皂或者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卫生手消毒是指医务人员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外科手消毒是指医务人员在外科手术前用肥皂(液)或抗菌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杀灭手部暂居菌、常居菌的过程。外科手消毒过程中应保持双手高于肘部。接触病人
本文标题:医院感染和传染病知识复习资料(201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870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