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HUNANUNIVERSITY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学生姓名:胡润学生学号:S1118W104专业班级:金融专硕学院名称:金融与统计学院第一章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简介1.1欧洲货币金融危机(1992)1992年下半年,芬兰经济困难加重,外汇储备大幅度下降,已不足以支持芬兰马克的汇率,处于十分疲软的地位。芬兰政府于9月8日被迫宣布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脱钩,实行自由浮动,实际是芬兰马克贬值。9月11至12日,市场上出现了大量抛售里拉、抢购德国马克的风潮,成为这次货币危机的第一次高峰。里拉汇价直线下泻,很快冲破欧洲货币体系所规定的浮动下限。同时,英磅汇率也不断下跌,接近了浮动下限。为了挽救里拉,意大利中央银行大规模干预市场,抛出了上百亿德国马克来收购里拉。德国中央银行也大力协助,仅9月11日这一天,联邦银行就购进了约100亿马克的里拉。但仍然无济于事,抛售里拉的势头有增无减,至此,里拉贬值已成定局。13日,意大利宣布里拉贬值7%。14日,德国宣布降低利率0.5个百分点,由8.75%降至8.25%。抵押贷款利率由9.75%降至9.5%。这是德国5年来第一次降低利率。但是,投机势头已成,德国利率降幅又太小,仍然难以抵制投机风潮的进一步蔓延。继里拉之后,英磅成为第二个投机的目标。15日,抛售风席英伦,成为这次危机的第二次高峰。英磅汇价一路狂跌,对马克的比价跌至1:2.78,仅略高于规定的浮动下限1:2.778。已经贬值的里拉则再次跌到规定的下限以下,同时,法国法郎、西班牙比塞塔等也开始下跌。16日晨,英国政府两次宣布提高利率,由10%提高到15%。一天之内两次提高利率,在英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各国中央银行也联合行动,注入大量资金支持英磅,但仍未能制止住英磅的跌风。一天之内,英磅再度剧烈贬值。当日,意大利宣布退出欧洲货币体系,实行自由浮动。16日晚,英国也宣布暂时脱离欧洲货币体系,并把利率恢复到10%的水平。当晚,欧共体官员紧急会商,苦无良策,只好同意英、意两国暂时退出欧洲货币体系。同时宣布西班牙比塞塔贬值5%。17日,英磅、里拉等疲软货币才趋向平稳,刮了一周之久的抛售风潮才逐步平缓下来。9月20日,法国公民投票以微弱多数通过了《马约》,提心吊胆多日的欧共体各国领导人总算松了一口气,货币危机由此才告一段落。1.2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4年12月19日深夜,墨西哥政府突然对外宣布,本国货币比索贬值15%。这一决定在市场上引起极大恐慌。外国投资者疯狂抛售比索,抢购美元,比索汇率急剧下跌。12月20日汇率从最初的3.47比索兑换1美元跌至3.925比索兑换1美元,狂跌13%。21日再跌15.3%。伴随比索贬值,外国投资者大量撤走资金,墨西哥外汇储备在20日至21日两天锐减近40亿美元。墨西哥整个金融市场一片混乱。从20日至22日,短短的三天时间,墨西哥比索兑换美元的汇价就暴跌了42.17%,这在现代金融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墨西哥吸收的外资,有70%左右是投机性的短期证券投资。资本外流对于墨西哥股市如同釜底抽薪,墨西哥股市应声下跌。12月30日,墨西哥IPC指数跌6.26%。1995年1月10日更是狂跌11%。到3月3日,墨西哥股市IPC指数已跌至1500点,比1994年金融危机前最高点2881.17点已累计跌去了47.94%,股市下跌幅度超过了比索贬值的幅度。为了稳定墨西哥金融市场,墨西哥政府经过多方协商,推出了紧急经济拯救计划:尽快将经常项目赤字压缩到可以正常支付的水平,迅速恢复正常的经济活动和就业,将通货膨胀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向国际金融机构申请紧急贷款援助等。为帮助墨西哥政府渡过难关,减少外国投资者的损失,美国政府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决定提供巨额贷款,支持墨西哥经济拯救计划,以稳定汇率、股市和投资者的信心。直到以美国为主的500亿美元的国际资本援助逐步到位,墨西哥的金融动荡才于1995年上半年趋于平息。1.3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这场危机首先是从泰铢贬值开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国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日泰铢汇率狂跌20%。当时和泰国具有相同经济问题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迅速受到泰铢贬值的巨大冲击。7月11日,菲律宾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当日比索贬值11.5%。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贬值了14%。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币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月17日,台市贬值0.98元,达到1美元兑换29.5元台币,创下近十年来的新低,相应地当天台湾股市下跌165.55点,10月20日。台币贬至30.45元兑1美元。台湾股市再跌301.67点。台湾货币贬值和股市大跌,不仅使东南亚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而且引发了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大幅下挫。10月27日,美国道·琼斯指数暴跌554.26点,迫使纽约交易所9年来首次使用暂停交易制度,10月28日,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股市分别跌4.4%、7.6%、6.6%、6.7%和6.3%。特别是香港股市受外部冲击,香港恒生指数10月21H和27日分别跌765.33点和1200点,10月28日再跌1400点,这三大香港股市累计跌幅超过了25%。11月下旬,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机第三波。11月,韩元汇价持续下挫,其中11月20日开市半小时就狂跌10%,创下了1139韩元兑1美元的新低;至11月底,韩元兑美元的汇价下跌了30%,韩国股市跌幅也超过20%。与此同时,日本金融危机也进一步加深,11月日本先后有数家银行和证券公司破产或倒闭,日元兑美元也跌破1美元兑换130日元大关,较年初贬值17.03%。从1998年1月开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心又转到印度尼西亚、形成金融危机第四波。1月8日,印尼盾对美元的汇价暴跌26%。1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亚从事巨额投资业务的香港百富勤投资公司宣告清盘。同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773.58点,新加坡、台湾、日本股中分别跌102.88点、362点和330.66点。直到2月初,东南业金融危机恶化的势头才初步被遏制。1.4美国次贷危机(2007)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Century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汇丰控股宣布业绩,并额外增加在美国次级房屋信贷的准备金额达70亿美元,合共105.73亿美元,升幅达33.6%;消息一出,令当日股市大跌,其中恒生指数下跌777点,跌幅4%。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逼债,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CenturyFinancialCorp)在2007年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2007年8月2日,德国工业银行宣布盈利预警,后来更估计出现了82亿欧元的亏损,因为旗下的一个规模为127亿欧元为“莱茵兰基金”(RhinelandFunding)以及银行本身少量的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遭到巨大损失。德国央行召集全国银行同业商讨拯救德国工业银行的篮子计划。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美国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贷款机构。2007年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原因同样是由于次贷风暴。2007年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支基金,同样是因为投资了美国次贷债券而蒙受巨大损失,此举导致欧洲股市重挫。2007年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日、韩银行已因美国次级房贷风暴产生损失。据瑞银证券日本公司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级房贷担保证券已超过一万亿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内的五家韩国银行总计投资5.65亿美元的担保债权凭证(CDO)。投资者担心美国次贷问题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强大冲击。不过日本分析师深信日本各银行投资的担保债权凭证绝大多数为最高信用评等,次贷危机影响有限。其后花旗集团也宣布,2007年7月份由次贷引起的损失达7亿美元,不过对于一个年盈利200亿美元的金融集团,这个也只是小数目。不过目前的花旗集团的股价已由高位时的23美元跌倒了现在的3美元多一点,也就是说目前的花旗集团的身价相当于一家美国地区银行的水平,根据最新排名花旗已经跌至19名,且市值已经缩水百分之九十,且其财务状况也不乐观。第二章金融危机起因分析2.1欧洲货币金融危机起因2.1.1欧洲货币体系本身存在的危机欧洲货币体系于1978年12月5日欧洲理事会决定创建,1979年3月13日正式成立,欧洲货币体系实际是一个固定的可调整的汇率制度。它的运行机制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货币篮子——欧洲货币单位;而是格子体系——汇率制度。其危机根源在就于此。(1)欧洲货币单位定值孕育危机欧洲货币单位为ECU,它是一个篮子货币,欧洲共同体12个成员国都向其单位货币提供一定量的本国货币,每种货币在其中都有一定量的比重。如图1所示图1各成员国货币在单位货币中的比重这说明欧洲货币单位是一个货币篮子,各成员国货币在该表中所占的绝对量和相对量的大小是由各国的国内总产值大小,对外贸易在欧共体对外贸易总额所占比重,以及向欧洲货币体系中得短期货币支持体系提供的份额大小共同决定。简而言之,成员国货币在欧洲货币单位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是由各自的经济实力所决定的。每隔5年,成员国货币的权数才变动一次。而各国的经济实力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旦变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出现不平衡,就需要调整各国货币权数,而调整不能及时,就会出现危机。(2)欧洲货币体系汇率制度孕育危机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目的是要在欧共体内部建立一个短期稳定的汇率制度。这个汇率制度以欧洲货币单位为中心,让各成员国的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挂钩,然后再通过欧洲货币单位使成员国的货币双边确定固定汇率。在此体系下,各成员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是有限的,上限不得超过2.25%,下线也不得超过2.25%。在这个范围内,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是由外汇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的。一旦汇率变化超过了这一限定值,就要求该国中央银行进行干预,抛售本币或外币来达到稳定汇率的目的。这就意味着,当汇率变动过于剧烈的时候,国家是有责任干预汇率变动的,也就类似于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市场干预。当本币贬值过快,需要大量抛售外币时,是否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也就直接影响到维持汇率变动限定能否完成。这其中便孕育了危机。(3)对美元联合浮动加剧危机欧共体决定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本意之一就是要摆脱美元对欧共体经济的影响。但是美元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清偿能力和储备手段。欧洲共同体的对外贸易主要使用的还是美元,外汇储备也基本是美元,欧洲货币单位的价值也是用美元来表示,由此,欧洲货币体系对美元联合浮动。不允许任何一个成员国单方面对美元调整汇率,某一国要变动对美元汇率,要经过全体成员共同协商解决,以维持欧洲货币单位的美元价值不变。当成员国的经济实力变化的时候,货币也随之变化。有时,弱币无力与强币一起浮动。对美元汇价下跌,是弱币国的央行不仅要在货币市场上抛售美元买进本币,又要承担维持与欧洲货币单位的固定比价的责任,还要承担与其他成员国的固定货币比价的责任。三重的压力之下,顾此失彼,使弱币国陷入捉襟见肘之境,这也是危机存在的重要所在。2.1.2德国利息率过高引起里拉和英镑汇率大跌德国东西德统一后,财政出现巨大赤字,政府为了缓解由此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引起习惯了低通胀率的德国民众不满,爆发政治和社会问题,因为,通胀率仅为3.5%的德国不仅拒绝了七国首脑会议要求的降低其利息率的要求,反而在1992年7月将贴现率升为8.75%。对德国利率提高首先做出反应的是芬兰,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自动挂钩,德国利率提高,芬兰人便纷纷将芬兰马克换成德国马克,芬兰马克供给增加,至9月芬兰马克对德国马克汇率持续下跌,芬兰央行开始不得不抛售德国马克,但仍止不住其
本文标题: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930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