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二十六卷,是以义理解经的代表作。南宋朱熹撰。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人。继承和发展了程颐、程颢的理气学说,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尊称“朱子”,后世并称“程朱理学”。思想理论主要有:理气论、认识论、心性论、功夫论等。著有《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等,属闵学派。《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十四卷。其中的《孟子集注》反映了朱熹关于人性的学说。当时称《四子》,经过朱熹前后四十年的修改,后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科举考试的必读教材和宋明理学的重要典籍。《通典》一、典志体史书(一)典志体史书的起源(二)“三通”、“九通”、“十通”三通: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九通:三通加《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十通:九通加《续清文献通考》二、郑樵与《通志》(一)郑樵生平郑樵,南宋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字渔仲,福建兴化军莆田人。自学成才。(二)《通志》内容及成就1、内容《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古代第一部记录比较完备的典志体史书,刘政《政典》已失佚。全书共二百卷,五百多万字。分四部分:本纪十八卷,记三皇五帝至隋各代帝王事;年谱四卷,记重要史事;略五十二卷,记上古至唐各代典章制度的沿革演变;列传一百二十六卷,记周至隋各代的重要人物。全书精华在略,略共有二十,依次为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仇、圆谱、金石、昆虫草木等略,与《通典》《文献通考》性质相似,清人并称三通。2、成就(1)思想成就:重视“会通”,反对“灾祥”,反对任情褒贬。充分体现了郑樵“会通”的史学思想,批判传统的精神和注重亲身实践、注重调查研究的学风。(2)历史文献学成就:重视金石、图谱、草木名物及文字音韵(3)存在问题:体例上仍没有突破正统的纪传体史书的格式,除二十略外,其余部分价值不大。郑樵在考订史料方面,也有不少主观片面的地方,他贬低班固,轻视断代史。《史通》《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作者刘知几。刘知几,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字子玄,彭城人。曾参与修撰《则天皇后实录》,因与监修大臣不合,憤而辞去史职而私撰《史通》。全书二十卷,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其中内篇39篇,主要内容是史学理论和史书编撰等;外篇三十篇,共五十二篇。内篇中已亡佚三篇,实际有四十九篇流传。对唐代以前我国史学发展的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并提出了许多有创见性的思想。具体有:1、对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沿革,史书的源流、体例等进行详细的叙述和总结。2、详细探讨了史书编撰的体例、内容、方法等,并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文字表述用晦,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撰述原则,直书、曲笔。3、论述了史家应具备的素养及著述态度。史学功用,史家三长:史才、史学、史识。(史家四长)意义:奠定了我国史学理论的基础,对后世的历史编纂学产生了极大影响。《隋书》《隋书》,纪传体隋代史,唐魏征等撰。魏征,唐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人。历官秘书监,侍中等职,以直谏著称,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言论多见于唐朝吴兢撰《贞观政要》。《隋书》共85卷,其中帝纪5卷,列传50卷,志30卷。分为两阶段成书,由多人共同编撰。《隋书》的十志,原为梁、陈、齐、周、隋五代史而作,称“五代史志”《隋书》记载了杨坚于北周静帝3年(581)篡周建隋到完成全国统一后直至618年隋朝灭亡的这38年历史。价值:1、保存了很多珍贵资料,史料价值很高。如列传五十卷中后四卷为民族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2、《隋书·经籍志》与四部分类法《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根据柳顾言的《隋大业正御书目》,并学习了阮孝绪的《七录》分类体系和李充的《晋元帝书目》。按经、史、子、集四部四十类著录,后附佛、道二录。《隋书·经籍志》继承四部分类体系,并在历史上第一次以经、史、子、集类目名称,概括各部所包括图书的内容性质。对后来公、私家目录的修撰产生重大影响。《隋书·经籍志》以前的图书分类法:七分法、四分法《文史通义》一、章学诚的生平及著作(一)章学诚的生平章学诚,字实斋,号少严,浙江会稽人。28岁从朱筠学习,结识戴震(不熟)、钱大兴(点头之交)、邵晋涵(关系较好),学识增长。参与编纂《资治通鉴》及多种方志。后世才受重视。(二)著作:《文史通义》《校仇通义》《方志略例》《文集》《外集》等二、内容和成就(一)内容《文史通义》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名著,清章学诚著,其通行本因印行于开封而被称为“大梁本”。共8卷,其中内篇5卷,外篇3卷,内篇为文史论文,外篇为方志论文、序例。内容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信,方志等。(二)思想(成就)1、重视“别识心裁”圆神方志(史书体例,通史优于断代,提出一种综合性质的史书新体裁设想,方志也是史体)撰述、记注(史书编著,更肯定撰述作用)2、“史义”和“史德”史家四长3、浙东学派的殿军,继承了浙东史学经世致用的传统。(三)缺点1、史学理论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时代的烙印,封建名教思想对他的史学思想有不少负面影响。2、好借用哲学辞集,因此许多篇章都较难理解。有名注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文史通义校注》叶瑛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文史通义新编新注》仓修良编注。《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撰。原称《太史公书》,两汉间称《太史公》《太史公记》,东汉后始称《史记》。史体、体例范围:全书由本纪、表、書、世家、列传五部构成,共一百三十篇,十二本纪历代帝王;十表把重要事件及人物按年代、地区用简明的表格表示出来,年代远的用“世表”,近的用“年表,月表”;八書用来记述政治、军事、经济、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情况,各自成篇;三十世家周代各主要诸侯国和汉初诸侯王事迹;七十列传有单传、合传、类传之分,记述历代将相大臣及社会各阶层代表性人物的生平事迹。后世史书继承下来:纪、传、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列传有时也会变成纪、传、表、志,但未有超越。纪传体史书:中国古代以本纪、列传等人物为中心,辅以典章制度、史、表等内容的一种综合性的史书体裁特点: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思想活跃、见解深刻。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父司马谈,西汉太史令,曾有意撰写一部通史而未果。《汉书》《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共一百篇:纪12篇、表8篇、志10篇,列传70篇,后人析为120篇。八表和《天文志》由其妹班昭及马续续撰。家学,其父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的基础上开始整理编写《汉书》。体例变化:《汉书》首创断代为史的编撰方法,同时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書改曰志,又不用世家,将其中的陈涉、外戚和汉代诸王一律编入传内,列传简称为传。成就: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史籍。第一次创立了《古今人表》收录人物分为九等评价和《百官公卿表》反映了秦汉时期的职官制度和官僚的变迁。志尤为受人重视。由《史记》八書演变来的志内容也有不同。在八書内容之外,还创立了《刑法志》法律制度和一些具体律令及古今兵制的沿革、《五行志》五行灾异,自然灾害,地震,日月食记载、《地理志》、《艺文志》各学术派别源流,存世书籍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今古文经之争(尚书)班固《白虎通义》古文经学派今文经:汉代流行文字(隶书)古文经:战国时期文字《后汉书》《后汉书》120卷,是纪传体东汉史。帝后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南朝宋范晔撰;志三十卷,晋司马彪撰(八志30卷《续汉书》南朝梁刘昭附在后汉书后)范晔,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顺阳人。私家撰《后汉书》有十八家,又有诸家《后汉书》、十二家《后汉书》之称。范晔取合家之长,故《后汉书》作为“正史”流传。“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长处:史料赅详,取舍得当。编写体例有所创新。创设《党锢》《宦者》《文苑》《独行》《逸民》《方术》《列女》六类专传。擅长文辞表述,笔势纵放而娓娓动人。思想价值高立论持平,褒贬允当注本:唐李贤注主要诠释字句,南朝梁刘昭注侧重说明或补订史实。《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史学名著,西晋陈寿撰。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人。《三国志》分载三国史事,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重要历史研究资料,存在非议:“为尊者讳”。缺少表志,叙事又过于简要,许多重要事实缺而不录。南朝宋人裴松之《三国志注》,做了详细注解与补充。“四大名注”《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品文集。南朝宋刘义庆撰。原名《世说》,唐朝时称为《世说新书》,北宋以后改称《世说新语》。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刘宋王朝宗室。招揽文士,采集笔记小说,编成《世说新语》。小说在中国古代本属于子部小说,魏晋小说以文言、志怪小说为主,尚无虚构创作的自觉,故《世说新语》所载为真实人物的轶事,亦做历史。内容:全书以人物为中心,分类叙事,所有内容共分为36门。内容涉及了当时社会的许多层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体现了魏晋风度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涉及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价值:生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风尚、道德观念、生活习俗,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同时,本书语言隽永、情节生动,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南朝梁刘孝彪《世说新语注》,唐李善《文选注》,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四大名注”《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共二百九十四卷。北宋司马光主编。司马光,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卒赠温国公。著有《稽古录》、《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等。编纂过程:英宗时,准备阶段神宗时,编纂阶段。元丰七年成书。哲宗时,刊刻阶段。编纂特点:众手修书,又体现一家之言。分工合作,刘攽负责两汉部分,刘恕负责魏晋南北朝部分,范祖禹负责唐代部分,司马光则在三位助手编撰的“丛目”和“长编”的基础上,杀青定稿。内容:按年编写,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开始以后的1362年史事。包括从战国到五代的兴盛落衰,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史事,且取材极广。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名《资治通鉴》。成就:1、史料编纂成就2、思想成就3、历史文学的成就影响:1、副产品2、补续改编3、陈垣《明儒学案》《廿二史杂记》
本文标题:历史文选考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015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