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目录第1讲国家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次流…………………………………………1第2讲政体建设的曲折历程……………………………………………………3第3讲创新与发展的文官制度…………………………………………………6第4讲重要改革的成败得失……………………………………………………10第5讲近代前期的探索和抗争…………………………………………………13第6讲近代后期无产阶级的抗争和探索………………………………………16第7讲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第8讲中国命运的光明与黑暗…………………………………………………22第9讲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7第10讲商品经济的活跃与缓慢………………………………………………30第11讲中国古代由对外开放到闭关自守……………………………………33第12讲中国近代由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中国现代由封闭保守到主动开放……………………………………36第13讲光辉灿烂的古代科技…………………………………………………39第14讲主流思想的演变和思想解放运动……………………………………41第15讲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44第16讲中国现代化的历程……………………………………………………51第17讲世界资本主义政治的发展演化………………………………………56第18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演化………………………………………59第19讲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63第20讲国际关系和外交风云的变幻…………………………………………652中国历代的政治: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阶段特征: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政治的变化是由经济决定的,反过来,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重大影响。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之上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对立物。反过来,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又起到维护封建自然经济的作用,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第1讲国家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次流一、主干知识的重组1、中国的分裂与统一2、美国内战3、德意志统一4、意大利统一5、德国的分裂与统一6、朝鲜半岛的分裂7、欧盟①1967年欧共体成立,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等自由交流;②1993年欧盟建立,欧洲向着政治经济同盟方向发展;③1999年欧元货币启动,货币一体化进程加快;④2000年12月欧盟会议决定创建欧洲快速反应部队,谋求军事防务一体化;⑤随着欧洲宪法的出台,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也悄然进行8、香港、澳门回归和台湾的和平统一二、能力培养1、国家统一的规律①从原因来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民族融合和凝集力的逐步加强是基本因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力,统治阶级注意及时调整统治政策,分裂势力之间力量对比的失衡都是实现国家统一和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②从过程来看,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是在克服各种分裂割据因素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统一的。③从影响来看,封建国家的统一保持了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加强了民族融合和各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抵御外来侵略,提高国际地位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期的统一局面下也孕育了各种矛盾。如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政府财政困难引发统治危机等。④从范围来看,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首先是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扩大,主要事件包括:A、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新疆正式归属中央。3B、唐朝时,设置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中央政府将东北地区纳入统治范围。C、元朝设宣慰司,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D、元世祖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其次古代疆域的变化,东北部、东部变化较小,西部变化较大,最远时到咸海。近代我国疆域缩小,东北、西北地区的大片领土被列强割占,现代新中国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并收回了香港和澳门地区。A、秦朝的疆域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B、唐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C、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D、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南海诸岛。2、国家分裂的规律①从原因看,封建经济的分散性、统治政策的失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民族矛盾的加剧、民族融合的不稳定性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以及外国势力的策动等,都是导致国家分裂的重要因素。②从过程看,每次分裂时期都充满了战争,其中有民族间的战争,也有统治阶级的内战,在分裂后期都崛起一个强大的王朝,分裂中都孕育着统一的因素。③从影响来看,长期的分裂割据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如影响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影响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动荡,民弱国穷等。但分裂时期历史也在向前发展着,如各民族不断融合,生活范围不断扩展等,而且分裂时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因此,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其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大加强。3、基本观点①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分裂是支流和短暂的,主要体现在:A、从空间上看,统一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中原地区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B、从时间上看,统一的时间远远超过分裂的时间,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其中真正分裂的时间也不过七、八百年左右。C、从程度上看,统一的稳定性和可能性越来越大。②国家分裂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所决定的,当然也与中央权威的下降、中央集权削弱有关。另外民族融合不够发达,商品经济发展不够充分也是造成分裂的因素。因此,充分发挥商品经济,形成统一市场是消除分裂割据的根本措施;保持中央政权的强大和政令的畅通,防止地方割据势力抬头也是消除割据的重要手段。4、台湾是中国领土的法律依据根据国际法的规定,凡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就某些重大问题所公开制定和发表的、含具体权利和义务的宣言和声明,都具有国际法的效力和意义。在法律意义上中国对台湾拥有不容争辩的主权,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4从国际法来说,台湾的光复和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作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成果之一,是以《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国际社会的正式文件为依据的,国际社会明确承认中国对于台湾拥有主权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也证明了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组织承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第2讲政体建设的曲折历程一、主干知识的重组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治机关。1、先秦时期——由公天下变为家天下①禅让制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实行的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②世袭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了社会进步。③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分封制,目的是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而事实上使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调包含两层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绝对服从中央。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和皇权的至高无上是其基本特征。①萌芽于战国理论上,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废除奴隶主享受爵禄的特权,实行中央集权制度②建立于秦朝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③巩固于西汉其特点是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成为适应封建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④完善于隋唐其特点是用分权(相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官员的选拔规范化、制度化,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⑤加强于北宋其特点是在中央分权(相权、兵权)基础上的地方分权⑥发展于元朝其特点是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⑦强化于明清5其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空前强化)⑧结束于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3、中国近代的政体①君主立宪制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一些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他们主张在政治上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19世纪90年代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变法运动,要求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由于顽固势力的进攻而失败,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借助皇权进行政治变革的第一次尝试,但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退步了。②民主共和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此后,虽然发生过袁世凯和张勋的两次复辟帝制的事件,但政治现代化的总趋势不可逆转,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新军阀实行封建专制统治也不得不打着中华民国的牌子。4、中国现代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职权主要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四大类,其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1949年至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行使监督权力,各民主党派在中央的领导下参政议政。5、近现代的宪法文件①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②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③1914年,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④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的宪法大纲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⑤1946年秋,伪“国民大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⑥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⑧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揭开了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二、能力培养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①主要由于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分散的小农经济非常脆弱,经不起自然灾害和社会动乱的冲击,因此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历代统治者无不坚持农本思想的所在。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使得封建地主有着极强的割据性,因而必须加强中央集权以防止6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以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阶级的反抗,巩固本阶级的统治地位。②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历史根源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在于“君权神授”和“天子以四海为家”的理论,早在西周时期就得到整个民族的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大一统”和“天人合一”思想成为主流,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成功,儒家思想在汉代的胜利,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是促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重要因素治理水患的需要。中华文明主要起源于大河流域,中国国家的形成就与治理黄河有关,治水既需要聚集众多的力量,也需要统一的规划,只有实行中央集权才能完成这一使命。抗拒灾害,救济灾荒的需要,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单靠某一地方的力量往往
本文标题:历史专题复习20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11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