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加强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加强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几点思考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方面,党和各级政府、各类学校都十分重视德育工作,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相对于投入而言,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尚需提升。故而,如何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问题再次成为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所谓德育有效性,是指学校德育促进了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实际收效程度和德育资源投入的高收益水平,即学校德育既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同时,又能真正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并能以最小的教育资源投入达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最佳水平。若从这个角度看,当前制约德育实效性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德育目标脱离学生实际;德育方法理想化与简单化;德育工作单兵独进,缺乏与各学科教育的协调共进;德育评价机制形式化。十几年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提高德育实效性必须切实解决好下列问题:1、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贯彻这一德育宏观目标,并按此要求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微观德育目标。微观德育目标要体现操作性、时限性和可测性等特点。操作性是指德育目标明确具体,每个目标都与每个学生的具体理想、行为相结合,使之融合在每个人的具体行为之中。时限性要求学校、教师、学生按时完成德育既定目标。可测性是通过以目标为尺度、以目标为准绳的测量和评价来判断德育工作的优劣得失。可以说,只有体现出上述特点,德育工作有效性才能增强。若没有上述微观具体的德育目标,德育任务则流于空泛,德育有效性也难以彰显。2、注重德育理论创新。列宁曾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这是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德育实践也不例外,需要好的理论指导。特别是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德育理论创新必将成为增强德育有效性的关键。在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理论,对于德育工作走出困境将有所助益。主导性德育理论是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分析,符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哲学观点。在开放社会条件下,面对意识形态主导性与多元性矛盾,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动摇。主导性德育理论解决了德育社会主义性质与方向的重大问题。我国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基本上是由国家决定与颁布的,它们更多地体现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正是很好地坚持了这一方向。问题的另一面是,在主导性德育理论指导下,学校德育内容有泛政治化的倾向,德育内容不可避免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与淡化道德伦理教育,使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之间产生了不协调。这也会降低德育的有效性。因此,学校德育还要将主导性理论与主体性理论相结合。主体性理论为学校德育实践提供更为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主体性是指上升为主体的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与一定对象的关系中所具有的主动态势与支配地位。传统德育忽略人的主体性,脱离受教育者的实际,漠视学生的需求,片面高扬德育的社会价值,忽视德育的个体价值,即对德育使个人生活幸福与德育的社会意义的关系强调不够。这是一种以社会本位为主的德育目标体系。这种以社会本位为取向的德育目标,决定了学校德育内容更注重和推祟的是社会价值,强调社会利益与个人义务,忽视了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应该享有的正当利益和权利。这必然导致道德规范难以内化成学生的道德信念,更难以外化成行为准则,造成知行脱节。而主体性德育理论重视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即要求教育者主动把握学生的客观实际和特点,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制定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精心选择教育内容,创设教育情境,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创造性地对学生开展德育。主体性德育理论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主动认可教育目标,接受教育内容和要求,发挥其主体能动性加以内化,使学生对提高自身道德品质产生强烈的自主意识,把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提高道德境界变成自主的活动。综上所述,无论德育目标脱离学生实际,还是德育方法理想化与简单化,都是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原则。我们认为,要提高德育实效性,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指导思想是关键。一是要求德育工作者尊重学生的人格,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做到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更不能无的放矢与简单粗暴。二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就是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自觉地对思想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控和自我矫正,以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为此,学校应当改变机械灌输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自己拟定教育计划。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增强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的能力。三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他们感受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成就,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这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更加行之有效。主体性理论的精髓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构建发展性德育。学校德育工作者若能用这一全新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德育实践,则德育的实效性会大大增强。3、提倡德育渠道多元化。就学校范围而论,德育要与各学科教育协调共进。除了课堂教育主渠道外,社会实践、党团组织、以及校园文化和日常德育等多渠道都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把学生关在学校中,声色俱厉地训导已为时代所不容。要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打破传统的狭小的德育天地,让学生尽早了解社会,特别是提高他们对社会阴暗面的分辨能力,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就整个社会而言,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要形成一体化。特别是大众传媒、大众文化的发展,导致德育社会化趋势加剧,社会文化的发展也使德育社会化,封闭式的学校德育落伍于现代德育的发展大势。因此,发挥上述三位一体、多元化德育作用值得提倡,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德育的最佳效果。4建立合理的德育评价机制。德育有效性表现为受教育者道德力量的增强,体现在他们的思想、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等多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长期性和复杂性,难以用一般尺度和标准进行衡量。若以一般的方法、标准去衡量德育工作者的工作量,那么衡量到的仅仅是授课时数,而大量的课外工作是不能用课时来衡量的,这对他们有失公平,必然会挫伤部分人的工作热情,于德育工作不利。由于德育自身的规律,采取突击检查的方式来检验德育工作效果,是与德育内在规律背道而驰的。这种检查或许能促进德育工作,但由此带来的两个结果必须正视:一是例行政务,则难免流于形式,与事无补;二是造成基层单位忙于应付,甚至弄虚作假。由此可见,提高德育实效性还要构建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5、构建完善的德育保障体系。一个完善的德育保障体系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涉及教育者的素质、德育教材与内容、制度建设与政策倾斜、德育实践与基地建设等多方面。首先,教育者的素质是第一软件要素。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而正人何?”孔于强调以身作则、正己正人的“身教”的重要意义,说的正是教育者的素质。教育者首先是一位道德家,身体力行地实践道德规范与道德准则。教育者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是德育工作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其素质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德育的实效性。如果教育者素质不高,即使有好的教育方案也难以有效地实施。目前,部分学校德育低效不能说与教育者的素质无关。当然,道德水准高并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占教师群体的大多数。遗憾的是,有不少学校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往往只重视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忽视对德育理论的深人系统学习,造成德育工作者自身理论水平与境界不高,或者说很多人并没有用系统的德育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使工作在低水平线上年复一年的徘徊,更谈不上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在这种情况下,观念滞后、方法简单与失当则是难以避免的,这必然会导致德育低效。由此可见,大力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是构建德育保障体系的战略工程。其次,德育教材与内容的翻新,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更新德育观念,赋予德育新的时代内容,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重要途经。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墨守成规,必须更新德育观念,摆脱“政治道德价值唯一”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德育教材必须体现出新的时代内容。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内容稳定有余,创新不足,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需求脱节。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研究新时期学生道德素质结构,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同时,树立起与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价值观、平等价值观、法制价值观、个性价值观、整体价值观等新的价值观念,德育才能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富有活力。德育必须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如果让单纯政治化、抽象化的观念主宰学生的思维,而不去研究市场经济引起的利益关系的变化,学校德育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就难以获得最佳效果。学校德育必须将社会对于学生有关公民道德、文明行为习惯等素质要求,落实到教育内容上,成为德育教材的必要组成部分。德育教材既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直接经验材料,又可以是间接的经验材料。无论属于何者,时代性特征不能被阉割。再次,制度建设与政策倾斜,是德育队伍建设与德育实效性的机制保障。如前所述,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是构建德育保障体系的战略工程。这还要从制度上加以保障,如学校要求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一定要从事德育工作,并将德育工作成绩作为对他们任用和晋升的重要标准,对不达标者不予任用或晋升。但仅用行政手段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学校还要建立德育工作者岗位培训制度,对他们(尤其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进行职前、职后培训,定期考核,及时优化队伍。与此同时,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充分发挥政策杠杆功能,对德育工作者实行政策性倾斜。罗泾中心校张大功2004年12月
本文标题:加强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3145 .html